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唱教學在音樂課堂教學上不僅增強學生的藝術感受力,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精神。中國一貫主張推動和促進音樂課堂教學與當?shù)孛耖g音樂的結合,加強對地方音樂文化的傳承教育建設,提高現(xiàn)代中學生音樂文化的深度和激勵促進國家文化意識。本文就黎族合唱作品片段如何融入初中音樂課堂中的合唱教學進行實踐與探究。
[關鍵詞]班級合唱;黎族民歌;黎族合唱作品片段
[中圖分類號]G61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9)09-0039-03
合唱教學是基礎音樂教育的重要手段,合唱教學在音樂課堂教學上不僅增強學生的藝術感受力,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精神。中國一貫主張促進當?shù)孛褡逡魳吩谝魳氛n堂教學的呈現(xiàn),強化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教育建設,提高現(xiàn)代中學生音樂文化的深度,并激勵和促進國家文化意識。筆者認為班級合唱教學與本土黎族音樂的推廣傳承可以在音樂課堂中進行結合。本文中“音樂課堂合唱教學”是指以班級為組織單位,基于每周一節(jié)的音樂課,以本土黎族合唱作品片段進行教學的實踐研究。
一、班級合唱教學
我國2011版《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明確要求:重視和加強合唱教學。讓學生感受多聲部音樂的豐富表現(xiàn)力,發(fā)展集體意識、協(xié)調(diào)和合作意識[1]。從目前來看合唱教學,也有不可忽視的一些問題。大多數(shù)學校利用學校的合唱團或合唱興趣小組作為組織主要形式,在課余時間組織合唱訓練。然而,在音樂課的教學中,很多合唱歌曲變成獨唱歌曲、齊唱曲。所謂“班級合唱”指的是在合唱中以整個班級為基本單位,結合相應教材內(nèi)容對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的二聲部或者多聲部合唱教學,使全班學生的音色融合在一起,發(fā)出統(tǒng)一和諧的聲音。開展“班級合唱”教學,可以從教材當中的歌曲入手,也可以加入本土黎族合唱作品,學習的歌曲可以由二聲部逐步增加到三聲部或多聲部?!鞍嗉壓铣苯虒W可以快速地使學生整體感知到多聲部合唱的內(nèi)涵,在相互合作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更進一步感受到多聲部合唱的和諧美,從而提高合唱的普及性。"因此,開展“班級合唱”教學勢在必行。
二、海南黎族合唱作品
(一)黎族民歌
黎族是具有璀璨而獨特文化的民族"。黎族民歌的主要分類為:儀式歌、愛情歌(《布隆閨之歌》)、生活娛樂歌曲(《斗牛歌》《趕鳥歌》)、勞作歌(《撿螺歌》《春米歌》)等。從歌詞的內(nèi)容,我們可以看到,海南的黎族民歌有相當一部分與勞動生產(chǎn)實踐緊密結合。有些歌甚至承擔實施的勞動生產(chǎn)經(jīng)驗的教育功能。作為我省特有的本土文化資源,黎族音樂是罕見的、不可替代的。目前,黎族音樂的保護與傳承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特別是如何在基礎教育層面?zhèn)鞑ダ枳逡魳罚沟美枳逡魳房梢栽诮逃罨镜姆绞竭M行保護[2]。
(二)黎族合唱作品
中國合唱走的是一條多元化的道路,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特色的作品備受關注。民族合唱具有民族及地域的獨特性。作曲家們運用我國原有單聲部民歌的曲調(diào),或是某個民族音樂元素與民族風格歌詞等作為創(chuàng)作思路,在單旋律的基礎上,通過應用專業(yè)的西方作曲技術理論和技術變成了多聲部合唱音樂模式。通過重新調(diào)整音樂要素,例如速
[FL(!@%(0,0,0,60)K2]度、情緒、段落等進行創(chuàng)作[3]。作曲家謝文經(jīng)、劉曉耕、曹光平、王燕橋、智軍、高邦俊等根據(jù)海南黎族民歌進行合唱改編,目前傳唱度較高的黎族合唱作品有《五指山歌》《撿螺歌》《新編趕鳥歌》《舂米謠》《久久不見久久見》《斗牛調(diào)》《掛念》《黎家心花開》《打柴舞》等。這些作品都是用海南方言(海南話或黎話)演唱,作曲家們的改編使得原本的單聲部旋律變得多樣有趣。作曲家劉曉耕老師提出——“民族的、本土的、國際的,這是未來音樂創(chuàng)作的方向”。不僅讓人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多樣性、交融性,同時也體會到創(chuàng)作的前瞻性。每一首作品都深具魅力,每一種音響都極具震撼。這種將中國本土文化經(jīng)驗與西方音樂創(chuàng)作技法融合,將傳統(tǒng)音樂素材與現(xiàn)代審美相統(tǒng)一的做法,呈現(xiàn)出了一種只有雙腳深深扎根于自身文化泥土之中才能迸發(fā)出的強大力量。筆者受改編黎族合唱作品的啟發(fā),發(fā)現(xiàn)黎族合唱作品的一些片段可以提煉到初中班級合唱教學之中,讓學生在音樂課堂里學唱黎族民歌又能夠體會合唱的藝術魅力。
三、黎族民歌融入中學班級合唱
(一)黎族合唱作品融入中學班級合唱教學前的準備
黎族合唱作品與中學班級合唱教學的融合要在班級合唱教學達到一定的基礎水平上才能進行。筆者探究黎族合唱作品片段如何融入中學班級合唱教學中,認為:1.確定教學的內(nèi)容。仔細研究這些現(xiàn)有的黎族合唱作品中,哪些片段適合于中學生來學唱。由于初中階段的學生屬于變聲期,所以提煉的內(nèi)容要適合他們的身心發(fā)展,音不可以過高或過低,旋律節(jié)奏要易上口易記憶。2.課時安排要合理。不能一味地為教而教,要考慮課時安排是否合理。而是在合理的課時安排中將黎族民歌類別、曲調(diào)特點、語言發(fā)音進行教學,讓學生逐步了解黎族民歌到學唱黎族合唱作品片段。3.根據(jù)黎族合唱作品片段內(nèi)容進行教案的撰寫。在進行黎族合唱作品片段學習前,需要單獨安排一個課時通過黎族民歌代表作品的賞析,了解黎族民歌的分類、曲調(diào)、語言發(fā)音。介紹黎族民歌的現(xiàn)狀引導學生對于傳承黎族民歌藝術的思考,這為了后面的黎族民歌片段的學習做好鋪墊。這一課時教學的設計思路:通過打柴舞的視頻把學生引入到黎族民歌的學習。打柴舞也稱為竹竿舞,是海南黎族的代表舞蹈,學生對這個舞蹈比較了解,把這個作為導入能讓他們很快產(chǎn)生共鳴。通過《久久不見久久見》《滾隆調(diào)》的對比欣賞,體會黎族民歌語言發(fā)音。讓學生知道黎族民歌有用黎語演唱的稱之黎音正調(diào),用海南話演唱的稱之漢話黎歌。簡單學唱《久久不見久久不見》進一步感受海南話發(fā)音演唱,激發(fā)對黎族民歌的興趣。通過介紹黎族民歌的現(xiàn)狀引導學生對黎族民歌的傳承和發(fā)展產(chǎn)生思考。
(二)以黎族合唱作品《斗牛調(diào)》為例探究黎族合唱作品片段
為了更好地將黎族合唱作品融入到中學班級合唱教學,就需要根據(jù)作品的特點提煉出適合中學演唱的黎族合唱作品,并且片段拆分進行教學。筆者在本文中以黎族合唱作品《斗牛調(diào)》融入班級的合唱教學的教學思路進行探究?!抖放U{(diào)》是作曲家謝文經(jīng)、曹光平根據(jù)黎族民歌改編的合唱作品。這首作品運用了典型的海南黎族音樂語言、豐滿的民族和聲、靈活多變的旋法技巧,通過現(xiàn)場斗牛的生動描繪,它顯示了黎族人民的蓬勃生機。反映了黎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豪放性格。歌曲用黎語演唱,屬于黎歌正調(diào)。歌詞大意:“咧咧嗬咧咧嗬,唱起斗牛歌,黎家青山秀,黎家綠水美,今天好天氣喲,曲看斗牛啰。咧咧嗬咧咧嗬,唱起斗牛歌,瞧!這頭斗得猛,那邊斗更兇,嘎國嘎國嘎國嘎國,嘿!斗得人人了呵呵?!薄抖放U{(diào)》這首合唱作品歌詞發(fā)音不是特別難,相對其他作品來說較為簡單,但是作品的合唱配上卻不簡單,演唱的形式豐富,有領唱、合唱、重唱。如果進行全曲的教學實施上有一定的難度,所以通過分析筆者選取了黎族合唱作品《斗牛調(diào)》四個片段,設計五個課時進行班級合唱教學。
片段一(第11-17"小節(jié))是歌曲引子,是領唱與合唱的形式,一呼眾和營造歡快氣氛描寫了場景的預設。片段二(第22-41小節(jié))是《斗牛調(diào)》的主題旋律,對斗牛場面熱鬧有趣的景象。筆者根據(jù)分析學生學情,將這兩個片段安排在一個課時內(nèi)進行教學。在這個課時里解決歌曲語言發(fā)音及主題旋律學唱的難題,為往后的教學進行基礎鋪墊。
片段三(第42-60小節(jié))是兩聲部的編排,一聲部是作品主題旋律,二聲部是和聲聲部,與一聲部錯位進行復調(diào)形式。將這個片段做黎族合唱作品《斗牛調(diào)》片段合唱教學的第二課時,在第一課時已經(jīng)解決歌曲的主題旋律與歌曲語言發(fā)音問題,那么第二課時重點解決第二聲部的旋律學唱,并完成這個片段的完整演唱。其中,難點是結合第一課時所學的兩個片段進行連接演唱。在進行這個片段教學時,筆者根據(jù)片段里特有的節(jié)奏型設計發(fā)聲練習和節(jié)奏練習,提前鋪墊解決學唱時容易出現(xiàn)的節(jié)奏、音準的問題,由此可以有更多時間解決這節(jié)課的難點——三個片段連接演唱。
片段四(第120-150小節(jié))是作品的慢板部分,一聲部演唱主題旋律,二聲部作為伴唱聲部,多用長音進行伴唱來增添和聲色彩。這個片段情緒抒情優(yōu)美與前段形成對比,描寫的是黎族人民對家鄉(xiāng)美景贊美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該片段為黎族合唱作品《斗牛調(diào)》片段教學的第三課時,這節(jié)課的重點是學唱該片段,體會該片段與前面所學唱的片段在力度、速度、情緒的變化,從而引導學生用充分的氣息去演唱。根據(jù)該片段二聲部的旋律設計和聲練習,能使學生快速地找到該片段的和聲感。而這節(jié)課的難點在于嘗試將前面的三個片段進行連接演唱。
結語
針對黎族合唱作品《斗牛調(diào)》的片段學習,筆者設計了五個課時,前三個課時都是用于作品片段的學習,從第四課時開始就要將這四個片段進行連接演唱、細節(jié)講解。第五課時則是結合所學唱的四個片段對黎族合唱作品《斗牛調(diào)》的完整賞析。這樣有助于加深學生對這部作品的理解,同時對黎族合唱作品產(chǎn)生興趣和思考。
目前,筆者通過黎族合唱作品《斗牛調(diào)》片段在初中音樂課堂實踐,達成初步的教唱效果。但教研之路漫漫,筆者也將在日常的教學中實踐、更新提升。
注釋: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21.
[2]陳荻.海南省黎族音樂在中小學的教育現(xiàn)狀研究[D].海南師范大學,2015:9.
[3]閆瑗.民歌合唱——中國當代合唱創(chuàng)編的瑰寶[D].陜西師范大學,2015:8—10.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