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鑫莉
江蘇宜興 宜興 214221
中國紫砂壺大師蔣蓉曾言道:“做壺是做藝,做藝如做人,需要全身心地投入,要認真做人,認真做藝?!币慌跣∏傻淖仙皦兀N含著創(chuàng)作者的大智慧,不僅能夠帶給賞壺人一壺香茗,更能夠讓賞壺人從中體味些許人生哲理,也正是因為紫砂壺實現(xiàn)了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完美統(tǒng)一,才受到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的追捧和喜愛。這把“周盤壺”(見圖1)便是如此,它有故事可聽,有容量可尋,更有哲理可品,是一把不可多得的佳品紫砂壺。
千百年的歷史淘凈為愛壺人留下了幾捧傳世佳品,“周盤壺”便是其中的一種極為難得的經(jīng)典壺型,也是陳曼生留下的經(jīng)典壺式之一,“周盤壺”以羅盤為原型的設計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
陳曼生,原名陳鴻壽,是清代的“西冷八家”,亦是紫砂界的不朽傳奇,開啟了紫砂的文人時代。曼生本是一介寒窗苦讀的書生,一朝中舉成了一名縣宰。任職期間,他雅興紫砂,愛好品茗,時常買壺、藏壺、賞壺,逐漸參與到紫砂壺的制作中來。但曼生并不是如今流傳于世的曼生十八式紫砂壺的直接制作者,其十分擅長丹青、書法和篆刻,是名符其實的文人雅士,若有了好的構思,其便以筆墨繪之,再請有著精湛壺藝的宜興紫砂壺匠人制作。聽聞有一日,喜好夜讀的曼聲正捧卷沉思,倦怠時品茗緩解。其之所以為官之后仍然保持夜讀的習慣,是想提醒自己曾經(jīng)不為外人所知的寒窗苦讀之艱辛,如今為官處世更要處處用心,有時難免覺得辛苦不易,只有保持初心,才能走得長遠。但其中艱辛更是不為外人道也,思慮到此心中難免惆悵,曼生便起身踱步休息,偶然瞥見桌上放著一只羅盤,無意中用手撥弄,羅盤幾經(jīng)轉圈還是會指向原來的方向。曼生心中頓時恍然大悟,小小羅盤身上竟然蘊含著為人為官之理,即“做人要圓滑,做事要方正”,即使有時不得已要轉圈,也要堅守心中的方向。于是,曼生便以羅盤為造型原型,繪壺自省,取名“周盤壺”。
圖1
曼生是“周盤壺”的設計者,為后世紫砂壺的創(chuàng)作者留下了經(jīng)典的紫砂壺造型圖樣,這把“周盤壺”便也是以曼生紫砂壺為原型,融入了創(chuàng)作者的壺藝和構思,十分難得。
此把“周盤壺”以羅盤為造型,乍一看的確像極了羅盤,細看卻處處都是創(chuàng)作者將羅盤造型與精妙壺藝的融合。
此把“周盤壺”泥質紅潤、色澤溫糯,壺身為扁小的圓柱型,上下兩面與壺身的交接棱角線條利落,簡約凌厲,毫無拖泥帶水之感。此壺的壺蓋也為扁小的圓柱型,且壺蓋與上壺面的交界處也設計了一處與壺蓋大小相同的圓柱型,為此壺增添了不少統(tǒng)一和諧之感;其壺蓋與壺身緊密結合,凸顯了創(chuàng)作者在細節(jié)處的嚴謹和用心。圓柱型的造型有著“圓中寓直”的內涵,應和此設計理念的還有此把“周盤壺”的壺嘴,多數(shù)紫砂壺的壺嘴都為帶圓彎嘴,但此壺的壺嘴卻為直嘴,像極了羅盤上指明方向的轉勺,壺嘴指向的是此壺的方向,更是創(chuàng)作者的心中所向,正所謂心有所指,才能行有所據(jù)。值得一提的是,此把“周盤壺”的壺底有三只小小的乳狀突起,支撐起了此壺,仿佛是此把“周盤壺”的盤底。
此把“周盤壺”小巧精妙,圓滑中帶著方正,小小身姿透出挺拔大氣之感,有形而無窮,仿佛此壺也有了靈氣和力量,讓賞壺人肅然起敬。
賞玩紫砂壺,要賞其形,更要賞其神。所謂紫砂壺的神,即其文化內涵。此把“周盤壺”因其壺型設計來源于陳曼生親指的羅盤,文化內涵非常值得細細體悟。
羅盤作為指南針的前身,充當著非常重要的指向工具。雖然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羅盤總要經(jīng)歷前期的搖擺和轉圈,才能找到方向,但其不受外物所擾,最終總會為使用者指向正確的方向。以羅盤為造物原型的“周盤壺”,汲取了圓盤的精神和內涵,圓潤不乏剛勁,肚大身正,蘊含了“胸懷有容,心中有本”的為人處世之理。
所謂“胸懷有容,心中有本”,意思是做人應有海納百川的度量,懂得圓滑處世,適當忍讓;但同時也不應失了本心和底線,堅持原則方向,不行不該行之事。不論是工作還是生活,總會有不盡如人意之時,甚至會出現(xiàn)違背自己本心的極端情況,其中艱辛和不易卻也很難對外人講起。以此把“周盤壺”為師,懂得圓滑轉圈,適度退讓;但又要心有底線和原則,凡是以此為據(jù),不該退讓時絕不退讓,這便是做人要圓、做事要方的道理。
古人以羅盤時刻警醒自己,賞壺人則會以一把“周盤壺”置于桌上,提醒自己“胸懷有容,心中有本”的道理,可以說“周盤壺”的文化寓意已經(jīng)遠遠超出實用價值,也正是因為如此,傳世至今的幾把經(jīng)典的“周盤壺”都價格不菲,極具收藏價值。而此把“周盤壺”不論是從外觀造型、色澤風度,還是其深層的文化寓意來看,都不失為一把上乘的紫砂壺佳作,若得此壺置于桌頭,于愛壺人而言也是一件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