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歌
人間四月芳菲盡,壯鄉(xiāng)桃花妖嬈開。壯鄉(xiāng)的春天是從桃李報曉開始的,山前、坡后、村寨、溪邊,任李花、桃花恣意浸染,百里花道,灼灼其華。我們凌云縣攝影協(xié)會一行沿著布柳河畔,聞著花香,踏著泉水叮咚,蜿蜒而上,去尋找古老的壯族傳統(tǒng)織布工藝。
來到凌云縣玉洪瑤族鄉(xiāng)合祥村各騰屯,這是一個壯族聚居的村寨,20世紀(jì)80年代前,這里的村民都是自己種棉花,從紡紗、織布、染布到縫制衣褲鞋襪,一家人的衣物用品都是靠一雙手,在漫長的日子里,點點滴滴完成。盡管現(xiàn)在的生活方式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但這里大部分村民的衣物用品仍習(xí)慣用傳統(tǒng)工藝制作,因為這些用棉花織成的土布透氣又舒適,能給人帶來踏實感。如今,各騰屯正以它獨具特色的壯族傳統(tǒng)文化吸引一撥又一撥的人前來參觀。
走到村口,一個大門展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大門的兩邊鑲嵌著一副對聯(lián)書寫著這個村的精神力量:各盡其能創(chuàng)大業(yè),騰云駕霧展宏圖。
走進(jìn)村里,一個阿婆和一個小姑娘手牽著手向我們走來。阿婆穿著青色的土布衣,衣襟上和袖口繡著花邊,踩著一雙花布鞋款款而行;小姑娘穿著淺藍(lán)色的花格子布衫和花格子折疊裙,布衫和裙子上都鑲著花邊。老的拉著小的,小的依偎在老的身邊,散發(fā)著濃濃的親情。
我們跟著這一老一少來到村中,幾個老人正在一棵香樟樹下,圍著一塊石板下象棋。這棵樹的幾根樹干纏在一起,每一根樹干表皮粗糙,雄奇蒼勁,一個人合抱不過來,分枝猶如巨手五指叉開,向四面八方舒枝展葉,枝葉嫩綠蔥郁。仰望這棵樹,一種豁達(dá)開朗、雍容大氣的感覺迎面而來。
沿著小路進(jìn)入村子的最深處,迎接我們的是一幢新式的樓房,明亮耀眼,亮麗的新樓緊緊挨著一幢古樸的吊腳樓,新舊相依,現(xiàn)代和古樸相互輝映。老屋端坐在幾根木樁上,龍門依舊高高聳立,廂房的火塘里燃著爐火,炊煙鉆過瓦片縫隙,向我們報告屋里的溫暖;正屋幽暗,安放著壯家祖輩傳下來的整套織布工具,這些器械全部采用木質(zhì)材料制作,有織布機、拉線機、拉線盤、絞線機、絞線輥、梳線盤、梳線網(wǎng)、梭子、線筏等,這些傳統(tǒng)織布工具在各騰屯幾乎每家都收藏有一套。這是壯家人的根基和靈魂,也是壯鄉(xiāng)父老鄉(xiāng)親眼里最得意、最神奇的作品。
村里的婦女向我們展示了織布的幾道工序,這就是我們要尋找的千年時光之下的壯族傳統(tǒng)織布工藝。脫棉籽、彈棉花、搓棉條、紡紗、挽線、走線、梳線、背線、織布……哪么多程序,一匹布從一株植物開始,慢慢成絲、成線、成片,這是一個多么緩慢又精致的過程。
首先向我們展示的是脫棉籽、彈棉花、搓棉條。脫棉籽要手腳并用,腳踩踏板,帶動搖把,把棉花送進(jìn)滾動棒里,將棉籽和棉花分離出來。彈棉花是個力氣活,需男女搭配,一個彈,另一個翻動棉絮。彈好的棉花要搓成一尺多長的條狀,等待紡紗用。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把彈棉花的工具,就像一把獨弦琴,一根竹竿綁著一根細(xì)線,套在背上,控制著一根細(xì)細(xì)的弦,一只手抓著木柄,另一只手拿著一把木槌敲打那根細(xì)弦彈動棉花。只見那壯族阿哥彈了幾下,汗水就順著臉頰流下來,要是彈一匹布的棉花,那要流多少汗水呀?整把彈棉花的工具黑漆漆的,只有竹竿和手抓木柄的地方發(fā)出光滑锃亮的銅光,這銅光閃耀著“獨弦琴”的年輪。
接著是紡線、挽線。搓成棉條后,就開始紡線,右手搖動紡車,左手依紡車左邊的軸輪轉(zhuǎn)動將棉花條拉長至80厘米,形成一股細(xì)棉線,而后手往前伸,拉長的細(xì)線會在軸輪的轉(zhuǎn)動下,纏繞在一根長8寸的鐵絲上,繞滿后取出鐵絲插進(jìn)軸輪中縫,又繼續(xù)繞下一個。挽線是將一根6寸長的竹簽依鐵絲取出的縫插進(jìn)線團(tuán),紡線人左手拿一個下呈“十字”形、上呈“丁字”形的小木架,右手把棉線挽在架子上,5個棉線團(tuán)為一組,挽滿后取下繼續(xù)挽。
我看著兩個阿婆,一個在搖動紡車紡線,另一個在挽線,幾個孩子的目光隨著阿婆的手游移。陽光從門框斜插進(jìn)來,細(xì)微的塵粒懸浮在光柱中搖晃,驚醒了屋里的織布工具,沉靜的舊時光又在紡車搖把上旋轉(zhuǎn),一圈又一圈,棉線在紡車上奔跑,這是一條反向的時光路線,它通往過去的幽謐和深邃。阿婆是這條路線上的交警,耐心地牽引著我們?nèi)ふ铱棽嫉穆曇簦龝r而細(xì)心地講解紡紗的要領(lǐng),時而哼幾句壯歌,迷醉在藍(lán)色的線條里。
最后是繞線、梳理、布經(jīng)、織布。婦女們把棉線用絞線機絞成線團(tuán),想要織出彩色的棉布匹,還要將多種顏色的棉線通,過拉線架,拉在兩個8米左右距離的立柱盤好組線,再利用滾線軸架慢慢通過梳理盤梳理后轉(zhuǎn)好線排,一般要有4~5個人共同完成,然后上架,這個過程需6~8個小時。排好線上架了就可以開始織布,織布人將棉線繞輪放進(jìn)織布機里,把青、藍(lán)、白不同顏色的棉線分別纏繞在幾十根3寸長的竹筒上備用,然后,織布人坐在織布機上,雙腳上下踩動踏板,雙手輪換著拉緊線閘和穿遞梭子,織一匹布大約需要20天到1個月左右。
制作者根據(jù)花紋的需要,換著踩踏板,并穿遞不同顏色的梭子,如果織錯了就得返工重來??棾傻耐敛挤忠话慊y和復(fù)雜花紋,制作的土布產(chǎn)品有花格子墊單、花格子頭帕、芝麻布、蚊子布、花椒布、人字布等近20種。白布主要用于做布鞋底子和老人過世做孝帕用,而花格子布、一色布、小花格子布用于拼縫床單和制作服飾、掛包、圍腰、沙發(fā)套、桌布、頭帕、門簾、窗簾等。從紡線到織成土布,前后需要1個月的時間。寬40~50厘米,長50多米的土布能做4~6床土布床單。
土布紡織工藝比較繁雜,織出的土布以黑、白、深藍(lán)、淺藍(lán)、靛藍(lán)色為主要顏色,產(chǎn)品簡潔素雅、工整清秀。要想色彩多樣就要在黑、白、靛藍(lán)、深藍(lán)、淺藍(lán)色的基礎(chǔ)上加入紅、黃、粉的色彩,織成的土布厚實、古樸、色彩鮮明??棾鰜淼耐敛贾皇莻€半成品,還需要經(jīng)過洗布、陰干、捶布、拉布等工序,才能算作成品。
這些五顏六色、花樣繁多的布匹,色彩亮麗,保暖性強,經(jīng)久耐用,可制成衣服、背帶、床上用品等銷售到市場?,F(xiàn)如今,人們都喜歡返璞歸真的物品,傳統(tǒng)紡織的布匹在當(dāng)?shù)刈钍芮嗖A,顧客們紛紛前來定制和選購。年輕的壯族姑娘們還拿著自己喜歡的布料做成鞋子、鞋墊、衣物作為定情物贈予心上人。許多壯家婦女依靠織布,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面對這些織布工具和走動的人影,我深有感觸,古老的壯族傳統(tǒng)織布工藝中,很多不為人知的辛酸、汗水和卷起布匹的喜悅,被時光覆蓋,現(xiàn)代機械幾乎遮蓋了人類之前的種種巨大成就,一點點地淹沒了許多器物里來自古代的光芒,織布作坊被濃縮成了一個記憶的回放。
時光卻從來不淹沒溫暖,正屋旁邊就是這戶壯家人的伙房,火塘里燃著微微小火,三腳架上架著一個小鼎罐,旁邊靠著一個大鼎罐,鼎罐邊煨著一個小小的麼罐。阿公和阿婆坐在火塘邊,阿婆從麼罐里倒出茶水,遞給阿公,火光如明亮的手指般撫摸著阿婆的臉,阿公的面容雍容、質(zhì)樸、平和,隨著茶的醇香在屋里來回流淌……
走出屋子,一個婦女正在陽臺上剪裁布料做衣服,我走過去叫她幫我量量身子,做一套壯家的布衣。我無緣做壯家的女兒,卻好想擁有一套壯家的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