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
好久不看《鄉(xiāng)村愛情》。這兩天用手機投屏看了幾集。結合最近看的其他影視內容,倒是生出一點聯(lián)想。
和其他系列劇一樣,《鄉(xiāng)村愛情11》劇情依然沒什么新意。也難怪,都拍到第11部了,大的方面已然定型,很難再找到新的驚艷,劇集看點只能靠演員的表演功底硬撐。不過,一部中國內地拍攝的電視喜劇,其拍攝時間跨度和部數竟然都超過了美國的《六人行》,這無論如何都是值得慶賀的一件事。
新一部的《鄉(xiāng)村愛情》只能順著既定的風格軌道做經驗式滑行,說起來,這也正是系列劇之難。想當初,與《鄉(xiāng)村愛情》前后腳問世,影響范圍稍遜于《鄉(xiāng)村愛情》,由楊議主演的天津方言喜劇《楊光的幸福生活》,也是順風順水播了多部后,再不見續(xù)集問世。
類似的情形也發(fā)生在更著名的《鐵齒銅牙紀曉嵐》《五號特工組》《神探狄仁杰》《大秦帝國》等劇身上,要么續(xù)集一直處在媒體傳聞中,要么暫時讓觀眾覺得續(xù)集無望??傊⒚?,觀眾的期盼越大,續(xù)集問世的速度也就越緩慢。究其原因,劇情如何出新,演員陣容和總體演技能否像最初那樣保持穩(wěn)定,都是很大的考驗。
過去人們老愛強調“一劇之本”(劇本能力),今天則愛宣揚“演技擔當”“顏值擔當”(演員各方面的水準)以及播放平臺、推送檔期的選擇,說白了,它們都是一部戲成功與否的關鍵部分。隨著電視劇影像越來越追求精致,美工、攝像、導演的整體影像理念……這些過去對于觀眾來說比較陌生的內容,也越來越進入人們視線的核心地帶。
劇集的成功,過去可以單純依賴劇情和表演,現在則似乎越來越靠攏電影,成為一種對主創(chuàng)團隊各方面整體能力的考量。以近年來正午陽光出品的一系列熱播作品為例,綜合實力的強勁確保了這些劇集能立于潮頭。《大江大河》走紅,是因為它抓住了一個時代性的大主題,并率先以大劇的方式演繹了它;《都挺好》雖然夸張,劇情發(fā)展也顯得虎頭蛇尾,但它抓住了老齡化社會到來初期觀眾的關注點,以及長期以來傳統(tǒng)的男女不平等在當代生活中的殘存,加上演員班底的功力和爆發(fā)力,這些足以保證它在觀眾中的熱議度。
對于今天的觀眾而言,主創(chuàng)者要有鮮明、個性化的創(chuàng)作理念,這一點是最重要的。比如張黎對電視劇畫面的電影化追求;鄭曉龍、于正對古裝劇唯美視覺的強調;柳云龍諜戰(zhàn)劇的年代情結;姜偉諜戰(zhàn)劇特有的喜劇張力;正午陽光旗下導演們對文學性的重視……
對劇情人物與演員氣質的具體把握也很重要。蔣家駿拍《倚天屠龍記》《射雕英雄傳》,視覺、特技都與原著的氣韻基本匹配,這固然是一種劇集成功的擔當才能,但能想到讓苗僑偉演黃藥師,王奎榮演柯鎮(zhèn)惡,寧文彤演周伯通;讓黑子演謝遜,林雨申演楊逍,王德順演張三豐,而且選用的新人主演在眾多老戲骨簇擁下,表現不至于出現太大落差,這可能才是更大的能力擔當,甚至可以說是——神來之筆。
近些年熱播劇集的音樂使用也較以往有了一定進步。文章的諜戰(zhàn)劇《剃刀邊緣》、劉光的《臥底歸來》,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一些劇集插曲翻用舊歌、舊曲,也都用出了自己的味道——蔣家駿的兩部金庸劇,張挺的《海上孟府》,姜偉的《潛伏》和《借槍》……曾幾何時,中國內地不少影視導演在作品中所表現出的對音樂素養(yǎng)的缺乏,實在讓人不敢恭維,照目前的情形看,似乎也開始進入了慢慢補強的階段。不過考慮到目前整個中文音樂圈所表現出的原創(chuàng)乏力,短期內指望音樂為劇集增光成為常態(tài),顯然還是不現實的。只能說,它在眼下是一個特別值得所有劇集制作團隊重視的“魅力增長點”,尤其對于那些立志于改編、翻拍古典文學名著的導演而言。
畫外音的使用,就目前來說,對于一部劇集魅力的助推作用,顯然是反向的。雖然之前有過幾部使用畫外音的諜戰(zhàn)劇,如《潛伏》《暗算》《黎明之前》等,并引發(fā)了后起劇集的爭相模仿??墒牵t的也就只有那幾部,其他模仿的,倒都成了“碎嘴子嘮叨”。本來嘛,在這個全球劇集都追求電影化,內地電視劇卻常?!皬U話太多”的過渡階段,除非特殊需要,能少嘮叨還是少嘮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