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幸
R波遞增不良(poor R-wave progression,PRWP)及R波逆向遞增(reversed R-wave progression,RRWP)是常見的心電圖診斷,它們均是指胸導聯(lián)R波不能按正常規(guī)律移行。前者指胸導聯(lián)R波移行規(guī)律滿足RV1≤RV2≤RV3,但R波振幅整體偏小,最大振幅也小于0.3 mV;后者特指胸導聯(lián)R波移行過程中存在振幅遞減的情況[1]。心電圖表現(xiàn)為PRWP或RRWP多見于以下4種情況[2]:急性心肌梗死、左室肥厚、C型右室肥厚[3]和正常人群。為了更好地了解PRWP及RRWP的相關臨床意義及相互間有無差異,現(xiàn)對皖南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2018年9月至12月心電圖診斷為PRWP及RRWP的住院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
選擇2018年9月至12月期間我院心電圖診斷為PRWP及RRWP的住院患者。其中診斷為PRWP的患者共183例(PRWP組),男125例,女58例,年齡31~91(68.97±12.69)歲;診斷為RRWP的患者共98例(RRWP組),男73例,女25例,年齡51~88(68.03±17.68)歲。兩組患者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患者入院后行常規(guī)12導聯(lián)心電圖,要求電極擺放準確、基線平穩(wěn)、記錄良好,并排除Q波型前間壁或前壁心肌梗死(此處是指胸前導聯(lián)已經(jīng)出現(xiàn)病理性Q波或表現(xiàn)為QS型,心電圖已經(jīng)明確診斷為心肌梗死的患者)、左束支阻滯、心室預激及左室高電壓圖形。依據(jù)Zema診斷標準分為PRWP及RRWP兩組[4]。PRWP組的心電圖特征:RV1≤RV2≤RV3,RV3<0.3 mV。RRWP組的心電圖特征:RV1>RV2>RV3>RV4或者在RV2 在本研究中,PRWP組心肌梗死、心室肥厚及正常者分別為42(23.0%)、50(27.3%)和91(49.7%);RRWP組心肌梗死、心室肥厚及正常者分別為41(41.8%)、30(30.6%)和27(27.6%)。PRWP與RRWP兩組相比,RRWP組中心肌梗死的發(fā)生率要高于PRWP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間心室肥厚的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RRWP組正常者比例要低于PRWP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詳見表1。PRWP組中心肌梗死患者中有12例為陳舊性心梗,RRWP組中有13例為陳舊性心梗。此處心室肥厚包括左心室肥厚及全心肥厚。 表1 兩組間心肌梗死、心室肥厚及正常者比較n(%) 成人的體表心電圖中R波遞增不良及R波逆向遞增的發(fā)生并不少見。在電極擺放準確并且排除體型影響的前提下,有7%的健康人群體表心電圖會出現(xiàn)PRWP,1%的健康人群體表心電圖會出現(xiàn)RRWP[2]。許多病理因素可以導致心電圖上胸前導聯(lián)R波振幅相對降低,而目前認為R波遞增不良及R波逆向遞增與心肌梗死的關系最為密切。前間壁心肌梗死的患者中大約有1/3的患者心電圖會表現(xiàn)為PRWP或RRWP[5],尤其是在非透壁性心肌梗死中更為多見。國外相關報道表明,根據(jù)12導聯(lián)心電圖上的PRWP或RRWP表現(xiàn),可以識別9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但有36%的假陽性率[6]。 PRWP及RRWP是等位性Q波的表現(xiàn)之一[7]。R波遞增不良或逆向遞增的形成機制大致分為兩種:一種在非透壁性心肌梗死,即無Q波型心肌梗死,多為左冠狀動脈前降支的左側(cè)支或回旋支的一部分發(fā)生狹窄阻塞,由于梗死面積相對較小,部位并未涉及室間隔,因而初始向量不受影響,心電圖上胸前導聯(lián)未形成病理性Q波或QS波,只表現(xiàn)為R波電壓降低,形成R波遞增不良或逆向遞增圖形[8]。另一種在表現(xiàn)為Q波或QS型的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經(jīng)過治療后可形成側(cè)支循環(huán),部分心肌細胞可逆轉(zhuǎn)存活,在心電圖上出現(xiàn)rS型,即表現(xiàn)為R波遞增不良或逆向遞增[9]。 R波遞增不良及逆向遞增的臨床意義和形成機制相似,因而常被作為一種類型的心電圖診斷來進行研究,并且我們在診斷心電圖報告時也多將二者統(tǒng)稱為R波遞增不良,而不會進一步細分。究竟兩者在提示前間壁或前壁心梗、心室肥厚等病變上是否存在差異,是此次研究的重點。我們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在總體人群中,PRWP及RRWP均有提示心肌梗死或心室肥厚的作用,但RRWP比PRWP診斷心肌梗死的臨床符合率要更高,而兩者在診斷心室肥厚的臨床符合率上差異并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RWP比RRWP更多見于沒有發(fā)生心臟器質(zhì)性病變的正常人群,在實際應用中的假陽性率更高。并且,PRWP組中心室肥厚的發(fā)生率要略高于心肌梗死,RRWP組中心肌梗死的發(fā)生率則高于心室肥厚,這表明RRWP對心肌梗死的敏感性也要高于PRWP。相關研究指出,心電圖中出現(xiàn)R波遞增不良或逆向遞增的人群年齡普遍較大,且多患有糖尿病、冠心病及陳舊性心肌梗死。在心血管病變的高危人群中PRWP及RRWP的整體實用性較好,并且它們在既往有心梗病史或穩(wěn)定型心絞痛的患者中診斷價值更高,而在心肌梗死低風險的人群中則會出現(xiàn)許多假陽性的結(jié)果[10]。心電圖有R波遞增不良或逆向遞增表現(xiàn)的人群的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均高于沒有此種表現(xiàn)的人群[11]。因而,對于既往有心梗病史、合并有多種慢性疾病或心梗危險因素的老年人,心電圖上如果出現(xiàn)R波遞增不良,特別是R波逆向遞增時,需要高度重視。建議短期隨訪有無ST-T動態(tài)改變[9],同時聯(lián)合心肌酶譜、肌鈣蛋白等輔助檢查以進一步判斷是否為急性心肌梗死[12]。 綜上所述,RRWP更多見于心臟有器質(zhì)性病變的患者,它提示心肌梗死的準確率要高于PRWP。因而,RRWP可以作為輔助診斷前間壁或前壁心肌梗死的一項重要指標,有一定的臨床實用價值。1.3 統(tǒng)計方法
2 結(jié)果
3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