席金合
成就任何事情,必須遵循正確的指導,才能明確方向,少走彎路;要獲得發(fā)明創(chuàng)造成果,只有沿著一定思路進行,才能從紛繁雜亂的想法中理清頭緒,找到成功的途徑。
吃魷魚促生運動鞋
一段時期,日本市場上的運動鞋滯銷,擺滿商店的各種運動鞋沒人問津。專營球鞋的鬼冢尋思,要打開銷路,就必須開發(fā)出優(yōu)于市場上產品的款式。他選擇籃球運動鞋作為突破口,決心弄清現(xiàn)有籃球鞋的不足。他拜訪了許多籃球運動員,并與他們一起打球,終于發(fā)現(xiàn),容易打滑、止步不穩(wěn)、影響投籃的準確性,是傳統(tǒng)球鞋的主要缺點。
鬼冢決心解決球鞋打滑問題。起初,雖然拿出多種改進方案,但都不理想。一天,鬼冢吃魷魚時,發(fā)現(xiàn)魷魚的觸手上長著一個個吸盤。他由此聯(lián)想到改進球鞋的方案,一種帶“吸盤”的運動鞋在他的腦際開始出現(xiàn)。他不禁露出欣喜的笑容,如果鞋底做成吸盤狀,不就不打滑了嗎?
經過反復試制,一種凹底籃球運動鞋問世,并立即博得籃球運動員的青睞。
思路:將某一對象的功能,移植到另一對象中,從而達到預期目的。
能丈量行程的鞋
英國發(fā)明家維利-約翰遜,受鞋廠老板之邀開發(fā)新產品。維利看到市場上的鞋子品種繁多,但都擺脫不了一個“穿”字,就準備對鞋子進行質的變革。
鞋子除了護腳,還能干什么呢?裝上燈,夜間能照明;墊上有突起的鞋墊,能按摩穴位;鞋底安上滑板能沖浪,裝上輪子能滑旱冰……
最后,他根據人行走時的各種需求想到,如果鞋子能記錄時間和速度,那么,跑步鍛煉的人會隨時知道時辰和行程,也能推知自己消耗了多少熱量。
維利查閱有關資料,拿出方案:給鞋裝一個芯片,制成計步鞋,只要按一下電鈕,有關數據就顯示出來。
這種鞋做成后,維利穿著到董事會會議室瀟灑走了一回,不但準確測出大廳的長度;還記錄了自己的步行速度,即平均10秒鐘走了30英尺(約9. 14米)。維利很快申請了專利,并于1984年投產。
思路:根據實際需要和技術上的可能性,為物品增加新功能,能讓使用性能更加完善。
不是飛機也不是車
英國電氣工程師柯克列爾,曾在一家公司里任職,后來辭職辦了一家小型造船廠。為了增強與同行的競爭力,柯克列爾在提高船的航速上下功夫。他想,水對船身的摩擦力限制了船的速度,如果使船身離水懸浮起來,可使阻力大大減小。
柯克列爾就按照設想制作了一個船舶模型,裝上一個鼓風機,將船體上面的空氣從下面噴出,使船下形成一個氣墊,船身脫離水面;同時,發(fā)動機螺旋槳推動船體高速前進。
實驗終于成功,柯克列爾委托廠家制造。造船公司認為:船總得在水面航行,離開水不算船,只能算飛機;可飛機公司認為:飛機總是在高空航行,不能上天怎能算飛機。那算作車吧!可車輛廠說,車有輪子,沒有輪子的東西不制造。
后來,英國國家研究開發(fā)公司予以認可,資助柯克列爾繼續(xù)研制。經過一年的努力,終于在1959年5月,世界上第一艘氣墊船問世。
思路:將船與水摩擦改為與空氣摩擦,突破原有思維框架,獨辟蹊徑,大幅減少行船阻力。
為盲女發(fā)明的閱讀機
林維爾是美國斯坦福大學電機工程教授,他女兒在3歲時不幸雙目失明,不能讀書識字。他的夫人不得不每天花三四個小時,把普通小學課本的內容翻譯成盲文,供女兒學習。
林維爾心想,要是有一臺盲人閱讀機,天下所有的盲人讀書不就很方便嗎,而且也能把親友解脫出來。
他和電機系的學生共同研制,反復進行實驗。先用攝像機將書本上一行行的文字拍攝下來,然后將這種文字圖像,轉換成脈沖電流,再通過電機驅動像電子打印機筆針一樣的小柱體,在手掌上打字,使盲人感覺字形,從而知道文章的內容。
這種與書本一般大的盲人閱讀機,還可以根據人的接收能力不同,調節(jié)閱讀速度。按一般人說話的速度閱讀,每分鐘可傳輸50個字,最快可達90多個字,適應成人和兒童的閱讀需要。
盲童一邊閱讀,一邊聽文字錄音,就知道字的讀音,所以,如果配上錄音機使用,就成了盲人識字機。
思路:由文字到圖像、電流最后到動作的整個過程,如同曹沖稱象把大象體重轉換成石重一樣,都是將應知對象轉變?yōu)榭芍苯痈兄男盘?。電話、電視和傳真的原理也是這樣。
車禍促生安全書包
一天,德國的哈姆斯博士在回家途中,被圍觀的人群堵住了車道。原來,前面發(fā)生了一起車禍,一名小學生背著書包躺在血泊里,現(xiàn)場慘不忍睹。
回到家,哈姆斯博士心里仍感到難過,小學生遭遇不幸的事不斷縈繞在腦海中,始終揮之不去,他久久不能入睡。
能不能有好的辦法,避免這種事情發(fā)生?哈姆斯博士經過苦思冥想,終于想到了一個主意,設計一種安全書包!這種書包要有鮮明的顏色,使汽車司機很遠就能發(fā)現(xiàn)小孩。書包上還要裝上四面反射的鏡子,能反射汽車和路燈的光,即使在晚間也很容易被發(fā)現(xiàn)。
不久,這種安全書包在波恩市流行起來,孩子的車禍事故明顯下降。
思路:面對不良現(xiàn)象,不消極面對,積極設法改變,才是發(fā)明的動力源泉。
莫名其妙的記錄
1967年,英國劍橋大學建造了射電望遠鏡,并很快投入觀測運行。
一名叫喬斯琳-貝爾的研究員,專門負責觀測數據的分析。每天,這位細心的姑娘都要對長達七八米的記錄紙帶進行細致觀察,不放過一個微小變化。
一天,喬斯琳在紙帶上發(fā)現(xiàn)了一組很不尋常的數據,這既不像星際閃爍的信息,也不像人為電波干擾。這種記錄雖很短暫,在上百米的紙帶上只有一兩個厘米,卻沒逃過喬斯琳的眼睛。
老師休伊什對她的發(fā)現(xiàn)非常重視,并對此研究,初步認定,有一種未知天體運行方式與恒星相同。師生二人通過進一步觀測分析,充分證明這種未知天體是特殊恒星,即脈沖星。
他們的發(fā)現(xiàn)也證實了中子星的存在,使40年前的預言成為現(xiàn)實。
思路:科學研究所依據的重要信息,常常稍縱即逝。通過細致的觀察,捕捉細微的現(xiàn)象,是科學發(fā)現(xiàn)的基礎和關鍵。
濕布冰封輸油管
日本南極考察探險隊在進行越冬準備時,被如何攜帶燃油的問題難住了。要在冰天雪地的南極度過漫長的冬天,燃料比食物還重要。但是怎樣才能保證燃油源源不斷地從大本營輸往探險隊駐地呢?如果采用傳統(tǒng)的桶裝燃油輸送法,必須動用直升機或雪橇,不僅耗資巨大,而且很危險。
在研究方案時,有人提出,可以像供應自來水一樣,用管子輸油。大家認為這個辦法固然不錯,但如何連接管道呢?采用普通的作業(yè)法,在冰天雪地的南極根本行不通。
這時,有人想到,既然天寒地凍,何不采用結冰密封的方法?他靈機一動,提出用吸飽水的濕布,纏在管口對接部位,待凍結后,油就不會從連接處滲漏出來。
果然,這種辦法很奏效,很好地保障了越冬燃油的供應。
思路:一般的連接方法不能采用,是因為嚴寒所致,那就將計就計,利用嚴寒條件,于是冰凍布帶連接法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