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輝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廣大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在不斷提高,時群眾文藝精品創(chuàng)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結合典型的文化藝術的精品創(chuàng)作經驗,就如何做好群眾文藝表現新題材的創(chuàng)作進行思考并提出對策。
關鍵詞:群眾;新題材;文化;藝術;創(chuàng)作
中圖分類號:G24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3-0240-02
一、前言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關鍵在于把握時代的潮流,又有自己獨特的想法,走在潮流的最前面,群眾又能喜聞樂見的作品。今天的創(chuàng)新實際上是傳統(tǒng)的升華,我們對傳統(tǒng)的尊重,不是固步自封,不是把傳統(tǒng)作為一個標簽,也不是把傳統(tǒng)作為一個模式。我們今天繼承傳統(tǒng),必須體現在創(chuàng)新當中,這才叫繼承傳統(tǒng)。不能把創(chuàng)新和傳統(tǒng)割裂,也不能把創(chuàng)新的思路和傳統(tǒng)的形式分離。在文化中,我們的基因就是中國精神,就是愛國主義,就是我們中華美學精神在作品當中的體現。中華美學精神包含了觀察方法,包括了審美理想等方面,它與創(chuàng)作者要表現的內容、題材、方式融為一體。
只有把中華美學精神滲透到藝術創(chuàng)作的各個方面,它才能真正體現中國精神的力量,也才能體現文化自信的力量。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二、真實性
俗話說藝術來源于生活,根基于生活,從生活中來,又從生活中去,而生活又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最重要的源泉。群眾文藝精品創(chuàng)作在尊重藝術規(guī)律的同時也要有創(chuàng)新的走在最前列的精益求精的精神。在我們創(chuàng)作藝術的時候,始終要記住藝術創(chuàng)作的原則和規(guī)律。深入群眾,進行采風,通過采風回來的素材,進行篩選,復雜的創(chuàng)作構成后再簡化她,找到最淳樸最真實的藝術元素。
比如世界知名的值得我們中國人驕傲的舞蹈藝術家楊麗萍老師,她導演的大型舞臺劇作品,為什么都是讓各種層面的觀眾喜愛?原因也是她每創(chuàng)作一部作品,都會深入本土文化,了解地方特色,領悟人文風情,還研究當地的信仰,聽聽老人家的神話故事。通過深入體驗,記錄每個獨特的與眾不同的傳統(tǒng)文化,經過一番構思,創(chuàng)作出獨特的有自己語言的,又能打動人心的作品。楊麗萍老師創(chuàng)作的舞臺視覺是濃墨重彩的,她這些構思完完全全也是來源于生活,根植于土地的,但對她來說僅僅這樣還不夠的,因為只是匍匐在大地上,只是深陷于生活中,沒有靈魂的重彩容易變成年畫,難免雷同,難免匠氣,難免艷俗。這也是中國民間舞的創(chuàng)作中,我們?yōu)槭裁撮L期以來多半看到的都是些程式化的情緒,都是些工業(yè)化的表情,而楊麗萍的作品出現,改變了舞臺的局限,創(chuàng)作出一個新題材,新藝術形式的表達。用她的舞蹈嘗試對比傣族舞、民族舞等等這些舞種,就能有鮮明的可比性,至今還沒有人能超越她的舞蹈,楊麗萍老師追求的并不是大眾化的,一成不變的,她保留傳統(tǒng)的舞蹈的同時也突破藝術的美感,出新的藝術理念。
這也許與她本人性格也有關系,導致這種與眾不同的靈感在她身上散發(fā)出來。看了她的孔雀舞,就比看到真的孔雀虛的孔雀還神話。虛實、真假已經在她那里神話般的出現觀眾的眼球。這樣也得出我們群眾藝術創(chuàng)作就必須先普及群眾藝術知識,再從群眾的創(chuàng)作中得到靈感,通過采風,又進一步藝術創(chuàng)作,這樣我們創(chuàng)作的作品栩栩如生,有不重復。我們嘗試著創(chuàng)作新作品中,首先通過深入生活,然后又嘗試脫離生活,關心現實生活,當然可以的話也可以批判社會。藝術是自由的,從藝術技術、風格、形式、觀念、態(tài)度和社會角色的引進進行創(chuàng)新和普及,最后進行推廣,感染觀眾。
三、傳承精華
臉譜作為京劇藝術的“表情符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涵視覺化的體現。京劇臉i普“取其形,攝其魂”,具有獨特的藝術審美價值,通過獨特的造型手段直接地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臉譜的舞臺呈現是極富表現力的文化語言,由于臉譜所表現的是舞臺人物的性格、氣質、情緒和心理,臉譜的準確性是演員與觀眾達成共識的基礎,譜式的混淆與錯誤將直接影響京劇臉譜文化語言。
又比如說啞劇,通過肢體語言去表達你想要的東西,非常有意思?!澳7聞游铩本毩?,“人物吃東西”甚至“沒有生命的物體”“植物”等等,遵循承其形、變其形、攝其魂的原則。你想吃一個橙子,實際沒有橙子,首先你要像真的拿著一個又大又甜的橙子,湊到鼻子上聞一聞,很香的感覺只能用自己的五官動作表情去表達。另一只手剝開橙子的皮,然后再剝開里面的橙子肉,拿起一片放到嘴里,表情可以甜美,也可以有酸酸的一個搞怪表情。這種與行、神有關的肢體語言,非常細膩,又非常精湛、絕妙的藝術創(chuàng)作語言,也是我們對藝術創(chuàng)作的學習與思考。
四、現代化藝術
王潮歌導演的情景體驗劇《又見平遙》震撼,大氣,更多的是感動。劇情是王潮歌在平遙采風后提煉和挖掘出來的故事,講述一個似真似假,過去鏢局里的那些事。特別是觀眾現場體驗,自己也像一名演員在里面。通過一道道門,走到過去,走到那時候發(fā)生的事情,就像穿越一樣。這場劇觀眾并不是坐在觀眾席觀看表演的,而是觀眾相當于當時的一個平民在其中看著演員演的各種角色,過去發(fā)生過的事兒重演。第一道門我們走進了故事的開始,鏢局的全部男人都要出征。第二道門走進古代一個集市,山西古城里的一個景象,然后看到了茶樓、花樓、鏢局等……,用新題材新方式呈現給觀眾。
當中也有山西人為什么那么喜歡吃面,離鄉(xiāng)后常常想念家鄉(xiāng)的味道,這一幕觸動于多少山西人的心。整場劇一個故事從目然、歷史、人文、現代,展示著山西的原生態(tài),山西的自然風光及人文風俗,還有人情世故,小到一個選新娘的情節(jié),大到為國家爭光,讓觀眾通過這部劇深入了解了山西的文化。又比如建筑設計,也是要遵循傳統(tǒng)再創(chuàng)新。蘇州是一個歷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的地方。貝律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也是一個神話,自然和文化的和諧和融合,既有傳承,又有創(chuàng)新,突出“蘇味”。
他一次次親自仔細考察地段,在拙政園、蘇州博物館老館一走就幾個小時,還在忠王府的古典戲臺聽昆曲,深入群眾的生活,以更深的感受蘇州的文化歷史,最后貝律銘先生以其繼承和創(chuàng)新的“中而新,蘇而新”的設計理念,追求和諧適度的“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設計原則,對蘇州博物館進行了設計闡釋。再加上他審美的眼光和近乎繡花一般的耐心,近乎苛刻的完美追求,呈現給世人面前的將是驚喜和驚嘆。蘇州博物館在現代幾何造型中體現了錯落有致的江南特色,里面的細節(jié)不僅在視覺造型上令人賞心銳目,而且在使用功能上也使得非常實用,如詩如畫,妙不可言。大家可以看到這位90歲的大師還在創(chuàng)新,他的創(chuàng)新,充滿了因地制宜的智慧,體現了對世界各地小同歷史文化背景的正確把握和充分尊重。他強調的是因時、因地、因事而設計的分析型手法,在時代、地域和出現的問題中尋找創(chuàng)新。
五、結語
綜上所述,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只有把中國的傳統(tǒng)精髓融入,才能更加激蕩藝術創(chuàng)作。比如詩歌、音樂、繪畫、戲劇、影視等各種藝術形式,宗旨都是為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而創(chuàng)作,通過深入群眾生活,追溯歷史長河,了解藝術與宗教、哲學、科學、社會運動、工業(yè)、經濟和技術,如何把這些糾結在一起,以致產生了各種藝術流派和風格,值得我們深思。
參考文獻:
[1]皮埃爾·約特·德·蒙特豪克斯.藝術公司-審美管理與形而上營銷[M].王旭曉(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0.
[2]高福民.貝律銘與蘇州博物館[M].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17.
[3]黃土芳.特區(qū)文化建設與思考[M].長沙:花城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