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劉俊成 解秀玲
原發(fā)性支氣管肺癌(簡稱肺癌)是最常見呼吸道惡性腫瘤,早期多無臨床癥狀,大多數(shù)就診時已處于晚期,病情嚴重,放化療成為其主要治療手段[1-2]。但由于晚期肺癌本身造成的機體損傷、沉重的治療費用負擔及化療藥物引發(fā)的不良反應等,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痛苦,誘發(fā)各種心理應激,嚴重影響病情恢復及生活質量,因此,需積極改善患者心理狀況[3-4]。心理痛苦溫度計(distress thermometer, DT)是一種能快速識別患者心理痛苦的篩查工具,其具有簡單及可操作性強的優(yōu)點,可及時有效地對癌癥患者心理痛苦進行評估,指導臨床工作者及早給予心理干預,促進患者身心康復[5]。本文對92例晚期肺癌患者給予了DT的個體化心理護理,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5年4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92例晚期肺癌患者,隨機將其分為研究組47例,對照組45例。對照組男28例,女17例,年齡41~83歲,平均(58.96±11.32)歲,病程2~24個月,平均(15.25±4.12)個月,臨床分期:Ⅲb期25例,Ⅳ期20例,病理類型:未分化小細胞癌7例,腺癌13例,鱗癌26例,骨轉移16例,肝轉移12例,腎及腎上腺轉移9例;研究組男31例,女16例,年齡43~85歲,平均(59.72±12.35)歲,病程3~23個月,平均(14.76±3.91)個月,臨床分期:Ⅲb期29例,Ⅳ期18例,病理類型:未分化小細胞癌9例,腺癌12例,鱗癌25例,骨轉移17例,肝轉移13例,腎及腎上腺轉移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該研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均符合晚期肺癌診斷標準,均經胸部CT及病理檢查確診[6];預期生存時間>3個月;均給予常規(guī)支持治療;均無認知及溝通交流障礙;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繼發(fā)性肺癌者;伴有顱腦轉移者;伴有其他部位原發(fā)性腫瘤者;伴嚴重原發(fā)性心肝腎等器官疾病者;伴精神疾患者;伴糖尿病者;伴嚴重感染者;不能耐受放化療者。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放化療及基礎護理,并與患者溝通交流,解答其疑惑,保持病房安靜及舒適,鼓勵患者有效咳嗽及深呼吸,給予胸部叩擊或吸痰管幫助患者有效排痰等,且囑家屬給予其關懷與愛護,另給予健康教育及飲食指導,發(fā)現(xiàn)有心理問題者及時給予安慰和鼓勵,避免私自討論患者病情、死亡相關的話題。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另給予基于DT的個體化心理護理:(1)進行DT動態(tài)測評:入院后,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DT測評,DT包括從0~10(無痛苦~極度痛苦)共11個刻度,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在最符合近1周自己所經歷的痛苦水平數(shù)字上進行標記,其中0分表示無痛苦,1~3分表示輕度痛苦,4~6分表示中度痛苦,7~9分表示重度痛苦,10分表示極度痛苦;(2)根據(jù)測評結果制定個性化心理護理措施,見表1。
表1基于DT的個體化心理痛苦評分及護理對策
1. 焦慮及抑郁情況: 均于護理前和護理后(1個月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及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對患者進行測評,SAS與SDS均含有20個項目,各項目均采用1~4級評分法,并將各量表總分乘以1.25轉變?yōu)闃藴史?,且分?shù)越高,則表示焦慮或抑郁越嚴重[7]。
2. 自我效能感: 均于護理前和護理后(1個月后)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GSES)對患者進行測評,該量表共計10個項目,均按1~4評分,其中“完全不正確”記作1分,“有點正確 ”記作2分,“多數(shù)正確”記作3分,“完全正確”記作4分,且分數(shù)與自我效能感呈正比[8]。
3. 治療依從性: 均對護理期間患者治療依從性進行評價,包括是否按時規(guī)范服藥、配合醫(yī)務人員各項操作、科學飲食、合理鍛煉及調整生活方式,完全做到記4分,基本做到記3分,偶爾做到記2分,根本做不到記1分,分為依從性良好(總分≥15分)、依從性可(總分≥10且<15分)與依從性差(總分<10分)[9]。
2組護理后SAS及SDS評分均低于護理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護理后SAS及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研究組護理前、護理后的GSES評分分別為(19.35±4.24)分、(30.21±3.17)分,對照組護理前、護理后的GSES評分分別為(20.04±4.36)分、(6.72±4.13)分,2組護理后的GSES評分均高于護理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3.913、7.544,P=0.000、0.000),研究組護理后GSES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546,P=0.000)。
2組治療依從性等級分布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依從性良好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治療依從性對比[n(%)]
肺癌是一種發(fā)生于支氣管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多與吸煙、職業(yè)環(huán)境、電離輻射、既往肺部慢性感染及遺傳等因素有關[10-11]。晚期肺癌對機體損傷嚴重,且治療難度大、預后差,患者心理及精神方面常承受巨大壓力,減弱其應對疾病的信心及能力,且影響其對醫(yī)務人員工作的配合,不利于病情改善[12-14]。因此,臨床工作者需積極探尋有效的心理干預措施,以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提高其生活質量。
本文結果顯示,研究組護理后SAS及SDS評分均明顯低于護理前及對照組(P<0.05),研究組護理后GSES評分均明顯高于護理前及對照組(P<0.05),提示基于DT的個體化心理護理可明顯改善晚期肺癌患者焦慮抑郁情緒,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常規(guī)護理雖可促進晚期肺癌患者心理狀態(tài)改善及加強自我效能感,但由于未對其心理痛苦進行有效評估及給予針對性干預,作用有限[15]。DT是一項心理痛苦自評工具,可使護理人員快速、直觀的了解患者心理狀況,已在腫瘤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16-17]。本文中,護理人員采用DT對入院晚期肺癌患者進行心理狀態(tài)評估,將評估結果劃分為5個等級,并根據(jù)心理痛苦程度的不同給予不同的心理護理對策,實施個體化護理,促使護理具有針對性及目的性,表明可明顯緩解患者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改善心理狀態(tài)[18-19]。有研究顯示,DT可明顯減輕腫瘤患者焦慮及緩解抑郁情緒,此與本文結果相一致[20]。自我效能感指個體對自身是否有能力完成某種行為的推測及判斷[21]。研究顯示,術前心理干預可明顯提高手術患者的自我效能感[22]。本文給予晚期肺癌患者基于DT的個體化心理護理,可明顯減輕患者精神壓力及改善不良情緒,從而有利于患者建立健康心態(tài),增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積極樂觀面對身體各種不適,達到提高其自我效能感[23-24]。因此,給予晚期肺癌患者基于DT的個體化心理護理,可明顯改善其焦慮抑郁情緒及提高自我效能感。
本文還發(fā)現(xiàn),研究組依從性良好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基于DT的個體化心理護理可明顯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研究顯示,對癌癥患者實施早期心理護理,可明顯靜滴其負性情緒,提高治療依從性[25]。根據(jù)上述分析,基于DT測評結果對晚期肺癌患者實施個體化心理護理,護理對策具有目的性及針對性,可明顯減輕患者負面情緒,改善心理痛苦狀態(tài),不僅有利于增加其對醫(yī)務人員的信任及建立正確疾病認知,也可使患者主動積極配合各項工作,嚴格遵醫(yī)囑,規(guī)范自己行為,從而可提高治療依從性[26-30]。
綜上所述,基于DT的個體化心理護理,可明顯緩解晚期肺癌患者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提高自我效能感及治療依從性,值得應用推廣。
表2焦慮及抑郁情況對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