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誠
兩漢時期是我國玉器發(fā)展史上的一個繁盛時期。兩漢時期的佩玉,以其種類繁多、內(nèi)涵豐富而顯得蔚為大觀。本文從文物鑒賞的角度,對漢代的玉璜佩做分類論述。文章所選擇的玉器參考標本,基本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考古出土的漢代玉器,通過有切實考古出處的漢代玉器標本,以期對漢代玉璜佩做出較為系統(tǒng)且準確的論述。
玉璜(珩)是古代較早出現(xiàn)的玉器種類,《山海經(jīng)·海外西經(jīng)》有“夏后啟……又手操環(huán),佩玉璜”。史前文化期至西周時期的玉璜大多在其兩端鉆有小孔以供穿系,這一階段玉璜大都為拱起的背部朝下水平佩戴。自春秋之后開始在玉璜背部鉆有孔道,玉璜將拱起的背部朝上進行水平佩戴,玉璜這時也就具有平衡提挈全佩的功能,這時開始出現(xiàn)有“玉璜”“玉珩”這兩個名詞?!墩f文》中載“璜,半壁也?!薄扮?,佩上玉也?!?/p>
玉珩又稱“玉衡”,河北平山戰(zhàn)國中山王墓中出土有墨書“它玉玉珩”字樣的玉龍形佩,可見關(guān)于玉珩這一稱謂在東周時期確有使用。有學者認為東周時期“珩在正式的佩玉中常用兩枚,因為《國語·晉語》:‘白玉之珩六雙??梢婄褚噪p為單位。”
漢代佩玉中玉璜和玉珩由于其形象并未有嚴格的定義限制,故往往被混為一談。所以有人認為“璜是上弦月的器物,盛行于新石器時代至西周……到了春秋時期,組佩飾發(fā)展成熟,玉璜倒向使用,成為下弦月的玉珩?!北疚膰L試對西漢時期,具有代表性璜珩類玉佩的造型做一簡單梳理,以期對這類器型的玉器認識達到見木見林的作用,為敘述方便及避免對器物的命名出現(xiàn)更多的誤解,故文中所引用的器物暫全以玉璜命名。
西漢時期所流行的玉璜佩造型,除素面純幾何造型外,具體主要有兩端裝飾雙龍首形玉璜、邊緣呈牙槽幾何形玉璜、有出廓附屬圖案形玉璜及單體動物形等。
兩端裝飾雙龍首形玉璜
用龍首裝飾兩端的玉璜春秋時期便有出現(xiàn),西漢時期的玉璜大量延續(xù)這種風格并且造型上有所變化,是漢代玉璜中最主要和常見造型。春秋時期這類玉璜龍首造型較為抽象,且面目表情溫順,到戰(zhàn)國至西漢早期,這類龍首面貌形象逐漸具體表現(xiàn)為兩端帶有鬃毛和尖齒利牙,其面目逐漸猙獰。
這類玉璜主要分為表面有紋飾、表面無紋飾及帶有出廓紋飾三種,其中帶有出廓紋飾的雙龍首玉璜又可依其出廓紋飾的位置分為中部帶有紋飾型和兩端帶有紋飾型。主要典型代表見下表:
到西漢晚期這類玉璜造型更為纖細,加之其上的出廓紋飾使其產(chǎn)生出類似于剪影效果的線條美感,如揚州市邗江“妾莫書”西漢墓出土2件背部鏤雕有出廓紋玉璜(圖1)。
這類帶有出廓紋飾的龍首璜,在當時人的佩帶過程中,不僅僅是作為玉組佩中用以銜接其他佩玉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有作為單玉佩單獨使用的案例,如徐州東郊陶家山漢墓中出土一件背、腹部上下都帶有鏤雕卷云紋裝飾的出廓紋飾的龍首玉璜(圖2),雖然在玉璜的背部及兩端都各有一鉆孔,表明其可以作為組佩中的玉器使用,但就實際出土情況來看,確實在當時作為單玉佩來使用的。玉璜作為單玉佩來佩帶也有相關(guān)文獻的記述,如《韓詩外傳》卷一載“孔子南游適楚,至于阿谷之隧,有處子佩璜而浣者?!笨紤]到《韓詩外傳》成書于西漢文帝時期,故其中有關(guān)人物描寫,亦可能是當時人的現(xiàn)實寫照。
此外徐州后樓山漢墓中出土有一對玉握,其造型為素面雙龍首玉璜,本用于裝飾的佩璜,由于其外形適合抓握的緣故(滿城漢墓中劉勝和竇綰的玉握即是由蒲紋玉璧改制的璜形玉器),被當成葬玉所使用,可以說明漢代佩飾玉器的禮儀色彩大為減弱,使用具有隨意性。這種用佩玉作為葬玉所用的類似現(xiàn)象還見廣州南越王墓主右手握有玉觿一對。
邊緣呈牙槽幾何玉璜
幾何形玉璜基本可視為玉璧(環(huán))三分之一左右的弧形,這種素面的玉璜在新石器時代便有出現(xiàn)。戰(zhàn)國時期開始在玉璜的邊緣通過減緣手法,琢出牙槽狀裝飾,漢代玉璜中此類玉璜亦較常見,除延續(xù)有戰(zhàn)國風格的幾何形玉璜,表面為素面或裝飾有蒲紋渦紋等紋飾之外,也有見復雜神獸動物紋浮雕紋飾,這種復雜的神獸紋玉璜展現(xiàn)了西漢時期此類形制玉璜的獨特風格。
如徐州獅子山楚王墓甬道中出土白玉龍鳳紋玉璜甬:164(見圖3),該璜長21.1、寬4.2厘米。璜體上下兩側(cè)和兩端皆減緣形成牙槽,玉璜表面全部采用淺浮雕工藝。雙面紋飾相同,共雕刻20條龍、4只鳳鳥和2只獸面。另外在盱眙大云山江都王墓中也出土有類似繁復紋飾的殘玉璜。
裝飾出廓圖案玉璜
漢代玉璜佩在繼承戰(zhàn)國以來玉璜形制的基礎(chǔ)上,為更突出玉璜的裝飾性功能,使玉璜的造型更為豐滿和華麗,賦予了玉璜更多的鏤雕出廓紋飾。這類玉璜大多見于西漢早期,多帶有戰(zhàn)國遺風,以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及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玉璜最為代表。
如徐州獅子山楚王墓甬道內(nèi)出土鏤刻鳳鳥祥云渦谷紋玉璜甬:264(見圖4),該璜長18.8厘米,表面為渦谷紋,中有一孔用以穿系。在其弧背外沿兩端各鏤雕一回首鳳鳥,底部弧內(nèi)飾有鏤雕云紋,基本將弧內(nèi)部分填滿。
動物形玉璜
漢代玉璜中還有動物造型。如1981年西安三橋鎮(zhèn)大白楊漢墓組佩中有1件鷹形玉璜(圖5),該璜長9.9、高4厘米,以陰刻鏤空透雕一飛鷹形象,在其中部及兩翼各有穿孔用以佩系。徐州蘇山頭漢墓出土1件螭龍造型玉璜(圖6),該佩長9.2、寬4厘米,整體為一曲肢回首龍形。單純以動物為主體造型的玉璜佩出現(xiàn),使?jié)h代佩飾玉器富有活力,裝飾性更為突出,表明佩玉在漢代距禮制愈來愈遠。
大一統(tǒng)王朝的兩漢時期尤其是西漢王朝,隨著王朝日益富庶,在繼承戰(zhàn)國尚玉之風基礎(chǔ)上,伴隨儒家文化中“玉有德”思想的宣傳說教及玉器制作工藝不斷提高、玉料從西域大量獲取,漢代玉文化得到進一步發(fā)展,以玉璜(玉珩)為代表的裝飾類佩玉,在西漢時期其造型紋飾類型更為豐富,并成為漢代的代表性玉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