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ps
俗話說:“早起的鳥兒有蟲吃?!边@句話常被用來勸誡人們早起。不那么順從的小孩會反駁:“如果自己其實是一條蟲子呢?那早起的下場豈不是被鳥吃掉?”如果自己家的小孩這樣問,家長不該動氣,不該責怪他們不聽話,而是應(yīng)該贊賞他們擁有從多個角度思考的能力,并初步理解了矛盾的利益關(guān)系。雖說如此,早起上學還是不能耽誤,在某個階段就必須遵守該階段的制度,直到離開那個階段為止。
早起可能是小孩最先接觸到的長大的苦味。從3歲上幼兒園開始,小孩就要跟大人差不多同時起床,迷迷糊糊地梳頭、洗臉、吃早飯,被塞進童車或私家車或公共汽車,一路搖晃著被載到校園,度過一整天的集體生活。
早起的小孩苦,父母更苦。要收拾自己上班和孩子上學的東西,整理衣服鞋襪,準備早飯。配合默契的父母,常常是一個照顧小孩吃飯,一個幫小孩整理東西甚至梳頭、扎辮子。小孩身不由己,被齒輪一樣高速旋轉(zhuǎn)的時間挾帶著,對成年生活的陰影就這樣一點點地越積越深。對不喜歡早起的小孩來說,周末不必有別的娛樂活動,只要不用按時起床,不必目睹父母慌慌張張地在鬧鐘的催逼下起床忙這忙那,就是愉快的假期了。
電影里的清朝皇帝,天不亮就有個太監(jiān)在窗外拉長嗓子喊“黎明即起,萬機待理”。導演可能考證過,不然這樣大膽的討嫌舉動哪個太監(jiān)敢做?只怕皇上生起氣來,會像《一千零一夜》里的暴君一樣,每天砍掉一個“人形鬧鐘”的腦袋。皇帝的日常起居每一樣都有記錄,非常不自由。
王維寫“絳幘雞人報曉籌”,說明唐朝也有人一早叫皇帝起床。平民百姓起得更早:“丑末寅初,日轉(zhuǎn)扶?!?,一天星河還沒有熄滅,趕路的人已經(jīng)上了路,打魚的人已經(jīng)下了河,念書的學生忙上學堂,繡房的佳人在巧梳妝。在沒有電燈的年代,夜晚的照明手段都光線微弱,又十分昂貴,無論是耕是讀都得靠白日的光亮,所以說“一日之計在于晨”,無論是鳥是蟲,大家都趕在早上忙活。
早起就像鍛煉,雖然明知對生活有好處,也難免不情不愿。偶爾放縱自己或者放縱別人一次,在應(yīng)該早起的日子里睡懶覺,會有懸崖撒手的幸福。
有一天早上7點,鬧鐘響了,1歲多的寶寶還在酣睡,兩排長睫毛像小飛蛾停在鼻梁兩側(cè),小嘴被胖腮幫壓得微微張著。媽媽去給他熱了一瓶牛奶,他沒睜眼,抱起奶瓶喝完繼續(xù)睡。媽媽拉著他的睡袋把他拖向床腳,打算把睡袋給他脫下來。哪知一松手,他就一聲不響地沿直線爬回自己的枕頭旁,仿佛什么都沒發(fā)生過。面對這個堅定的小孩,我們這對不堅定的父母瞬間就屈服了:睡吧,孩子,反正以后早起的日子還多著呢。 nt-size:16.0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