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先生曾說:“二千年來華夏民族所受儒家學說之影響,最深最巨者,實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關(guān)于學說思想之方面,或轉(zhuǎn)有不如佛道二教者?!辈焕⑹峭ㄊ访髯兊拇笈袛?,惜時人鮮有注意者
來源:《中國慈善家》2019年2月刊
書名:《中國文化的張力》
作者:劉夢溪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劉夢溪:文史學者,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終身研究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研究領(lǐng)域涉及思想文化史、明清文學思潮和近現(xiàn)代學術(shù)思想。
我認為我們可能誤讀了我們的思想文化傳統(tǒng)。很久以前就誤讀了,現(xiàn)在還在誤讀。
不是個別的,甚至不是少數(shù),而是相當多的研究者,過分夸大了儒家思想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所占的位置,以致有的把儒家思想和整個傳統(tǒng)思想文化完全等同起來。這樣來看待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和社會,我以為是對文化傳統(tǒng)的一種誤讀。
不妨回顧、檢討一下歷史上的各個時代:
先秦時代,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諸子百家爭鳴競放的時代,儒家只不過是諸子百家中的一家,無所謂儒家中心。
秦朝,法家地位顯赫,因此才有焚書坑儒,更談不上儒家中心。
兩漢,西漢前期倡黃老之術(shù),“王霸道雜之”。至漢武帝時期獨尊儒術(shù),儒家地位始有所改變。但董仲舒強調(diào)“天人感應(yīng)”,引入漢代盛行的讖緯學說,試圖用陰陽五行的觀點詮解儒家,實際上是自亂儒統(tǒng),尊之適足以卑之。董仲舒的儒學,是變了味的儒學。漢代經(jīng)學的地位高,儒家的地位并不如想象的高。所以,太史公的父尊司馬談作《論六家要旨》,對儒者有“博而寡要,勞而少功”之譏,而班固《漢書》之《司馬遷傳贊》, 則以史遷之“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后六經(jīng)”為“蔽”。
至于東漢,佛教傳入,道教始興,剛剛確立但還不夠牢固的儒家地位,遇到了“異教旁門”的挑戰(zhàn)。
魏晉時期,那是王弼、何晏大出風頭,倡議“以無為本”,玄學盛行的時代。
南北朝,佛教大盛,道教方熾,儒家退為守勢。
隋朝和唐朝,特別是唐朝,那是個大文化時代,兼容并蓄,無所不包,但思想文化方面占優(yōu)勢的是佛家和道家,即使宗奉儒家的知識人士,也不忘兼采佛道以趨合時宜。
宋、明出現(xiàn)理學和心學,既是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發(fā)展,又是儒家思想的轉(zhuǎn)型與重構(gòu)。準確地說,是儒、釋、道三家思想大匯流、大融合時期。周(敦頤)、張(載)、二程(程顥程頤)、朱子的思想,雖宗奉儒家,實亦吸收了佛道“ 二氏”的養(yǎng)料。王陽明不用說,更有“ 解散”儒學的傾向。而有明一代,特別是明中葉以后,社會倫常松弛,李卓吾等反儒的思想家出來說話了。當時一般市民的生活,可以說與儒家正統(tǒng)思想格格不入,所以才有《金瓶梅》那樣的作品出現(xiàn)。
清朝,一開始打亂了傳統(tǒng),后來又修補傳統(tǒng)。既尊儒,又奴儒、坑儒。號稱盛世的康、乾時期,在經(jīng)濟上、軍事上、版圖上,是世界一流大國;文化上,則是十足的小國心態(tài)。反儒學潮流,在藝術(shù)與文學的創(chuàng)作中,得到了變相的發(fā)揮。《紅樓夢》以此,《儒林外史》以此。
幾千年來的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不是單獨哪一家哪一派的天下。歷史上思想文化最繁盛、昌明、活躍時期,都是各種思想競爭、融會、兼容、并立時期。這正體現(xiàn)出中國文化的博大精神。漢、唐文化所以令人神往,主要在于它集中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博大氣象。漢代打開了西域的大門。唐代長安成為世界文明的交會地,西來東往,胡漢雜處,奇裝異服,一派繁盛熱鬧景象。
用中國文化精神培育出來的知識分子,往往把儒、釋、道等各家思想消融得無礙無隔。不是某一種單一的思想,而是各種思想的合力,鑄成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人格境界和人格精神。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思想禁錮誠然是事實,但作為知識分子個人,反而保持相當大的思想活性。愛因斯坦提出的科學研究的內(nèi)在自由和外在自由,就內(nèi)在自由而言,中國文化為中國知識分子提供了極其廣闊的空間。
中國文化對異質(zhì)文化的吸納與消解能力,是無與倫比的。在中國版圖之內(nèi),各民族之間的融合,文化是最好的溶解劑。對世界各國文化,中國文化采取的態(tài)度是禮之、師之、納之、化之,如同孔子所說:“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薄兑捉?jīng)》上說:“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又說:“物相雜,故曰文?!边@是對中國文化精神的絕好概括。這種精神屬于中國文化整體。
問題是由于何種原因?qū)е铝藢鹘y(tǒng)的誤讀。如果從方法論的角度著眼,把思想文化與社會制度混為一談,是重要原因。制度雖然是文化的派生物,是一定文化成熟與否的標志,但制度是暫時的,文化是永久的。制度,包括任何制度,都有其不完善性;文化的本性則追求完美,不僅屬于一個國家,而且屬于全人類。過時的制度可以推翻,但不能推翻文化。
文化傳統(tǒng)有斷而相續(xù)的特性,永遠割不斷。陳寅恪先生曾說:“二千年來華夏民族所受儒家學說之影響,最深最巨者,實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關(guān)于學說思想之方面,或轉(zhuǎn)有不如佛道二教者?!辈焕⑹峭ㄊ访髯兊拇笈袛?,惜時人鮮有注意者。
(此文系根據(jù)1991年6月3日在南京召開的“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與21世紀國際學術(shù)研究會”所做演講縮寫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