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詣凡
方圓九州,泱泱華夏。秀麗山川讓人陶醉,五千年華夏文明熠熠生輝!在這傳承千年的畫卷中,有一片不可磨滅的絢麗色彩——古詩詞,它凝聚了民族智慧,承載著華夏兒女的家國情懷。
我會背的第一首詩是駱賓王的《詠鵝》。那時自己扭著脖子學鵝叫的樣子如今還歷歷在目。
漸漸地,古詩詞融人了我的生活:不肯吃剩飯時,父親便教我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告訴我要珍惜糧食,不要浪費;晚上不肯睡覺時,伴著清幽的月光,母親給我講“嫦娥奔月”的故事,教我背“嫦娥應(yīng)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上小學后,語文老師也時常教我們讀詩。春天,我們讀“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夏天,我們讀“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而“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則是秋的韻味;面對皚皚白雪,我們誦讀“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o朗朗上口的古詩詞將我?guī)俗匀坏奶斓?,讓我覺得生活是如此美好。
如今,我已上小學三年級,積累的古詩詞已過百首,對詩詞內(nèi)涵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入。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使我變得明智,明白“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中我品出詩人的自信與從容;“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讓我懂得了國家興衰是我們每個人應(yīng)該擔當?shù)呢熑危屛腋訄远伺W習、報效祖國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