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法根
母語學習有兩條路徑:一條是“習得”,在生活中積累“語文經(jīng)驗”,進而在經(jīng)驗梳理中領悟“語文知識”;一條是“學得”,在教學中獲得“語文知識”,進而在語境運用中形成“語文能力”?!傲暤谩痹谟凇鞍底悦鳌保瑥暮A康恼Z言實踐中“舉三反一”;“學得”在于“仙人指路”,是在“舉一反三”的實踐過程中化知為能,直至熟能生巧?!傲暤谩敝鲝埗嘧x多寫,先練后學;“學得”提倡精讀精練,先學后練。其實,“習得”與“學得”殊途同歸,最終指向的是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經(jīng)驗),背后支撐的是語文知識。這里的“一”就是語文的原理、概念、規(guī)則等語文知識。
語文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就在于“經(jīng)驗與知識的相互轉化”,通過“聯(lián)想與結構”將“經(jīng)驗”與“知識”進行關聯(lián)、轉化。在教學中,學生通過“聯(lián)想”,將所學的內容與已有的經(jīng)驗建立起內在的聯(lián)系,或用經(jīng)驗印證知識,或用知識凝練經(jīng)驗,并實現(xiàn)知識的結構化;而結構化的知識(經(jīng)驗)在下一個語文學習活動中,才能被激活、聯(lián)想與遷移。語文教學的本質意義在于促進經(jīng)驗與知識的轉化過程,讓學生個性化的語文經(jīng)驗與普適性的語文知識相互映照、相互滋養(yǎng),成為學生語文能力發(fā)展的不竭能源。
統(tǒng)編語文教材“雙線并進”的編排策略,凸顯了“語文要素”這條主線,每個單元圍繞一個“語文要素”,設計了從“舉三反一”到“舉一反三”的“知識與經(jīng)驗”的雙向轉化路徑。比如第六冊第七單元,以“事物的方面”為讀寫主題,整體設計了一個學習任務群:
任務1:通過三篇閱讀課文,準確把握一個事物的多個方面,整體認識事物。《我們奇妙的世界》寫了“天空”與“大地”兩個方面,“天空”從“清晨、白天、傍晚、夜晚”四個方面來表現(xiàn),“大地”從“春、夏、秋、冬”四個方面來表達;《海底世界》寫了“景色奇異、物產(chǎn)豐富”兩個方面,“景色奇異”則從“海底的聲音、動物的活動以及植物的差異”三個方面具體寫;《火燒云》從“色彩與形狀”兩個方面表現(xiàn)變化之多、之快。
任務2:通過語文園地的交流平臺,將閱讀中獲得的語文經(jīng)驗,借助思維導圖進行梳理與整合,形成結構化的語文知識。事物的方面可以從“時間、類別、特征”以及“質地、功能、用途”等維度劃分;每個方面又可以選取相關的事物、現(xiàn)象等來寫具體、寫清楚。這是“舉三反一”的歸納過程。
任務3:通過課外閱讀,將“事物的方面”這個閱讀思路運用于多篇說明性文章的閱讀,提高同類文本的理解“深度與速度”。這是“舉一反三”的遷移過程,需要我們及時為學生選擇適合的多個文本,沒有“量”的積累就沒有“質”的結果。
任務4:通過構思《國寶大熊貓》的寫作,將搜集的零散信息進行整合、分類,梳理出介紹的若干方面,并就重點的方面選擇具體的事例寫。這是“舉一反三”的運用過程,旨在從讀學寫,由讀的能力遷移到了寫的能力。
無論是“舉三反一”還是“舉一反三”,都是一種“知識與能力”的自我建構。教材與教學所設計的“知識與經(jīng)驗”轉化路徑,必須是學生的實踐經(jīng)歷,而非教師的講解傳授。從這個角度說,語文教學的本質就是一種實踐建構,離開了學生這個學習主體,教學就失去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