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振頡
近期,我作為志愿者參加了一個公益親子活動。活動剛開始,我發(fā)現(xiàn)有一個小女孩獨自玩耍,臉上非常不開心。小女孩的母親就在身邊,只顧低頭看手機,和女兒沒有一點互動。
我主動走到小女孩身邊,問她為什么不開心,為什么不愿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小女孩開始對我傾訴,為了對她的母親有所觸動,我故意讓她當(dāng)著媽媽的面說。
小女孩今年6歲,到9月將上小學(xué)一年級,基本上是由外婆外公一手帶大的。她的父母開了一家公司,業(yè)務(wù)非常繁忙,只能偶爾在周末抽空看看孩子。
小女孩講她一個人玩玩具,一個人對著洋娃娃說話。她對漂亮的洋娃娃說:“小青,為什么爸爸媽媽一點也不關(guān)心我?我多么希望他們能多陪陪我?。 ?/p>
一旁的母親聽到這里,不禁流下了眼淚。
我和這位母親交流后,得知她和丈夫這些年做生意非常不容易。他們一度把錢賠得精光,差點把房子都抵押出去。幸好后來他們走出困境,公司的業(yè)務(wù)越做越大,可是這也意味著他們變得越來越忙,陪伴孩子的時間越來越少。他們的想法非常簡單,就是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質(zhì)生活。
為了參加這次親子活動,這位母親推掉了一個重要的業(yè)務(wù)洽談。但是,她又不放心,在電話里反復(fù)叮囑注意事項。其實孩子與他們不親,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也許這就是80后、90后小家庭的常態(tài),小兩口忙于在外打拼,把孩子交給長輩照料。時間一長,孩子自然不可能與父母貼心、親近。
陪伴代表愛,一個得不到愛的孩子,注定會對周圍人產(chǎn)生不信任感,更不可能對他人、對社會負起責(zé)任。這種人格上的缺失,會讓孩子在今后的事業(yè)、感情上遭遇種種問題,后果嚴重的可能誘發(fā)犯罪。因為犯罪分子大多有一個不幸福、沒人關(guān)心的童年。
有些家長不陪伴孩子,原因是主觀上的重視程度不夠。他們總能找出種種理由離開孩子,比如賺錢養(yǎng)家、給孩子提供舒適的生活,以為這樣就算盡到了為人父母的職責(zé)。
這種觀點如果在孩子面前表現(xiàn)出來,會更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當(dāng)你告訴孩子,離開孩子是為了去賺錢,孩子就會產(chǎn)生這個觀念: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不如掙錢重要。這種被拋棄感,即便過了很長時間還是揮之不去。
當(dāng)然,也不是讓父母完全放下手頭工作,一直陪在孩子身邊。畢竟父母有養(yǎng)家糊口的重任,少了經(jīng)濟基礎(chǔ),孩子的童年同樣會不幸福。
那么,如果客觀條件不允許經(jīng)常陪伴孩子,父母該如何撫慰孩子呢?
其實這也不是無解的難題,父母要想盡辦法讓孩子知道:你心里有他,他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首先一定要抽出時間與孩子溝通,這個時間不需要很長,可以是早上或晚上的碎片化時間。你可以和孩子聊聊自己工作的情況,不需要特別專業(yè),至少讓孩子知道你在做什么。特別要突出工作中對于他人、對于社會的幫助,讓孩子知道父母是在為社會做貢獻,樹立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通過講述自己的工作,讓孩子明白父母出去工作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這樣就會改變孩子心目中被拋棄、不被重視的觀點。
其次要在一些特定的時刻,用某種合適的方式表達出對孩子的愛。親子關(guān)系需要儀式感,比如一次野餐、一次郊游、一封充滿愛意的親筆信,無論采用什么方式,都要讓孩子懂得,他永遠是爸爸媽媽的寶貝,無論過去、現(xiàn)在,還是將來。
最后,有限的陪伴時間中,陪伴必須是高質(zhì)量的。
每次參加親子活動,父母不該僅僅是一個端水、拍照、拿衣服的角色。親子活動要父母一起加入,一起體驗。
日常生活中,父母也不應(yīng)該在陪伴孩子時心不在焉。我曾經(jīng)看到父母在陪孩子時聯(lián)系工作,如刷朋友圈、微博,這樣一心兩用的做法很不可取。孩子的觀察力很強,他能從你的舉動中,察覺到他在你心中的分量。
陪伴孩子的最大作用,就是讓他感受到愛,樹立起自信心。正如心理學(xué)中的“皮格·馬利翁效應(yīng)”:贊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nèi)说男袨?。?dāng)一個人獲得另一個人的信任、贊美時,他便感覺獲得了社會支持,變得自信、自尊,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并盡力達到對方的期待。所以,親愛的家長們,你們知道怎么做了嗎?
【編輯: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