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蘭
我從小就在清貧快樂的家庭中長大。父親是山里的農(nóng)民,母親在一次外出賣菜時認識了父親。久而久之,父親喜歡上了溫柔大方的母親,父親的老實、憨厚也博得了母親的好感。不久,通過媒人串說,父親和母親相戀了。母親雖沒有文化,但人特別勤快、能干,是一個治家的能手,父親只讀了一年私塾,認識一些普通的漢字。
認識一年后,父母結(jié)婚了。之后,父親就過上了外出做零工的生活,母親在10年中共生育了7個子女,可想那時的日子是怎么過的。后來,有兩個子女生病,因沒錢治療夭折了。父母說不難過是假的,可還有那么多孩子要養(yǎng),也就只有拼命努力勞作賺錢了。那時候,沒有什么科學(xué)的節(jié)育措施,有了就生,生了就養(yǎng)。孩子能養(yǎng)大最好,養(yǎng)不大也沒辦法。父母為我們歷盡千辛萬苦,耗盡心血來撫育我們。由于孩子多,吃得多,用得也多,我們就只能大孩子帶小孩子,盡量讓父母能多找點活兒。那些年,母親每次生完小孩,都只能在床上躺幾天,就出去干活兒了。而這一切,母親只靠著一個信念:再苦再累,也不能讓孩子們餓著、冷著。
父親一生最鐘愛吃豆花,而我們一家人吃一次豆花最少需要3斤黃豆。那時候,父母幫人干活,總是千方百計要買些黃豆回來磨豆花吃。豆花,成了我家最愛的一道菜。只要吃豆花那天,母親會清早起來把豆子泡在水里,三四個小時后,她會叫我們和她一起去鄰居家借用石磨子來推豆花。母親親自教我們?nèi)绾翁矶棺舆M石磨里,每次要水淹過豆子,豆子一次不超過15顆,只有這樣,推出來的豆?jié){才又細又白。幾個大孩子和母親輪流換著推磨子、添豆子,最少要推上兩個多小時,豆子才會磨成白如雪的豆?jié){。
回家以后,母親教我們“點豆花”。告訴我們點豆花是個細致的活兒,要慢不能急,點出來的豆花才多,才嫩,才好吃。在鍋里壓豆花時也不能使用大火,大火會沖爛豆花,也是一份仔細的工作。隨后,母親又告訴我們,不僅點豆花是這個道理,做人也應(yīng)該如此,仔細做好每一件事,才能有所收獲。
母親的廚藝很不錯,做出來的菜很好吃。豆花的蘸料也做得特別好,有鮮辣椒時,她就用石杵對著窩里搗爛,做成“糍粑海椒”,再將她做的豆瓣醬和搗爛的辣椒放一起,放點花椒面,再用少量的菜油將醬翻炒一番,放上一些自家種的香菜,香味四溢,很遠就能嗅到香味,讓人忍不住流口水。每次做好豆花,母親都會讓我們給鄰居送去一大碗,對他們借給我們石磨表示感謝。
就這樣,豆花成了我們?nèi)胰说南矏壑?,一種美味佳肴。再拮據(jù)的時候,母親都會在吃豆花時為父親買上二兩白酒,父親就豆花拌白酒,他說,這比神仙的日子還要暢快。
長大后,我們都把母親教我們做豆花的手藝學(xué)到手,母親年紀大了,沒法再推豆花。工作之余,我們就輪流回家給父母做豆花吃。父親每周必吃一次豆花,每次就眼巴巴地望著我們?yōu)樗?,每次他都吃得有滋有味。后來父親等不及了,就自己在家里買了一個小磨子推豆花。
再后來,我們都有了孩子,推豆花又費力、又費時,都不想去推,就在商店里買成品的豆花回來吃,父親說不好吃,覺得沒有自己推的細嫩,把我們數(shù)落一頓,說我們偷工減料,堅決要吃磨子推出來的豆花。沒有辦法,我們兄妹幾人只好重操舊業(yè),為父親推豆花。
父親吃了六十多年的豆花,身體沒有什么大毛病,也很健康,也很快樂!一直到他1997年去世,我們家的石磨子,才完成了它的使命。母親不講究吃,我們也經(jīng)常帶她出去吃吃豆花,或者買些豆花回去孝敬她,每次她都很高興。
不僅我們愛豆花,我們的孩子、孫子一輩也十分鐘愛豆花。這大概是父母的豆花情結(jié),更是我們一家人的豆花情結(jié)吧。
責編/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