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濟(jì)法
茶多別稱,尤以草木為最,如荼、茗、荈、蔎、橫、瑞草、葭萌、英華、葉嘉、忘憂草、王孫草等;狀物的有云英、云腴、綠塵、翠濤、甘露、玉英、玉雪、玉華等;擬人的也不少,如酪奴、清友、不夜侯、晚甘侯、滌煩子、余甘氏等。
“鷹嘴”、“鳥嘴”、“雀舌”三個以鳥兒嘴舌為名的雅稱,不僅生動形象,并由此引申出另一個別稱——“茶嘴”。
鷹嘴、雀舌,乃劉禹錫原創(chuàng)
檢索詩文,較早或最早將佳茗比喻為鷹嘴、雀舌的,是中唐文學(xué)家、大詩人、名臣劉禹錫(772-842年),其著名的《西山蘭若試茶歌》開頭寫到:“山僧后檐茶數(shù)叢,春來映竹抽新茸。宛然為客振衣起,自傍芳叢摘鷹嘴?!绷硪皇住秶L茶》亦寫到:“生怕芳叢鷹嘴芽,老郎封寄謫仙家。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滿碗花?!睆摹跋娼隆笨煽闯觯嗽妼懹诤夏车卦铝林?。其中兩詩均將“芳叢”與“鷹嘴”并列。
以“雀舌”喻茶可能亦始于劉禹錫,其詩作《病中一二禪客見問,因以謝之》前四句寫到:“勞動諸賢者,同來問病夫。添爐烹雀舌,灑水凈龍須?!鳖櫭剂x,其中“龍須”亦是寫茶,又多出一個別名。
較早以“雀舌”喻茶的,還有宋代大詩人、名臣梅堯臣(1002-1060年),其《答宣城張主簿遺鴉山茶次其韻》寫到:“纖嫩如雀舌,煎烹比露芽?!?/p>
從劉禹錫三吟鷹嘴、雀舌,說明他品飲的都是芽茶,包括宋代梅堯臣寫到的雀舌,并非陸羽倡導(dǎo)的餅茶和宋代風(fēng)行的龍團(tuán)鳳餅。
烏嘴茶
劉禹錫之后,晚唐著名詩人、大臣薛能(817-880年),在詩作《蜀州鄭使君寄烏嘴茶因以贈答八韻》標(biāo)題和開句,均寫到鳥嘴茶:“鳥嘴擷渾牙,精靈勝鏌铘。烹嘗方帶酒,滋味更無茶?!曁J齊勁實,啄木聚菁華?!脕頀伒浪帲瑪y去就僧家?!M故人意,此惠敵丹砂?!比娰澝励B嘴茶清香甘美,勝過僧、道之靈丹妙藥。
另一位與薛能同時代的著名詩人、官吏鄭谷(約851~910年),也在詩作《峽中嘗茶》中寫到烏嘴茶:
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園里火煎嘗。
吳僧漫說鴉山好,蜀叟休夸鳥嘴香。
入座半甌輕泛綠,開緘數(shù)片淺含黃。
鹿門病客不歸去,酒渴更知春味長。
全詩意境優(yōu)美,其中“新英”亦為茶之別稱。詩人贊美偶爾所嘗未名之新茶,滋味勝過鴉山茶、鳥嘴茶等名茶,尤其適宜酒后飲之。
與劉禹錫以形象思維原創(chuàng)鷹嘴、雀舌所不同的是,鳥嘴茶為茶之名稱,具體含義未詳。
歲月變遷,今日似乎未見蜀州鳥嘴茶,檢索到廣東汕頭出產(chǎn)鳳凰單叢烏嘴茶,其名稱由來,因茶葉尖端部略有彎曲,或左彎或右彎,狀似烏嘴,故稱之為“烏嘴茶”。江盈科兩寫“茶嘴”
明代湖南桃源籍文學(xué)家、官吏江盈科(1553~1605-年),曾兩次在茶詩中寫到“茶嘴”,一是《從柴無錫乞惠泉》寫到:
虎丘茶嘴綠娟娟,怪得僧家號雨前。
欲向北窗自煎吃,從君多乞惠山泉。
另一首《將由君山阻風(fēng)》亦寫到“茶嘴兼收雨前綠”。兩處均明確“茶嘴”為谷雨前茶。其中“茶嘴”大概由劉禹錫“鷹嘴”“雀舌”引申而來,極言茶芽之細(xì)嫩,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形如雛鳥張開之嘴舌。
綜上所述,劉禹錫、江盈科等詩人原創(chuàng)的“鷹嘴”、“雀舌”、“茶嘴”等茶之別稱,包括相關(guān)提到的“龍須”、“新英”等別名,富形象思維,為中華茶文化平添了幾分童趣,呈現(xiàn)出活潑潑的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