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絲
那天聽到幾個年輕人正在討論AA制聚餐。有人說,領(lǐng)導的工資高,吃飯AA制時得多付錢補貼我們這些窮人。馬上有人接過話頭說:男人吃得多,平攤對女人不公平,所以男人AA的份額也應當更多。又有人說,我只吃飯不喝酒,酒水的費用也必須重新計算......
聽了半天,我只恨自己不會編程寫代碼,錯過了一個大好商機,假如能做出一個可設(shè)置多種AA算法的程序,提供給有不同AA需求的人,一定會很火。
過去我以為,國外流行AA制是得分餐之便,誰吃了魚子醬,誰吃了鵝肝,都清清楚楚,有利于各自支付費用。中餐是在同一盤菜里下筷,總有手快手慢的人,所獲得的實質(zhì)享受肯定有差異,且難以廓清責任,這種情況下AA,很容易引發(fā)爭議。后來看到國外有人吐槽,幾個人到一家高檔法餐廳吃飯,飯菜各吃各的,但點了一瓶紅酒共飲。買單的時候,有人從兜里掏出計算器,根據(jù)酒倒在各自杯子里的刻度,敲出每人應當AA的金額——如果有AA專用APP,不管中餐西餐,就不用隨身攜帶計算器了。
AA制其實并不是現(xiàn)代產(chǎn)物,《禮記》就有“合錢飲酒為醵”,意思是大家一起湊錢飲酒。先秦時期,除了孟嘗君這種能養(yǎng)三千食客的土豪,手頭不寬裕的人舉辦朋酒之會,都是AA分攤費用。清代的讀書人聚餐聯(lián)誼,也是事先做好預算,由組織者牽頭預收參與者的錢款,多退少補。
還有一種AA方式叫“撇蘭”。如有十人參與,就制作簽紙十張,九張寫上錢款,數(shù)額不等,有多有少,只有一張是空白的。然后大伙抓鬮,根據(jù)各自抓得的數(shù)額付款,只有抓到空白簽紙的幸運兒可以白吃白喝。
我學生時代也經(jīng)常AA聚餐。大伙摸撲克牌,牌面最小的人必須投幣,二三十輪下來就湊夠了費用。不過,也不是所有人都接受AA。我有一次同學聚會,有人來晚了,見桌上都是殘羹冷炙,又聽說是AA,當即起身離席而去,留下數(shù)十個滿臉愕然的人面面相覷。
最好玩的是一對男女相親,約在快餐店碰面,女的剛咬了一口漢堡包,男的就發(fā)現(xiàn)認錯了人,真正的相親對象正由熟人陪坐在另一桌,當即要求AA買食物的花費。又羞又窘的女方只得掏錢,男的收完錢,把所有食物,連同那只被咬過一口的漢堡包都端到了另一桌,又與對方相談甚歡。
本以為這是我看過最奇葩的AA故事,后來看到一位日本女性陳述,才知道一山更比一山高。她與人約會相親,對方點了1280日元的咸牛肉三明治,她吃的蔬菜三明治只要880日元。雙方互換了一小塊嘗味道,飯后男人要求均攤飯錢,理由是女人也吃過他的三明治。而且因為消費稅出現(xiàn)了3日元零頭,男人還喋喋不休追問,剩下的1日元(6分錢人民幣)該由誰出。
聽完這些事情以后,不由感嘆,雖然全球化至今充滿了爭議,但AA制故事的奇葩性,仿佛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世界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