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山上鈷多。
富鉆結殼有助于海山的形成。
解答:研究表明,富鈷結殼一般形成于最低含氧層之下、碳酸鹽補償深度以上、水深1000米~3000米的海域。在營養(yǎng)貧乏的大洋水體環(huán)境中,高聳于洋底的海山系統(tǒng)能為中、淺層海水環(huán)境提供相對豐富的礦物質,為海洋生物大量繁殖提供必要的營養(yǎng)物質,并通過生物富集和分解,成為富鈷結殼的直接物質來源。同時,海山區(qū)發(fā)生的渦旋和上升流可將富氧、富鐵的深層及底層海水提升到最低含氧帶,成礦金屬離子在此被氧化,發(fā)生膠體凝聚沉淀,歷經長期的地質過程后,就會形成富鈷結殼。因此,海山的存在是海底富鈷結殼形成的基本條件,為富鈷結殼成礦提供了一個長期穩(wěn)定的“容礦空間”。
它們有抗冷基因。
它們有很厚的脂肪。
解答:南極的海豹多是在冰上產崽,小海豹從體溫37攝氏度的母體子宮里突然來到零下70多攝氏度的寒冷世界,溫度驟降幾乎上百攝氏度,雖然會被凍得瑟瑟發(fā)抖,但它們都不會被凍死。這樣強的抗寒能力是從哪里來的呢?原來,它們的體內有一種特殊的褐色脂肪。這是一種高效能源,氧化以后能產生大量熱量,小海豹就是靠這種褐色脂肪來抵御寒冷的。有些冬眠動物體內也有這種脂肪,氧化以后就會使它迅速蘇醒變暖。約一個月后,小海豹體內積累了一定量的脂肪,體溫調節(jié)機制逐漸建立起來,就更不怕冷了。
就是氧氣少的地方。
就是呼吸困難的地方。
解答:溶解在水中的氧氣,又稱溶解氧,是維持海洋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物質。當水體中的溶解氧濃度低于2毫克/升時,該區(qū)域為低氧區(qū),又稱為缺氧區(qū)。海水中氧的含量,既受水體物理和化學過程影響(如溫度和鹽度升高會導致氧氣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也受生物過程的影響(如微藻進行光合作用產氧,細菌分解有機物耗氧)。海洋表層的溶解氧來自大氣的溶入和微藻的光合作用,而底層的溶解氧則來自水體的垂直交換過程。因此,水體交換遲緩的區(qū)域,由于細菌分解有機物對氧氣的消耗,加之其他生物呼吸消耗,易形成低氧區(qū)。世界上有三個低氧區(qū):東太平洋赤道兩邊各一個,以及北印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