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芳
江蘇宜興 宜興 214221
藝術是思想的舞蹈,想要品嘗其中的味道與情趣,必須用心去聆聽,用心去體味。宜興紫砂壺作為傳統(tǒng)手工藝品,從北宋發(fā)展至今,表現出超越實用器皿本質以外的觀賞價值和文化價值,給人以豐富的意趣,從中領略到深刻的人生況味,展現出“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點。紫砂壺創(chuàng)作既需要千錘百煉的技藝,也需要即時迸發(fā)的靈感,唯有兩者相輔相成,才能使作品具備思想性和情感性,才能稱之為真正的藝術品。真正的藝術品具有寧靜的特質,它讓身處于浮躁社會中的人們變得心平氣和,變得內斂沉靜,感受到靈魂的自由和思想的遠行,卻不會寂寞、冷清。一把小小的紫砂壺,集金、木、水、火、土元素于一體,在藝人的手下呈現出千般姿態(tài),記錄著時光的磨礪、承載著藝人的精神和情感,讓人在一壺一茗間感受時光的流逝,看到自我,感受到生活的寧靜、充實和滿足。
紫砂壺從北宋發(fā)展至今,形成了以花器、光器和筋紋器三大類型為主的造型體系,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人們審美的變化,三大類型相互交融,工藝不斷完善,以提升作品的觀賞價值,豐富作品的藝術效果。紫砂壺“南瓜”以自然界中的南瓜為創(chuàng)作題材記錄生活,將自身對自然的美好感受融于壺中,融合了筋紋器和花器的制作工藝,既寫實又寫意,既有客觀還原又有抽象的夸張?zhí)釤?,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和美好的藝術感受??v觀整壺,流暢爽利的筋紋線將壺身劃分成均等的若干部分,筋紋線內凹,線條周身弧面向外隆起,凹凸有致,彰顯出飽滿之感;壺身上小下大,重心沉穩(wěn),下腹突出,飽滿豐潤,給人以敦厚莊重之感,筋紋線條貫穿壺身,于壺底聚于一點,體現了嚴謹的規(guī)則性,極具形式美和韻律美;壺蓋為嵌蓋,因壺蓋各邊需與壺口嚴絲合縫、相互嵌合,制作難度較大,需要創(chuàng)作者精準嚴謹地把握好比例,非經驗老到者不能為;壺鈕以瓜蒂為原型設計而成,表面呈現出螺旋狀紋理,將南瓜瓜蒂的特征表現得淋漓盡致,渾然天成、意趣十足;一彎流從壺身自然胥出、弧度柔和,壺流以瓜葉包裹,葉脈清晰,葉片自然卷曲,靈動自然、生機勃勃;圈把圓潤柔和,與之相輔相成,以藤蔓為原型設計而成,表面紋理自然;此外,作品又采用貼塑的裝飾技巧,從壺把向壺身自然貼塑而出南瓜瓜葉,形象逼真、立體生動,細長的莖須從中伸展而出、自然卷曲,一只可愛的瓢蟲攀爬在瓜葉上,流露出幾分情趣,使整器一下子變得靈動起來,靜中有動、動中有靜。貼塑是花器重要的裝飾技法,此壺選用和壺身同色的泥料貼出南瓜瓜葉的紋樣,形成立體效果,和整器的藝術風格協調統(tǒng)一,提升了作品的藝術美感。此壺造型與裝飾相輔相成,造型精巧,結構比例嚴謹協調,裝飾精美,精雕細鏤,可謂施法自然又高于自然,將南瓜的成熟飽滿展現得淋漓盡致,流露著自然情趣,給人以清新的自然氣息。
欣賞此壺,讓人仿若置身于山水田園之間,土地平曠,屋舍儼然,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樹木參差,綠樹掩映,人們在田地里采摘成熟的瓜果,相互談笑、笑逐顏開。自古以來,以瓜果為題材的紫砂作品數不勝數,其中清代陳鳴遠所制“東陵瓜壺”十分知名,此壺以南瓜為題材,將東陵侯的典故融于其中,富含了豐富的文化意義。東陵侯史上確有其人,《史記》記載他是秦朝貴族,秦破后為布衣,甘于貧困,在長安城東門外種瓜,所種瓜味甚美,故后世以“東陵瓜”喻棄官歸隱不慕榮利之人?!皷|陵瓜”象征著返璞歸真的田園生活,寄托著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精神情懷。從古至今,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是無數中國人追求的精神狀態(tài)。發(fā)展至今,身處復雜時代、社會喧囂,在獨處中保持內心的寧靜淡泊是無數現代人所需要的。周國平先生的文章《獨處也是一種能力》中寫道:怎么判斷一個人究竟有沒有他的“自我”呢?有一個可靠的檢驗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獨處。當你自己一個人呆著時,你是感到百無聊賴,難以忍受呢,還是感到一種寧靜、充實和滿足?獨處,是一種更為深刻的自我成長。自我、時光、藝術、思想與成長都是寧靜的,紫砂壺“南瓜”讓人心生對自然淡泊生活的向往,告誡人們要在喧囂的時代中放下浮躁,靜守己心、沉淀自己,如此才能不隨波逐流,堅定目標,追尋自己的心之所向。
宜興紫砂壺從北宋發(fā)展至今,經過幾百年的薪火相傳,經過歷代藝人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經過人們的認識、實踐和再認識、再實踐,其工藝日益完善、造型精彩紛呈,體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紫砂壺“南瓜”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尊重自然、崇尚自然,從自然中汲取創(chuàng)作靈感,注入自己的思想和靈感,為作品賦予了靈魂,令觀賞者產生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