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1084 - 1155),號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詞人。她的詞,前期自然清新,時有淡淡的幽怨和哀愁,后期則凄涼深沉,充滿懷念和悼亡的痛楚。李清照擅長從日??谡Z里提煉生動曉暢的詞句,構成渾然一體的境界。高中人教版必修四教科書中有李清照兩首詞,選修教材中有一首,初中已經(jīng)學過三首,于是,拓展閱讀范圍,開展整本書閱讀,讓學生獲得更深層次的體驗,就顯得勢在必行。筆者在搜尋大量相關著作的基礎上,推薦學生閱讀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詞集》。這本書收集了李清照詞作及后人的評論,另外還加以簡單的注釋,為高中生欣賞李清照詞提供了較多的方便。那么,如何高效閱讀這本書,把握詩人人生脈絡呢?筆者經(jīng)過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只要拎出其中的三首詞,就基本可以讀出李清照的人生變化軌跡。
漫步詞學長廊,眾詞家之作異彩紛呈,女詞人李清照以其詞作具有的獨特藝術魅力獨步詞壇,憑借自己對詞的悉心領悟與過人才華獨辟蹊徑,為歷來學者稱頌。李清照生活在一個動蕩的社會中,并幾經(jīng)家庭離散,所以生活也賦予其詞作多種姿態(tài)及豐富的內容:或靈動飄逸,將浪漫純真灑落在字里行間;或低婉纏綿,將萬千愁思吐露紙上;或孤傲俏麗,將冷寂凄清傾注筆尖——皆被稱為“精金粹玉之作”。對于這樣一個經(jīng)歷復雜的女性,成婚及喪夫無疑給其生活帶來了相差懸殊的起落,那么對照詞人一生的這兩個轉捩點,在她的詞中便可感受到:隨著客觀環(huán)境的變化,詞人生活境遇的變動,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一個漸次更迭的女性形象;而由詞人經(jīng)歷來把握詞作情感的方法對于其他詞的學習有著觸類旁通的作用。
一、少女形象——《如夢令》
李清照的家鄉(xiāng)歷城(今山東濟南)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風景如畫、人文薈萃的所在。那里有聞名的千佛山、大明湖,湖光山色,映照全城。李清照的幼年大多是在濟南度過的,這一段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培育了她活潑開朗的性格和積極向上的品性,給了她不盡的創(chuàng)作源泉。而后,她隨父親住在京都,但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閨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在深閨繡樓之內,而是常常忘情于游冶,寄情于山水,像一顆自由的種子,到處播撒她的快樂,因而,這一時期詞作中的抒情主人公,也往往展現(xiàn)出少女蓬勃的青春活力。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全詞清新自如,風格明麗。既是一篇記游之作,也少了許多閨閣女子的脂粉習氣,表現(xiàn)出醉心自然風物的懷抱,少了綱常教化下女子的幽怨,呈現(xiàn)出絕少束縛之心靈的自由和生機。綠波蕩漾的春水,擺動的舟楫,搖曳的紅蓮,騰飛的鷗鷺,還有那顆興奮跳動的心,都在“動”的旋律中展示著青春的美。尤其一個“驚”字,更是一語雙關:既繪出藕花深處這“一灘鷗鷺”因受驚于游人的唐突闖入而競相飛躥的景象,也道出了詞人因“沉醉”“誤入”而慌張,又被鷗鳥的突飛所加劇的緊張心情。詞作雖然精短,但密集的意象以及蘊涵的濃濃詩韻,卻給人以無窮的回味。盡管是僅有三十三個字的小令,作者卻極為深入地刻畫出了不諳世事的少女純真好奇,又有些許膽怯的心隋。品味此詞,文辭清新而視野開闊、情致酣暢,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人稱“易安倜儻,有丈夫氣,乃閨閣中之蘇(軾)、辛(棄疾),非秦(觀)、柳(永)也。”
二、少婦形象—《一剪梅》
趙明誠長李清照三歲,酷愛金石,學識廣博,清照十六歲初到汴京時,其“綠肥紅瘦”句就“天下稱之”,她的詞情才思、佳作名篇足令趙明誠朝思暮想。二人婚后閑暇時或鑒賞文物,校點書籍;或切磋才藝,暢談志節(jié);或彈琴下棋,陶冶性情,既有草堂斗茶的浪漫,又有寫詩作文的成功,相敬相愛,生活美滿幸福。然而閨房相娛的好景不長,趙明誠便外出做官,庭院深深,重門常閉,這就自然給多情的女詞人帶來極大的悲苦愁悶,思戀之中,自然不免要借紙筆傾吐真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ㄗ燥h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上片起句“紅藕香殘”形容零落的荷花,形神兼?zhèn)?。這已經(jīng)凋殘可又還沒完全枯萎的荷花,雖然色彩尚未褪盡,香氣依舊殘存,卻被蕭瑟的秋風無情地襲擊著,這種景象不禁使詞人聯(lián)想到自己如花的美貌正在被漫長的相思折磨著,日漸憔悴;“玉簟秋”給人一種蕭瑟凄清之感,烘托出少婦寂寞凄涼的感傷情緒。清人梁紹壬曾評說“只起七字已是他人不能到”,極是?!蔼殹弊肿屛覀兟?lián)想起王維的“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真切地反映了詞人孤獨、幽怨、形影相吊的情態(tài)。“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則繪制出一幅意境深邃的妝樓凝望的圖畫,刻畫出少婦在朦朧月光下望眼欲穿地盼望丈夫歸來的動人形象。下片用“花自飄零水自流”起興,兩個“自”字將少婦與丈夫不愿分離卻又不得已而為之的萬般無奈之情完全滲透到自然景物中?!奥浠ā庇质谷寺?lián)想到年華的消逝,與“紅藕香殘”遙相照應,再次感慨紅顏易老;“流水”暗示了歲月的遷移,美好時光一去不復返,這更容易激蕩起少婦內心的漣漪,向往著朝夕永伴的生活?!耙环N相思”,卻分隔“兩處”,這愁情怎能排遣“消除”得了呢?它就像繭中抽絲,絲絲不斷,纏綿悱惻,縈回盤繞,對景傷情后又是閨中傷心!
三、孀婦形象——《聲聲慢》
早年深深庭院中寂寞少婦思夫時的“一寸柔腸愁千縷”叫人哀憫,可孤寂中畢竟還有夫婦相聚的希望。而今,明誠已死,流落他鄉(xiāng)的孀婦思夫的“凄凄慘慘戚戚”之愁完全則是永生再也不見的絕望,這就足以讓人肝腸寸斷。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初讀此詞,就讓我們感到這“愁”像洶涌澎湃的大海在漲潮,一浪高過一浪,詞人郁結在胸中的哀苦愁怨步步緊逼,終又一瀉而下,有著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首句連用了七個疊音詞,像一條絲線串起來的十四粒珍珠,節(jié)奏緊湊,構詞精巧,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盤”,道出了詞人徘徊不定的行為、所處的寂寞凄清的環(huán)境和悲愁哀苦的心情。凄慘,悲楚,種種人間最痛苦的感情在區(qū)區(qū)方寸之內交和著,攪動著,積聚成一股無可遏止的感情潛流;于是,接下來詞人就抒寫在特定的客觀環(huán)境“乍暖還寒時候”,自己獨特的心理反應——“最難將息”,這種在天氣不如意的映襯下更加凄苦難耐的心情。飲酒御寒,借酒澆愁,卻不知“舉杯銷愁愁更愁”!暮色漸濃,長空雁過,凄唳長鳴,詞人翹首凝望,或許那雁正是自己年輕時所見的“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的“舊時相識”吧!可昔日的溫情已化為今天的冷衾涼被,心中的愁苦不免日甚一日!早年的那種“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閑適生活如今已變得“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自己無依無靠,寄人籬下,形單影只,滿目凄涼,獨自“守著窗兒”,肩負著愁苦的重擔,“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幾乎連支撐到天黑的力量也喪失殆盡了,而此時偏又秋雨紛紛,真是“秋風秋雨愁煞人”。誠如王國維所言:“一切景語皆隋語”,詞人飽含筆墨,反復鋪陳渲染的愁情纏綿反復,逐層加濃,深深浸染著讀者的心扉。這愁情仿佛一條細流,千回百轉,或露或藏,終于一下子直瀉入大河中,悲痛欲絕地傾吐出“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的心聲。的確,這喪夫之痛,黍離之悲,又何止是一個“愁”字所能涵蓋得了的!
李清照的一生就像一條河流,時而細緩,猶如從原始森林里汩汩流出的清泉;時而湍急,宛如山澗中的流水,而她的詞作也似三種形態(tài)的水:少女詞像一股晶瑩的泉水,孕育著一個青春的年華;少婦詞像一汪柔美的湖泊,潛藏著一個脫俗的靈魂;孀婦詞像一條風雨中的河流,沉浮著一個“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悲慘命運!任何詩文的寫作離不開詩人的主觀情感,引導學生通過對李清照這三首詞的研讀,進而把握詩人一生的命運起伏,對于其他詩作的理解能起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作用!
本研究為2018年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整本書閱讀方法與策略研究》的階段性成果,立項號:GS[2018]GHB3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