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
我有個很大的毛?。鹤x書不求甚解。
這叫我吃了虧——光翻動了書頁,而沒吸收到應(yīng)得的營養(yǎng),好似把好食品用涼水沖下去,沒有細細咀嚼。因此,有人問我讀過某部好書沒有,我雖讀過,也不敢點頭,怕人家追問下去,無辭以答。這是個毛病,應(yīng)當(dāng)矯正!丟臉倒是小事,白費了時光實在可惜!
矯正之法有二:一曰隨讀隨做筆記。這不僅大有助于記憶,而且是自己考自己,看看到底有何心得。我曾這么辦過,確有好處。不管自己的理解正確與否,意見成熟與否,反正寫過筆記必得到較深的印象。日子長了,讀書多了,再翻翻舊筆記看一看,就能發(fā)現(xiàn)昔非而今是??上?,我沒有堅持下去,所以有許多讀過的著作都忘得一干二凈。既然忘掉,當(dāng)然說不上什么心得與收獲。
第二個辦法是:讀了一本文藝作品,或同一作家的幾本作品,最好找些關(guān)于這些作品的研究、評論等著述來讀,也應(yīng)讀一讀這個作家的傳記。這實在有好處,這會使我們把文藝作品和文藝理論結(jié)合起來,把作品與作家結(jié)合起來,引起研究興趣,盡管我們并不想做專家。有了這點興趣,用不著說,會使我們對那些作品與那個作家有更深刻的了解,吸取更多的營養(yǎng)。孤立地讀一本作品,我們多半是憑個人的喜惡去評斷,自己所喜則捧入云霄,自己所惡則棄如糞土。事實上,這未必正確。去掉偏見,我們才能夠吸取營養(yǎng)。
在我年輕的時候,我極喜讀英國小說家狄更斯的作品,愛不釋手。我初習(xí)寫作,也有些效仿他。他的偉大究竟在哪里?我不知道。我只學(xué)來些耍字眼兒、故意逗笑等等的“竅門”,揚揚得意。后來,讀了些狄更斯研究之類的著作,我才曉得原來我所摹擬的正是那個大作家的短處,他之所以不朽并不在于他會故意逗笑——假若他能夠控制自己,減少些繞著彎子逗笑,他會更偉大!這些評論是以科學(xué)的分析方法把狄更斯和別的名家安放在文學(xué)史中最合適的地位,既說明他們的偉大之處,也指出他們的局限與缺點。他們?nèi)匀皇切┝瞬黄鸬木奕?,但不再是完美無缺的神像。這使我不再迷信,多么好??!
真的,假若(還暫以狄更斯為例)我們選讀了他的兩三本代表作,又去讀一本或兩本他的傳記,又去讀幾篇近年來發(fā)表的對他的評論,我們對于他一定會得到些正確的了解,從而取精去粕地吸收營養(yǎng)。這樣,我們的學(xué)習(xí)便更加深入、細致,逐漸豐富我們的文學(xué)修養(yǎng)。這當(dāng)然需要時間,可是細嚼慢咽總比囫圇吞棗強得多。
(本文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