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猶記少時曾與父親經過一廟。那時年少無知,怕擾佛祖安寧,以招殺身之禍,便拉父親匆匆而過,卻又被父親取笑。那時僅是萍水相逢,漣漪微起,卻不再生波瀾。
十年后,故地又訪。去尋那廟,卻未得。心中微悵——此時雖仍年少,卻已具少年閑愁之思。心中漣漪驟起,不禁為此廟之消逝而備感失落。
然廟前不遠處有一院似是佇立已久,恍惚間憶及當日便有此院。一四方小院在一排整齊的白樺林里半顯半隱,更添幾分神秘。惹人心中漣漪又起,心下萌生向往之意。
步至小院,方見其全貌。青磚黛瓦,婉約雅致,端的是江南氣象;紅漆圓柱,莊嚴肅立,采用的是古都南京的建筑風范;平整寬曠,古樸疏闊,卻又是故宮建筑群的典型的對稱之美。建筑瑰麗莊重,又可見其古樸匠心,煥發(fā)著永恒的古典的光芒。歷久彌珍的木質雕刻則從每一細微處張揚著生動,每一處都精細莊重。
那種從建筑本身煥發(fā)出來的光彩讓人不敢直視,浮躁的心仿佛也安寧下來了,這是一種讓人無法言語的感動。從不曾想,這樣的一個建筑竟會給人如此的震撼。原本泛起的漣漪漸漸消失了,一切仿佛都消失了,都安定下來了。忽然想起作家李修文在《山河袈裟》中的一句話來:“這樣的情景竟讓人害羞得說不出話來?!蔽蚁?,此刻的心情或許正是一種“害羞”,這樣的“害羞”是一種羞愧,是對生命莊重、自然無邊的感悟。正如此刻,我心中的漣漪不再,然而我明白,這種漣漪早已泛起在生命之中,那是對自然壯闊的體悟,是對生命渺小莊重的自愧。當初泛于心上的漣漪,如今已化成席卷于生命之上的驚濤駭浪。
行至黃昏,攜程而歸。夕陽依舊蒼茫,天地有金色霧靄微蕩,為天地蒙上了一件朦朧的外衫。于斜陽中回望,恍惚間竟似又見那日的紅瓦黃墻。
一切皆似往昔,卻又不同于往昔。空氣間有微塵顫動,而我的心也在顫動。
不曾想,當日“無意穿堂風”,如今已是“孤倨引山洪”。漣漪已成駭浪,震撼占據心靈。
明燈留言
談及信仰,論心不論跡。作者被寺廟的瑰麗莊重震懾,而這些精美的修繕,正是仰賴千余年來千萬人積累下來的信仰作為支撐。作者之后的“讓人害羞”,是否源自之前些許的忽視?我們可以心無旁騖高歌猛進,也可在人生旅途上覓得一份虔誠,讓內心有所安放。在不信仰的同時,要對信仰保留一定的尊重,時而換個角度反觀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