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玉
“20分鐘騙走46個孩子”,即便是家長假扮的業(yè)余“人販子”,得手率之高也足以令人咋舌,而就算沒有此次活動,“小孩子不禁騙”也早就是人盡皆知的事實。此前,一段熱傳的國外紀(jì)錄片就實測顯示,用冰淇淋誘拐兒童幾乎百分之百會成功。低齡小朋友經(jīng)不起誘惑、容易被拐騙,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固有的思維方式和心智水平?jīng)Q定的。很多時候,日常的“防拐防騙”教育收效甚微,恰恰也是根源于此。可縱使如此,也絕不意味著我們就無能為力、無可奈何。
很多家長表示,平時一再和孩子強調(diào)“不要跟陌生人走”,孩子也答應(yīng)得好好的,可是現(xiàn)實試驗中,還是輕而易舉就被“拐走”了,這樣一個結(jié)果,讓人無語而崩潰。不過,幼童之于純粹語言這類抽象化的概念所指,天然就是缺乏敏感的。在這個階段,他們形成自我認知更多是基于對言行的模仿,以及由生活經(jīng)驗所產(chǎn)生的記憶投射?!安灰吧俗摺?,在大人們看來乃是無比簡單的指令,可是在具體場景下,孩子們其實很難界定“是不是陌生人”,很難判斷“有沒有跟著陌生人走”。
相較于口頭的說教,“防拐防騙教育”更有效的辦法,就是不斷地模擬和重復(fù)演練。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場景模擬和過程還原,讓孩子形成關(guān)于“陌生人”和“拐騙”的具象理解,并在內(nèi)心留下深刻印象和條件反射式的警惕。而這也是鎮(zhèn)江這所幼兒園組織此次活動的出發(fā)點與目的之所在。很多人覺得,這所幼兒園的“誘拐實驗”真相太過殘酷、結(jié)果太過失望,可不得不說的是,為了讓孩子真正具備“防誘拐意識”,我們必須經(jīng)得起輪番的打擊,承受住一次次的崩潰。
實際上,我們的幼兒園“防拐防騙”演練還是開展得太少、太粗糙了。以鎮(zhèn)江這所幼兒園為例,本次演練就很難說科學(xué)合理,其最大的缺陷,就在于對現(xiàn)實場景的還原度較低,甚至充斥著一些想當(dāng)然的成分。在試驗中,家長扮演的“人販子”攜帶食物、玩具進入教室展開“誘拐”——可實際上,人販子又怎么會進入校園、走進教室呢?以孩子們的立場看,教室是默認的“安全區(qū)”,放松警惕也實在是在所難免的??蓪τ诮逃邅碚f,如此失真的實驗設(shè)計,又有什么作用呢?
(選自《北京青年報》)
【素材解讀】
幼童“防拐防騙”教育,沒有捷徑可走,只能是不厭其煩地、盡可能逼真地重復(fù)演練。不要過高估計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的智商和情商,也不要耗盡自己的耐心,防拐騙之路漫漫,我們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