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老舍著名短篇小說《月牙兒》是作者在英國生活后寫的,此時作者的寫作風格已經(jīng)受到了外國理論的影響?!对卵纼骸分械娜说挠?,在西方美學以及理論中,已經(jīng)有了很深的研究,所以在小說中,主人公的態(tài)度轉(zhuǎn)變,以及主人公種種的做法,用外國理論研究就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關(guān)鍵詞:外國文學;理性激情;肉性激情;基本人欲
作者簡介:路明明(1998.5-),女,漢族,山西晉城人,山西師范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11-0-01
老舍是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一位敢于另辟蹊徑的人物,自他在1924年到英國倫敦生活過后,他的作品以及思想就受到了許多西方理論的影響。老舍的小說《月牙兒》就是在1935年4月出版的,歷經(jīng)西方思潮的影響,里面的“人”的描寫更加入木三分。在作品中,作者對“人的欲望”的描寫,借鑒了外國文學中的許多理論,把人欲寫的透徹淋漓。
1、外國文學對老舍《月牙兒》影響
“五四”以來的新文學如果沒有從西方的“拿來”,沒有借鑒西方的文學,就不會有我國新文學的嶄新局面。因此,我們說,外國文學對我國新文學的發(fā)展,是起了“催化劑”的作用。關(guān)于這一點,我們從老舍的創(chuàng)作中,便可以得到有力的印證。[1]
雖然五四運動對老舍的文學有影響,但是,真正對老舍文學產(chǎn)生影響的是老舍1924年到英國倫敦東方學院講學,老舍開始接觸外國作品,并受到一系列的影響。1934年,老舍在談經(jīng)驗時,明確地說到:“二十七歲,我到英國去。設(shè)若我始終在國內(nèi),我不會成了個小說家——雖然是第一百二十等的小說家。”老舍在國外時,曾經(jīng)受到過許多著名作家的影響,斯威夫特、狄更斯、果戈里、契訶夫……他們的理論和寫作手法,都對老舍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2、理性激情到肉性激情的轉(zhuǎn)變
在托馬斯·哈代的筆下,人物可以分為三類:肉性激情人物、理性激情人物以及靈肉性激情人物。而《月牙兒》中的人物前后之間的不同反應(yīng),就是人物由理性激情人物向肉性激情人物的轉(zhuǎn)變。
在“我”的前期,厭惡媽媽的做法,想通過自己的力量來生存下去,并且追求自己的愛情,與青年人相戀。這時的“我”,還有著些許的反抗精神,不會被束縛,是一個典型的理性激情人物。
在“我”的后期,“我”開始做暗娼,為了錢,不顧一切。根據(jù)弗洛伊德的理論,成年人心里能夠劃分為:本我、自我、超我。[2]本我是“快樂原則”,自我是受現(xiàn)實原則控制,并為本我服務(wù)。后期的“我”就是典型的肉性激情人物。在當時的社會,做暗娼已經(jīng)成為了公開的秘密,在這樣社會的情境下,主人公為了滿足本我和自我的需求,逐漸變成了典型的肉性激情人物。
哈代寫道:“在波切利的畫里,靈魂顯露在肉體之外,以它的情感滲透它的觀眾?!薄对卵纼骸分小拔摇钡霓D(zhuǎn)變是“我”慢慢步入社會,經(jīng)歷過一個女性,在社會生活的不幸不易之后,所做的選擇,是一個逐步過渡的過程,一步步的沉淪,展現(xiàn)了那個社會的骯臟無情,披露可女性的社會地位低下的事實。母女倆遭遇的相似,既寫出了悲劇的普遍性,也寫出了悲劇的不可避免性。最悲的是,反抗之后依然是悲劇,這里寫的女性沒有未來的未來,是十分令人痛心的。
3、人物的基本情欲需要
十八世紀著名的美學家博克認為“人只有在安全感下才會做善事”。在博克的美學著作中,本著經(jīng)驗主義的治學態(tài)度,從經(jīng)驗主義美學“適宜說”批判“完善說”,從人的生理和心理結(jié)構(gòu)出發(fā)提出并區(qū)分了人類兩類基本情欲原則:自我保存和社會交往。[3]
在《月牙兒》中,“我”開始時,在媽媽的養(yǎng)育下,在新爸爸的幫助下,可以在學堂讀書。同時,“我”恨媽媽做著暗娼的工作。但是,到后來,“我”與青年分開,經(jīng)歷了小飯館的事情后,一步步走投無路,沒有了基本的“自我保存”,“我”開始效仿媽媽,做著暗娼的工作。所以,在文章中,主人公發(fā)出了這樣的感慨“錢比人更厲害一些,人若是獸,錢就是獸的膽子?!边@些話,都是在那個時代的體現(xiàn)。人只有在安全感下,在基本的自我保存之下,才會做善事。
同時,在文章中的“媽媽”,在第一任丈夫剛剛?cè)ナ篮?,還憑借著自己的力量來掙錢,但是由于體力不支,在第二任丈夫走后,只能一步步淪落。所以,美好的生活只有在滿足基本的生活需要時才行。
老舍受西方的美學思想的影響,同時受到中國底層人物現(xiàn)狀的啟發(fā),通過寫主人公內(nèi)心的種種想法,用意識流的方式寫出了人物與基本情欲之間的關(guān)系。博克還指出:痛苦和快樂分別源于人的兩種自然的激情,即自我保護的激情和社交性的激情。前者是求生的本能,后者是對異性和令人快樂的對象的愛,它們是人類社會必不可少、相輔相成的內(nèi)在驅(qū)動力。[3]主人公在感到生活無助,沒有飯吃,走投無路時感到的痛苦,使主人公只有走她媽媽的舊路,回到原來的住所,“浪漫”地掙錢吃。
“人一點一點地適應(yīng),到黑暗中就不會不適應(yīng)”,作者有意安排母親之前走投無路的鋪墊,給“我”做了范本以及提前適應(yīng)的時間,在主人公走投無路時,就自然而然地走向了相同的道路。母女倆在基本生存的逼迫之下,走向了同樣的道路。這是不可避免的,也能說明當時婦女的悲劇命運是不可避免的。
在外國生活過的老舍,思想受過西方理論的影響,寫出了更為出彩的作品,讓我們感受到了全面的、獨特的“月牙兒”。
參考文獻:
[1]吳懷斌,曾廣燦.《老舍研究資料(下)》[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5.
[2]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自我與本我》[M].上海譯文出版社,2015.
[3]埃德蒙·伯克 .《關(guān)于我們崇高與美觀念之根源的哲學探討》[M].大象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