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藝琳
“買一顆紫甘藍,把它一片一片橫著切開,挑選一片你中意的橫截面,畫下它的紋理,然后把這片紫甘藍吃掉。這樣,你就變成了你的藝術,你的藝術也變成了你?!碑斂吹竭@段有點可愛的描述時,我不由得開始好奇,這是否跟你腦海中的“藝術”重合?
畫廊——“Gallery”一詞,在英文中與拉丁文中指代“教堂中有壁畫的門廊”的詞源相同——無論是“畫廊”還是“Gallery”,在它們各自的語言和文化語境里,都強調著“空間”這一概念。
當畫布懸掛于墻上,抑或是一件雕塑作品放置在我們的視野中,空間都是不可離場的元素,無論是封閉得四四方方的白盒子,還是暴露在大眾視野中的公共藝術,都和它的空間產生微妙的反應。今年,畫廊周北京除了將大大小小的畫廊和美術館被集結在一起,還特設了三個新的項目:與蘇黎世達成交換合作的“藝訪單元”、致力于挖掘并推薦中國新媒體領域新晉藝術家的“新勢力單元”及結合中國特色的在地語境,重新定義公共藝術的“公共單元”,并在論壇中探討這些問題。
提到重新定義公共藝術,藝術家劉群在論壇中介紹分享了自己做公共藝術的經驗。他認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城市是人最偉大的創(chuàng)造與最偉大的公共作品。
而畫廊周北京執(zhí)行總監(jiān)王一妃正是從“北京”這個特有的城市背景出發(fā),在最前沿的藝術之間建立聯(lián)系?!霸谶@里有很多優(yōu)秀的藝術機構和藝術家,工作室里的聚集和共同討論,是長期以來的傳統(tǒng)?!痹谒磥?,這是一個新舊混合的特殊城市,既有渾厚的歷史和文化積淀,也有最先鋒的當代藝術,是當代藝術萌芽以及成長的最重要的聚集地。復雜多樣的文化環(huán)境給當代藝術提供了很多創(chuàng)作上的靈感,從這一點上來說,北京具有巨大的潛在藝術爆發(fā)力。正是這樣一種爆發(fā)力,讓初春的北京除了喜悅于五一4天小長假的氣氛中,也能在閑暇之余來赴一場視覺盛宴,趁著桃花依舊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