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巧
在古代官場的腐敗行為中,官員的“身邊人”,尤其子孫們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他們往往狐假虎威,利用家族勢力貪污受賄,勒索百姓。然而,古代也有官員嚴格管束下一代的好例子,一些官員“任人不唯親”的事例就曾傳為佳話。
公元303年,晉朝的荊州刺史劉弘推薦立過戰(zhàn)功的皮初擔任襄陽太守。朝廷認為皮初資歷太淺,建議任命擔任過東平太守的夏侯陟為襄陽太守,劉弘?yún)s堅決反對。原來,夏侯陟是他的女婿。劉弘對同僚和部屬們說:“夫治一國者,宜以一國為心,必若親姻然后可用,則荊州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為政哉!”后來,朝廷只好聽從了劉弘的意見。
劉弘不重用自己女婿而重用功臣,任人唯賢不唯親,一度傳為美談。
此外,還有一些官員用自己的身體力行來為后人做榜樣。
北魏貴為司空的長孫道生,一生清廉節(jié)儉,騎馬時用來遮擋塵土的一條熊皮障泥,總是洗了再用,破了再縫,多少年都不換新的。
兒輩們見父親這樣,也都自覺地勤儉節(jié)約。皇帝派人編寫歌詞稱頌道“智如崔浩,廉若道生”,號召北魏官員都來學習崔浩的智慧和長孫道生的清廉。
唐朝的盧承慶博學有才干,曾官至宰相。他在臨終時交代兒子:“我死后就穿平常的衣服入殮,不要用牲畜祭奠,墳?zāi)沟母叨戎灰鼙嬲J出來就行,不要過于高大寬廣;只用棺材,不需要棺外槨,那樣太浪費了;碑文只記載官號和生卒年月,不要弄許多漂亮話在上面?!边@無疑是對兒孫的一種言傳身教,在旖旎繁華、生活富足的唐初,高官能儉樸平實、不尚浮華,絕對是有益世風的正能量。
古代官員在外做官,囿于公務(wù)以及交通不便,長期回不了家,與家人聯(lián)系只能依靠家信,“家書”便成為官員對留守家中的“官二代”們的主要教育方式。
明神宗時期的禮部尚書沈鯉在京為官,常寫信給商丘老家的兒輩,對他們的約束極其嚴格:出行上,不許兒輩出入公門,招惹是非,拜客只可騎馬,不可乘車;衣著上,要求家人子弟“衣服勿太華美,器用寧可欠缺”等。并且,他還經(jīng)常寫信提醒兒輩“秋夏糧及早上納,多加與些火耗,各莊上人,常約束他,莫要生事”,顯然這是要家人遵紀守法。
此外,沈鯉還要求兒輩多做善事:每年冬天做一百件棉襖施舍給窮人,對于親戚中的窮苦者、孤寡者,也要經(jīng)常接濟等。他在家書中教育兒輩:“大抵蠱極則衰,月滿則虧,日中則昃,一定之理。唯有自處退步,不張氣焰……可以保守?!?/p>
雖然古代官場不乏官員以身作則、嚴格管束家人的好典范,但古代歷史上官員的“身邊人”依然劣跡頻出。因此,只有相對完善的法律制度,“把權(quán)力關(guān)進籠子里”而不容特權(quán)存在,才能制止歪風邪氣,實現(xiàn)吏治清明。
編輯/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