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王慶斌
摘 要:神垕古鎮(zhèn)因鈞瓷而馳名,幾經興衰而千年煙火不絕。如今,神垕古鎮(zhèn)上遺留著各種傳統(tǒng)建筑,這些傳統(tǒng)建筑雖然風格迥異,但是都表現出了相似的地域特征。傳統(tǒng)建筑的地域差異不僅受地理環(huán)境影響,同時也受到社會、經濟、文化的制約。文章以神垕古鎮(zhèn)幾座傳統(tǒng)建筑為例,從傳統(tǒng)建筑的布局、結構、材料及外輪廓表現等方面觀察,挖掘這些傳統(tǒng)建筑的地方特性和內涵,以期對古鎮(zhèn)傳統(tǒng)建筑的地域性研究提供一點參考價值。
關鍵詞:地域性;建筑材料;傳統(tǒng)建筑;神垕古鎮(zhèn)
世界各地建筑莫不產生于實際需要,因受材料環(huán)境所限,建筑結構的系統(tǒng)與形式出現差別,后隨本地的風俗制度、政治經濟以及當時的思想知識而演變。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結構體系是獨立、完整和成熟的,純粹的木構系統(tǒng)千年未有劇變。地方傳統(tǒng)建筑研究,主要分建筑結構技術的演替與環(huán)境思想在建筑上的趨向兩個方面,而中國傳統(tǒng)建筑表現的地域性實為環(huán)境、人文綜合影響之產物。
神垕古鎮(zhèn)現存的傳統(tǒng)建筑十分豐富,從建筑形態(tài)上看,包括城寨、宗廟、橋梁、店鋪和民居各種類型。據統(tǒng)計,神垕古鎮(zhèn)屬于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民居便有10處,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宗廟有2處,此外近代被拆后重建的廟宇還有15處之多,普通民居更是布滿神垕七里長街的胡同。因此,本文選取其中文物價值最高的廟宇(窯神廟)和民居(“義興公”商號)以及分布最廣的自由型傳統(tǒng)民居作為研究對象,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一、建筑的地域性
“地域”是地理學的常用概念之一,是指按照一個或多個指標對地球表面進行區(qū)域劃分。地域在地理上又具有相對性和等級性,例如中國在地理上可劃分南方和北方,其中南方又可以分西南和東南。而“地域性”又稱為“地方性”,是指在不同地區(qū)因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經濟、文化條件的不同,表現出的差異特性,這些特性會隨時間發(fā)生變化。其中,“建筑的地域性”是指建筑因所處地域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差異而顯現出有別于他處的建筑特征。這些地域特征差異特征主要表現在建筑布局、材料、結構和外部輪廓表現四個方面。
二、窯神廟
在我國古代,代表一個地方最高建造技術成就的建筑往往是官衙、廟宇這些官式建筑。神垕古鎮(zhèn)地處河南省禹州西南的淺山區(qū),因陶土豐富,自夏商早期便有先民在此制陶為業(yè),又經過歷代發(fā)展,后轉陶為瓷,北宋末以創(chuàng)造鈞瓷而極盛,幾經盛衰卻千年未絕爐火,因此當地人大多世代以鈞瓷為業(yè)。因古時窯變不易控制,人們便尋求神靈的保佑,神垕古鎮(zhèn)因此有許多不同類型的窯神廟,而這座供奉司土之神(中)、伯靈仙翁(左)和司火女神(右)的窯神廟便是其中最為華麗的廟宇。
窯神廟始建時間說法不一,據傳為宋朝,但院內的多座功德石碑均為明清兩朝的修復記錄,并無實證。窯神廟目前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存花戲樓一座,而伯靈翁廟早已摧毀,新廟是近年來于舊址重建的。
窯神廟的建筑布局并無出彩,窯神廟為一進庭院。主殿是伯靈翁廟,為一座五開間的重檐歇山頂木構建筑,正門為花戲樓,與山門復合?;☉驑沁吷系牡牢萁褚逊忾]沿街門窗,暫為空房。庭院的西廂房尚在,為硬山屋頂,邊上有一個新修的帶井的亭子。此外,東鄰的關帝廟第一進院落廂房已拆除,兩庭院形成小廣場,便于鎮(zhèn)民看戲、集會。
窯神廟的入廟采用了園林布局的“仰景”手法(圖1),因為主入口在戲臺下,進廟首先需要穿過低矮黑暗的底層,等到走出戲臺才豁然開朗。這類先抑后揚的入廟形式,具有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烘托了主殿的光明和寬敞。但是目前伯靈翁廟雖已重建,外部梁枋卻未上彩,看到如此華美的山門,入廟后見到的伯靈翁廟卻頗顯樸實,形成的反差一定會給人帶來失落感,未來主殿應當還會雕梁畫棟,這場進廟戲也需要有個收尾。
花戲樓遺存較為完好,目前除了平棋,基本已經修復完成。其中以外部輪廓最為出挑。從東大街走過,鋪著青綠色琉璃瓦的山門在一眾青磚黛瓦的商鋪之間顯得光彩奪目。九脊歇山頂的四角飛檐與正門單檐口的挑檐層疊,可假作重檐,上揚的雙層飛檐如撲打的翅膀,整座建筑如鳳凰般呈起飛之勢,頗具趣味。從上往下觀看,側脊上有龍、獅、海馬等走獸依次排列,正屋脊中間還有一座“獅馱寶瓶”吻獸;琉璃瓦下的望板與飛椽被刷上了紅漆,端部以綠漆收邊,方形斷面上有統(tǒng)一的白花圖案;梁枋上雕刻著神話、民俗故事,斗拱的昂、翹等構件都被雕刻成了龍、鳳等瑞獸,并都使用黑漆,與下端承接的青石柱顏色接近;單檐口采用石柱,不僅是為了防止受潮腐爛,同時考慮了挑檐過大帶來的承重壓力。柱子前擺了一對威嚴的青石獅子,而今成為了孩子們攀爬的玩具。兩側的磚墻讓這座花戲樓主體的斗拱與柱沒有太大的承重任務。進內院看,花戲樓的主體戲臺主體為紅色,對聯(lián)為黑底金字,色彩較為簡單,正與斗拱、屋頂構成“疏密疏”的視覺分層,如此五顏六色且繁密的斗拱并沒有讓人覺得眼花繚亂,反而顯得瑰麗細密。
窯神廟作為官式建筑,在古代的營造過程縱有不規(guī)范之處,也會基本按照《營造法式》及《工程做法》等官方頒布的建筑設計與施工規(guī)范專業(yè)書籍去營建,因此從建筑結構上具有系統(tǒng)性和普遍性。花戲樓采用了歇山頂,只能讓人分辨出屬于中國的傳統(tǒng)木構建筑。倒是從建筑布局上可根據北方戲臺常與神廟同址,南方戲臺多與祠堂結合的傳統(tǒng),推斷出這座花戲樓地處北方。
真正能論證花戲樓為神垕古鎮(zhèn)的特定地域建筑,主要是建筑裝飾和材料中的兩點:其一,屋面正脊上有只“獅馱寶瓶”式的吻獸,為清代復燒鈞瓷的盧氏三兄弟的作品,而鈞瓷釉色獨一無二,此外,在神垕古鎮(zhèn)內,將鈞瓷置于建筑立面的凹槽在神垕傳統(tǒng)建筑中也很常見;其二,花戲樓以本地的毛石為基,青磚做墻,并在磚墻上以紅石為裝飾是本地較常見的“昂貴”砌墻模式,這在規(guī)模較高的幾座民居大院的墻上也能發(fā)現。
三、“義興公”商號
“義興公”商號是典型的臨街店鋪,同樣屬于按前店、中寢、后廠三進院落的格局布置,為三開間三進四合院,建筑面寬15.6m,進深65.2m,建筑平面長寬比1:4.2,是典型的狹長型院落,與山西的窄型狹長院落十分相似(圖2)。神垕古鎮(zhèn)東大街兩邊的院落有許多這樣的院落,如申家老宅、溫家大院、陶瓷官署等等,都依次垂直于東大街營建。
出現大量的窄間深進合院主要有兩方面原因:其一,神垕古鎮(zhèn)的居民多為明初山西洪洞移民,因此建造故鄉(xiāng)的建筑樣式合情合理,本地的臨街宅院多為此類型。其二,東大街的商鋪在當時寸金寸土,能擁有三間的闊鋪已經表現出了較高的財力。當然,神垕古鎮(zhèn)的窄院已根據本地環(huán)境改進,如廂房已經不再是山西窄院的單坡頂廂房,而是采用了雙坡硬山頂,建筑上的雕梁畫棟也被摒棄,只留有少量裝飾。
“義興公”商號的建筑材料以當地建筑材料為主。臨街商鋪和窯神廟一樣,以本地的石料做基,青磚砌墻。穿堂由于在院內,無需作為門面,便放棄較貴的黏土青磚,改用以大塊的本地石料為主,郟縣紅石點綴,青磚只用在邊角處收束。院落中最高的是二進院的主樓,高三層,且前后立面均設有磚箍拱形大門窗,建筑主體不分前后,以保證采光。主室正面圓形門洞上方紅石門梁,拱形門柱刻有吉祥圖案,門外也放有石雕。
“義興公”商號從整體上看庭院幽深,讓生活區(qū)和商貿區(qū)動靜相宜,同時庭院封閉堅固,既保證了私密性和安全性,也防范了清末匪患和兵亂,此外封閉狹窄的院落不僅可以冬季防風擋沙,也可以保證夏季避免暴曬。而“義興公”商號無論是院落建筑的門窗,還是各進院內的建筑,都有嚴謹的中軸對稱和主次關系,這些都體現出古時晉商對儒家思想中“長幼有序、男女有別”“中庸”等思想的推崇。
四、自由型傳統(tǒng)民居
相較于商業(yè)型的深宅大院,非商業(yè)型的傳統(tǒng)民居在布局上要相對自由。這些住宅多為當地居民按照擁有地塊的地勢形狀自由布局,因此未必為標準的矩形規(guī)整樣式,大門按風水偏離鄰里正門,但因地形限制又未必能中軸對稱布置,此外根據家中人口情況,自由地在院內加建了許多單體輔房,如廁所、廚房等等,若是此地主人的房基地實在拮據,便連院子也省了。
臨街繁華地帶多用青磚砌墻為門面,而進入胡同后,這些普通民居就用各類墻體(圖3)充分展現出傳統(tǒng)民居的地域性。這些建筑多為硬山頂建筑,墻體主要使用了本地常見的毛石、籠盔及少量青磚和鄰縣紅石等材料,并以黃泥、水泥、麥稈及砂石混合物為粘合物。常見的墻體主要包括全毛石墻、全籠盔墻和石塊籠盔混合墻。其中,全毛石墻體基本使用了本地廢棄石料;全籠盔墻則根據承重要求將籠盔在墻體上下或橫或豎排列,并在籠盔內添充石子和黃泥;石塊籠盔混合墻則又分“石塊為主,籠盔填縫”墻和“石塊籠盔層疊”墻兩類。此外,還有邊緣青磚包角墻、上部加疊磚或籠盔的墻等等,這些墻面的裝飾根據個人喜好自由使用。
除了墻體,有別于高規(guī)格的深宅大院還在遺存直欞窗,自由型傳統(tǒng)民居的窗戶則早就換上玻璃窗,窗洞形狀以矩形為主,因墻體需承重,洞口較小。少數為山西宅院流傳過來的馬蹄形窗洞,此類洞口因結構優(yōu)勢會稍大于矩形窗洞,但建造難度大,并不普及。此外,建筑外墻面高處以墻上籠盔留洞口、磚墻花式砌筑露孔也是自由型傳統(tǒng)民居房屋通風換氣的常用形式。這些建筑材料都能或多或少地體現神垕多山西移民、以瓷為業(yè)的地域特征。
五、結語
在神垕古鎮(zhèn)傳統(tǒng)建筑的營造中,建筑等級越高,自然材料的使用比重越少,而傳統(tǒng)民居建筑卻多使用自然材料,人們有意無意地選擇籠盔、毛石這類廢棄材料以建造再利用,恰恰符合了當今追求的低碳、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建筑理念??上缃駜r值高的傳統(tǒng)古建筑尚能被保護修繕,普通的傳統(tǒng)民居建筑則因人們對居住條件的要求提高而被逐漸舍棄,而地域性傾向的現代建筑因為要滿足更多的居住需求,仍在摸索著適合的建筑技術。
參考文獻:
[1]梁思成.中國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2]苗錫錦.鈞瓷志[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3]朱光潛.談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魯璐璐.就地取材:論神垕鎮(zhèn)傳統(tǒng)建筑的建筑材料[J].美術教育研究,2014,(18).
[5]魯璐璐.河南神垕古鎮(zhèn)傳統(tǒng)建筑形態(tài)研究[D].武漢紡織大學,2015.
[6]徐巖.河南省神垕古鎮(zhèn)風貌保護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15.
[7]袁菲,葛亮.河南禹州神屋古鎮(zhèn):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宄中心歷史街區(qū)調研[J].城市規(guī)劃,2017,(2).
[8]盧原義信.外部空間設計[M].尹培桐,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5.
[9]科洪.建筑評論:現代建筑與歷史嬗變[M].劉托,譯.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5.
[10]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M].陳志華,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王磊,河南工業(yè)大學土木建筑學院在讀碩士。研究方向:傳統(tǒng)建筑的地域性。
王慶斌,博士,河南工業(yè)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