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辰
俯瞰難民村
如果你是個觀光客,也只看第一眼的話,現(xiàn)實中“沒有喪尸”的釜山,可能并不亮眼。
釜山和韓國除首爾以外的所有地方相似,有著濃厚的“城鄉(xiāng)接合部”氛圍,即便這是韓國的第二大城市。
遠離觀光路線的地區(qū),隨處可見三兩層的低矮房舍。斑駁的水泥墻面上,有著各種廣告小紙條與舊時修補的痕跡,上方則是一圈圈裸露的電線與電話線纏繞著。再往巷弄深處走,可見路旁蓋有帆布的小三輪車,裝載著拾荒老人一整天的收獲。類似的街景,在釜山比比皆是。
若沒有涂鴉在墻壁上的韓國文字做提示,你甚至會以為自己身處中國北方二三線小城市。
坦白說,我其實并不太討厭這種感覺。相較于首爾的那些名為復舊卻難掩嶄新色調的古跡,或經過設計美得不真實的景致,我更偏愛歷史保有它原來的樣貌。這讓人可以觸碰它的厚度、承受它的重量,并感受它的溫度。
華燈初上,BIFF廣場、青春之街、光復路時尚街,或熙來攘往的西面一號街,是釜山最美輪美奐的街區(qū)。西面的NC百貨、南浦洞的樂天百貨、海云臺的新世界百貨Centum City,記錄著多少觀光團買買買的豐盛戰(zhàn)績。釜山大學周邊的小路小巷小店,亦是韓流旅客的最愛。
釜山電影節(jié)開閉幕所在的電影殿堂,那座懸挑86米無柱漂浮屋頂?shù)慕ㄖ芍^鬼斧神工。浪潮的造型,喻示太平洋的波濤滾滾,入夜后配合照明設備,交織出夢幻般的景觀,令人聯(lián)想電影里的炫目特效。
夏季的海云臺、松島與廣安里海水浴場,總是擠滿了游人。每當“海洋節(jié)”和“花火節(jié)”的時候,那種活潑、暢意、自由的氛圍,搭配附近水產市場的生鮮美食,使人難忘。鄰近的國際酒店更是一房難求,夜里漫步海灘上,耳畔傳來街頭藝人或淺吟低唱,或歡快高歌的樂曲。
但釜山始終是個有故事的城市。15世紀上半葉,由于日本的侵擾,釜山被迫開放,并在此地設有倭館,與日本方面交易通商。1876年,《江華島條約》強制韓國開放,倭館被廢止,釜山港也逐漸走向現(xiàn)代化。到了日占時期,大量的基礎建設與關釜(釜山與日本九州的下關)聯(lián)絡船的開通,使釜山逐漸發(fā)展起來。龍頭山畔的草梁倭館遺址、草梁故事路上幾棟古建筑,以及墻面上展示的各種舊照片,仿佛在訴說前述歷史,可以細細品味。
到了日占時期,大量的基礎建設與關釜聯(lián)絡船的開通,使釜山逐漸發(fā)展起來。
影島上《辯護人》的場景
就近的“168階梯”,過往是從半山腰道路最快下山、前往釜山港的捷徑。底下原有三口井,在缺水的年代,人們在這里輪流取水。因為人群的聚集,它也逐漸成為情感與信息交流的重要場所。現(xiàn)今有單軌電梯可以上去(主要給行動不便的老人使用),不過還是可以爬爬看。這約莫六層樓的斜坡上,有著或質樸或色彩繽紛的造景,每一階有所不同的風景,再加上最終登頂?shù)南矏?,真的,值得走一趟?/p>
不過因為坡度很陡,我當時的旅伴覺得十分恐怖。在后半段,我們只敢以龜速極其緩慢地移動,還被幾個活力十足的大媽一邊碎念一邊快步超前,讓人不禁心里感嘆:釜山的阿祖瑪(韓語大媽的音譯)真的無比強悍。
如果有時間,也推薦到影島待一個下午。除了韓國電影《辯護人》的場景、韓流明星姜丹尼爾曾就讀的新仙中學,以及豐富的美食外,傍晚時分在海岸線上漫步,也非常安適自在。
釜山在20世紀50年代迎來一個轉折。因朝鮮戰(zhàn)爭的緣故,朝鮮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占領朝鮮半島90%以上的地區(qū),李承晚政府被迫撤退,釜山成為臨時首都。難民南渡后,釜山成為當時的難民大本營,人口劇增至百萬,直至今日都有好些地方瞧得見難民曾經的生活印記。
比如國際觀光客的最愛,號稱韓國“馬丘比丘”或“圣托里尼”的甘川洞文化村,它曾經就是韓戰(zhàn)時貧民依山而建的避難村落。釜山市區(qū)的平地有限,無法容納如此大量的難民,難民聚落普遍都建于偏僻山坡,而最多有4000人居住此處。
整個山腰上,蓋有密密麻麻的800多棟矮房,本是個極其破落的地方,直到2009年的“夢想釜山馬丘比丘”活動舉行,在駐村藝術家和居民的努力下,才將每一房屋涂上繽紛的色彩,使之遠眺就像樂高積木一般。另外,活動也在四處繪制壁畫或搭建造景(比如打卡熱點:小王子與狐貍),將藝術融入生活。無論建筑物本身或墻壁上的彩繪,還是曬衣繩上的晾衣夾,都富有巧思。
五顏六色的階梯式小屋一層又一層,宛如童話中的小鄉(xiāng)村。而錯綜復雜、僅可容身卻處處有驚喜的窄巷,使得這趟旅程像是尋寶一般。
但光良唱過,童話里都是騙人的。被改造成為藝術村的典范之前,粗陋的老舊住屋早已斑駁不堪,極不符合安居的條件。就像另幾個釜山的壁畫村,如楮田壁畫村、福泉洞壁畫村、埋筑地壁畫村,這些同樣是將難民村數(shù)十年建筑活化的案例。但由于這幾個壁畫村的屋齡久遠,住民又無力維護,建筑物危傾、殘破,也多住著貧困的老人家,隨著時光流逝,終究難逃被清拆、廢除的命運。
如果不想當冤大頭,那就請排除那些遞名片和說外語的店家吧。
南方復學的學校教授與學生們需要購買書籍,慢慢地形成舊書店街
豬肉湯飯是釜山傳統(tǒng)的美食,是北方難民在戰(zhàn)爭期間快速補充營養(yǎng)的美味佳肴
難民生活銅像
40階梯觀光主題街
在門峴洞壁畫村,2008年有兩百多名志愿者,耗費3個月繪制“溫暖人們的壁畫故事”,走“童話故事”風格。其壁畫與造景或不如甘川洞精致,但畫風更多元,并且更接近生活。觀光客少上許多,相當靜謐,讓人有時光倒流之感。每一幅真摯、溫暖,滿是童稚與純真的壁畫,讓人不禁回憶起兒時的美好。
難民的影響隨處都在,比如在釜山西面有名的湯飯一條街。其得名自豬肉湯飯,那是釜山傳統(tǒng)的美食。湯飯的料理方式很簡單,用熬好的豬骨高湯,淋在煮熟的豬肉上,再搭配韭菜與蝦醬,便是北方難民在戰(zhàn)爭期間快速補充營養(yǎng)的美味佳肴。
搭公車下到平地,會先路過寶水洞舊書街,那是愛書人淘寶的好去處,在日占時期雖初具雛形,但形成規(guī)模還是在難民南下以后。為求生存,許多人將攜帶來的藏書出售,而在南方復學的學校教授與學生們也需要購買書籍。慢慢地,此處便形成舊書店街。
日占時期寶水洞舊書市集,本來的位置是國際市場,這個地方因影帝黃正民的《國際市場》而爆紅,劇中“小花的店”更成為觀光景點。國際市場是因難民為生計販售各種生活必需品才漸漸形成。市場連接許多巷道,從各種居家生活用品到旅游伴手禮、K-POP專輯,應有盡有。而一條馬路之隔的富平罐頭市場,則是因美軍進駐后,各式走私貨品流入市面,其中包含各類軍用罐頭而得名。
游客們很愛去的札嘎其市場,雖然早在日占時期便是填海造陸形成的魚市場,但規(guī)模擴大是在來釜山避難的人增加之后。難民與當?shù)鼐用裨谶@一帶開店,到20世紀70年代達到鼎盛。做買賣的人擠得水泄不通,隨著拍賣師中氣十足的叫賣聲,數(shù)百種海產在此交易并運銷其國內,外部也開始形成海產購物街。
如果問我有什么建議避免上當受騙的話,我會說市場主建筑內販售生鮮比較透明,至于海產購物街上的嘛……如果不想當冤大頭,那就請排除那些遞名片和說外語的店家吧。畢竟若多一點花銷在學習外語或印制漂亮名片上,自然要比別家賺更多錢咯!
離開札嘎其,往南浦洞方向走,有一條40階梯的觀光主題街。在戰(zhàn)爭時期,由于離車站與碼頭不遠,那里算是難民到釜山的第一站。救援物資多在此處發(fā)放,因而難民在這里以木板或茅草搭建臨時居處,更有不少難民以40階梯作為離散親友的“會面點”。
這是承載數(shù)代人悲歡離合的場所。在物資匱乏的往昔,無論是外出工作或搬運飲用水,此處都是必經之處,也就成為市民的共同記憶。老的階梯在1953年釜山站大火時毀損,現(xiàn)存建筑物是2004年仿舊重建的。當中新設置了兒童扛水缸、男女電車送別、大叔演奏樂器的銅像等,記述那個艱困的年代。
旁邊的影島大橋建于1947年,是釜山第一座跨海大橋。因緊鄰港口,過往只要有大型船舶經過,就會開合。目前因僅有小型船只通過,每天下午兩點有15分鐘的開橋儀式。當時亦有不少難民在此上岸,因而橋下也豎立著難民銅像。
在釜山,我最后一個造訪的地方是西區(qū)的臨時首都紀念館。當時的李承晚官邸兼辦公室,是座非常漂亮的紅磚小屋,環(huán)境清幽,內部大致維持當時的陳設。李承晚在這里辦理公務、接待美軍將領。但當看到廁所里華美的青花瓷馬桶與小便斗時,我只能說,難怪他會因自己領導的政府的貪腐問題流亡。
園中另陳設畫家繪制的戰(zhàn)時各重要事件,以及當時老百姓流離失所的慘況。一旁的展覽館,則是以苦難年代老百姓的生活為主題,真實呈現(xiàn)釜山難民的日常生活與當時避難學校的樣貌。游客們可以好好感受一下大韓民族史的黑暗期。
從臨時首都紀念館步行能到的地方,是兩任總統(tǒng)(文在寅、盧武鉉)的“龍興之地”—兩人合開的律師事務所(現(xiàn)已歇業(yè)轉讓)。站在事務所樓下,我把自己代入了之前看過的歷史題材的韓國電影中,不禁感慨良多。
朝鮮戰(zhàn)爭結束60余年了,昔日的難民之子成為今日的總統(tǒng),命運這玩意兒,有時還真是奧妙難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