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艷紅
【摘 要】 目的:了解晚期消化道惡性腫瘤并發(fā)難治性腸梗阻的人性化護理效果。方法:選擇我院2017.4至2018.11的60例晚期消化道惡性腫瘤并發(fā)難治性腸梗阻患者,隨機分組,傳統(tǒng)組給予一般護理,人性化組進行了人性化護理。比較兩組滿意占比;難治性腸梗阻解除時間、治療依從性;護理前后炎癥指標、生活質量水平;家屬投訴率。結果:人性化組滿意占比、炎癥指標、生活質量水平、難治性腸梗阻解除時間、治療依從性、家屬投訴率對比傳統(tǒng)組有優(yōu)勢,P<0.05。結論:晚期消化道惡性腫瘤并發(fā)難治性腸梗阻患者實施人性化護理可獲得良好效果。
【關鍵詞】 晚期消化道惡性腫瘤;難治性腸梗阻;人性化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
R249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7-110-02
難治性腸梗阻是晚期腫瘤的常見并發(fā)癥之一。主要是胃癌、結直腸癌等消化道腫瘤引起的腸梗阻,人性化護理以人為本,強調以人為本,注重人的價值,充分尊重患者[1]。本研究分析了晚期消化道惡性腫瘤并發(fā)難治性腸梗阻的人性化護理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和護理方法
1.1 資料
選擇我院2017.4至2018.11的60例晚期消化道惡性腫瘤并發(fā)難治性腸梗阻患者,隨機分組,人性化組年齡41-78歲(62.24±2.68)歲。男占18例,女占12例。傳統(tǒng)組年齡42-77歲(62.57±2.34)歲。男占17例,女占13例。兩組資料可比。
1.2 護理方法
傳統(tǒng)組給予一般護理,人性化組進行了人性化護理。(1)情緒干預。惡性腫瘤使腸梗阻病人面臨惡性腫瘤引起的身心壓力,還要應對腸梗阻引起的惡心嘔吐腹痛等并發(fā)癥。需要介紹有關治療知識,建立腸梗阻病人治療的信心,并配合最佳心理狀態(tài)的治療和護理。 (2)持續(xù)胃腸減壓。護士應向腸梗阻病人解釋早期實施禁食和胃腸減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獲得腸梗阻病人的信任與配合。護士應該輕柔操作,觀察引流情況,出現(xiàn)異常及時匯報醫(yī)生。胃腸減壓停止后給予少量流質飲食,逐漸過渡到正常飲食。 (3)行為干預。當嘔吐時,護士幫助腸梗阻病人坐起或將頭部向一側傾斜,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吸入嘔吐物并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窒息。嘔吐后,給予腸梗阻病人溫熱的漱口水以保持口腔清潔,以減輕腸梗阻病人嘔吐后的緊張情緒[2-3]。
1.3 觀察的指標
比較兩組滿意占比;難治性腸梗阻解除時間、治療依從性;護理前后炎癥指標、生活質量水平;家屬投訴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SPSS21.0軟件處理,檢驗是t、x2檢驗;檢驗水準:P<0.05為差異顯著。
2 結果
2.1 滿意占比
人性化組對比傳統(tǒng)組滿意占比更高,P<0.05。
2.2 炎癥指標、生活質量水平
護理前兩組炎癥指標、生活質量水平接近,P>0.05;護理后人性化組炎癥指標、生活質量水平的改善幅度更大,P<0.05。
2.3 難治性腸梗阻解除時間、治療依從性
人性化組難治性腸梗阻解除時間、治療依從性更具優(yōu)勢,P<0.05
2.4 家屬投訴率
人性化組家屬投訴率更少,P<0.05。人性化組家屬投訴率是1(3.33),傳統(tǒng)組6(20.00)。
3 討論
人性化護理是臨床護理的一個組成部分,包括從患者入院到治療和出院的整個過程的全程對患者的關懷和人文護理。人性化護理充分尊重患者的人的價值,以患者為中心,通過細致,熟練和和藹可親的護士提供的周到服務,提高患者的滿意度[4-5]。
本研究中,傳統(tǒng)組給予一般護理,人性化組進行了人性化護理。數(shù)據(jù)顯示,人性化組滿意占比、炎癥指標、生活質量水平、難治性腸梗阻解除時間、治療依從性、家屬投訴率對比傳統(tǒng)組有優(yōu)勢,P<0.05。
綜上,晚期消化道惡性腫瘤并發(fā)難治性腸梗阻患者實施人性化護理可獲得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1] 溫秀梅,胡碧玉,周利強.晚期消化道惡性腫瘤并發(fā)難治性腸梗阻的人性化護理研究[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8,34(10):166+174.
[2] 胡婷婷,高亞娜,栗彥偉,韓萍,嚴明珠.晚期消化道惡性腫瘤伴難治性腸梗阻的治療及護理[J].內蒙古醫(yī)學雜志,2017,49(10):1268-1269.
[3] 朱寒貧,徐艷華,戴燕,張國艷.個體化護理干預在胃癌術后化療并發(fā)腸梗阻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7,23(18):74-76.
[4] 鄧新婭.惡性腫瘤合并腸梗阻護理中循證護理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7,15(03):253-254.
[5] 郭艷,喻霜,滕敬華.晚期消化道惡性腫瘤伴難治性腸梗阻的內科治療與護理[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5,24(06):668-669+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