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好雪片片,不落別處”
      ——玉澗禪宗繪畫研究

      2019-05-16 00:48:26代明玥朱平
      山東工藝美術(shù)學院學報 2019年2期
      關(guān)鍵詞:禪宗世界

      代明玥 朱平

      1.禪境入畫意

      禪宗,根植于中國文化土壤,經(jīng)歷了漫長的過程。至六祖慧能時,禪宗已然完成了本土化的過程,其修行中對心的觀照巧妙地糅合了莊子的哲學觀念,深深地感染了渴求自然的文人士大夫,進而對山水畫的逸趣提出了新的、更深層次的審美要求。

      若以宗教的眼光去看待禪宗,我們便會覺得這并不是一個完整的宗教。因為傳統(tǒng)意義上的宗教似乎都有著供奉、朝拜的對象,例如道教,佛教供奉的神像、佛像。這些人為建構(gòu)的神靈似乎都能以被供奉著的塑像為憑依,展現(xiàn)神力,完成信徒的宏愿。但在禪宗這里似乎一切都是與常識相悖的,沒有神力滔天的西天眾佛,有的只是修行者的心。

      鈴木大拙在《禪與生活》中曾說:“禪是大海,是空氣,是高山,是雷鳴與閃電,是春花,是夏日,是冬雪。不,它是這一切之上,它就是人?!盵1]他的這一番話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片清晰可見的禪宗世界。大海波濤澎湃,空氣無處不在,高山又是那樣崇高,但那又如何呢?人始終是有別于這些具有物理屬性的事物,禪即是人自身。禪宗以心見心的修行方式使得修行者們在面對造化時便會由心向內(nèi)進行觀照,得出直覺上的論斷。以旁觀者的姿態(tài),對象化的思緒來看世界,世界便只在我的觀照中存在,在我的心中存在,世界與我為對象,我不以知識、情感、欲望來填充世界,作為旁觀者的我無需記得何時何處發(fā)生了何事,只需以平常之心融于世界,舍棄主觀思慮,舍棄知識構(gòu)架。朱良志先生有言:“《維摩詰經(jīng)》說,要入于不二法門,必須要超越所能之別。在南禪這里,沒有我,也沒有我所(我所關(guān)照的對象);沒有主體,也沒有相對的客體,主客之間的界限消除了。[2]這便是禪的境界了。

      那么如何以禪境入畫意呢?從上面講到的禪宗與其他宗教之間的區(qū)別我們就不難推斷,禪宗的修行方式必然有別于其他宗教,無需供奉的修行者們便開始了頓悟式的修行。對于畫家而言通過頓悟,畫家于夢中、幻境中得到了真理,自我的意識脫離了感官與知識的藩籬,沒有了干擾畫家便可以對意識的活動放任自然,進入到一種空靈的、迷蒙恍惚的境界中。此時的畫家摒棄了塵世的紛紛擾擾,達到與自然合而為一的狀態(tài)。這是一種中國繪畫創(chuàng)作中特有的現(xiàn)象。蘇軾有詩云:“天容玉色誰敢畫,老師古寺晝閉房。夢中神授心自得,覺來信手筆已忘?!盵3]在夢中,心與靈飄來蕩去,不覺間似乎有神相授。這種不經(jīng)意間的碰撞,達到了頓悟的最高境界。此時萬象之中只有我的心與靈,世界也與我斷了聯(lián)系,世界不是我的世界,是心與靈的世界。朱良志先生曾說:“禪一悟之后,是絕對對待的,無前無后,無內(nèi)無外,不將不迎,無古無今,悟后不是將外物融入自己的心,而是消解其觀物的心、映心的物,物不在心外,也不在心內(nèi)?!盵4]

      圖1 玉澗《廬山圖》(局部)宋末元初卷,絹本,水墨

      2.禪宗“好雪片片,不落別處”的態(tài)度與玉澗的藝術(shù)精神

      唐時,龐蘊居士深諳禪法。一次他到藥山老師那里求法,求得正待歸去,大門口便下起了雪。這時龐居士指著天上的雪說道:“好雪片片,不落別處?!币粋€禪客就問道:“那落在哪里?”便被龐居士打了一掌。

      龐居士此言意在消除客觀個體與雪的對立狀態(tài),轉(zhuǎn)而與雪融為一體,消去了附著在雪上時間、空間的羈絆,我既是雪,雪亦是我。在這個空間中沒有下雪,在這個時間節(jié)點上亦是沒有下雪,個體與雪之間消除了主觀與客觀對立的屏障,個體丟棄了知識層面的雪,概念層面上的雪,消融了物與我之間沖突的個體。在這一瞬間靈魂得到了解放,以一種豁然頓悟的態(tài)度化身為了雪,這就是禪宗里本源的世界了。

      玉澗為了追尋這本源的世界付出了近四十載的努力。他出家后受為臨安天竺寺書記一職,得以遍游天下,飽攬勝境。這樣行走于天地之間的際遇,使得玉澗以熔身于自然的姿態(tài),直面禪宗對于造化不懈的追尋。對于禪宗而言,直面造化就是直面本心,直面內(nèi)心的本真,是還原生命原本的樣貌,懵懵懂懂、清凈淡泊。這種直面內(nèi)心的過程可以說激發(fā)了玉澗的創(chuàng)作靈感。每每游歷名山大川,玉澗必會親手摹寫。這樣對造化孜孜以求、不斷探尋的過程并非是簡單的、機械化的描摹,而是內(nèi)心對自然觀照的過程。在心與靈的注視下,造化與心境融為一體,這樣的造化褪去了其原本作為客觀的存在的憑依,是一種被過濾了的新的形態(tài)。正如蘇軾一聯(lián):“空山無人,水流花開”,這一聯(lián)正暗合了玉澗“好雪片片,不落別處”的禪宗境界。在這種“空”的境地下,“人”失去了蹤影,“人”是消失了嗎?并非如此,“人”是以一種除去區(qū)別見的樣貌脫離了這個世界,“人”與“山”融為一體?!叭恕边z棄了生物本身具有的物質(zhì)屬性,在“空”的境地中自在飛舞。水流是水流,花開便由它花開,在不作判斷的情境下,那種超脫于時間、空間束縛的感覺,或許就是大自在了吧。正如鈴木大拙所說:“禪師們完全與自然合一。對他們來說,人與自然沒有什么區(qū)別,也不是人故意使自己與自然合一或自然進入他們的生活之中。禪師們不過在時間還沒有變?yōu)槌瑫r間性的地方表達自己的意思而已?!盵5]

      這種追尋終于有了結(jié)果。玉澗“后歸老家山中,于古澗側(cè)流蒼壁間占勝作亭,又建閣對芙蓉峰?!盵6],此時的玉澗可以說在真正意義上達到了“好雪片片,不落別處”的境界。他脫離肉身的束縛,熔身于山林泉壑之間。這里沒有了玉澗,沒有了玉澗對世俗尚存迷惑的心。在這里,玉澗是古澗中的一滴水,是蒼壁上的一株草,亦或是芙蓉峰上長青不朽的一棵樹。這種舍棄了一切客觀束縛的姿態(tài),把眼前的山水從玉澗的眼中推了出去。這山水不再是玉澗的山水,而是心靈映射下的山水,切斷了是非往來,只留一顆獨與山川之靈相交的心。

      圖2 玉澗《山市晴嵐圖》宋末元初卷,絹本,水墨

      3.玉澗的禪宗繪畫

      玉澗,金華人,九歲時出家為僧,法號若芬,字仲石,一生遍游大好河山,目之所見必親手摹寫?!巴醢亍端迣毞宄视駶尽吩娫疲骸氖?,萬象姿描摹?!盵7]玉澗與梁楷、法常皆為當時的禪宗繪畫代表人物。他的繪畫作品也因中日禪文化的交流傳入日本并對日本繪畫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廬山圖》(如圖1)是玉澗的代表作之一。此畫重心在畫面的左下方,三個山峰接踵而立,看似隨意點染的山頭卻內(nèi)含著豐富的墨色變化。山峰之間奔流而下、洶涌澎湃的是那仿若銀河倒灌的瀑布。畫面的右上方玉澗題畫曰:“過溪一笑意何疏,千載風流入畫圖?;厥咨缳t無覓處,爐風香冷水云孤?!倍潭桃皇灼哐越^句把此畫的意境清晰地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詩的第一句‘過溪一笑’便是引用了佛門中虎溪三笑這一典故。魏晉時期有僧名慧遠,居于廬山東林寺中。是日,陶潛、陸修靜來訪,三人相談甚歡。離別時不覺間已走過了小溪,恰逢虎嘯林間,三人大笑別過這是其一。其二,在詩的第三句玉澗又引用了白蓮十八賢這一佛門典故,其間的緇白皆是當世冠絕。明白了畫內(nèi)意蘊,我們再轉(zhuǎn)過頭回到畫上的山水中。觀其用筆似是同時期的禪宗畫家法常,畫中廬山的線條草草落下,看似肆意而為之,實則在隨意間把畫中山頭的外部輪廓和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后用稍淡的短線條皴擦,部分山景亦是草草帶過,綿里藏針的線條給畫面帶來了一種朦朧的美感。云霧繚繞間似有梵音響起。摒神凝視,觀者的思緒似乎隨著玉澗的神思飛向了眾賢云集的廬山之中。賢人或坐或臥,談經(jīng)論法,好一片快活自在地。這種親近,自在的美的體悟正是禪宗思想的體現(xiàn),寓莊嚴于觸手可及處,正印證了禪宗不二之法門。

      再來看玉澗的另一副作品《山市晴巒圖》(如圖2)。與《廬山圖》不同的是這幅畫的重心放在了畫面的右側(cè)。遠處的數(shù)坐山峰寥寥數(shù)筆一掃而過,云霧繚繞中只有山峰頂端凸現(xiàn)于紙上。畫面的中部,不求形似只取其韻,意到筆落,穿插于山林間的人物仿若天人,錯落而行,出塵而又獨立。畫面近處,墨色最重,山體形態(tài)一覽無余。遠景處一片迷迷蒙蒙,細細品味時間仿若停滯其中,這其間的山林人物也早在繪畫的過程中成為了心中意態(tài)的呈現(xiàn)。在玉澗神思的引導下,畫面上的山林成為了一個互相依傍的整體,禪宗圓成之境也得以顯現(xiàn)。

      《洞庭秋月圖》(如圖3)也是玉澗充滿禪意的繪畫作品。該畫在一片朦朧中為我們揭開了洞庭湖神秘的面紗。玉澗含筆墨于胸懷,表現(xiàn)在畫作上的就是亦深亦淺,線墨難分的迷蒙之美。畫面的空白處亦是被充分的利用,在增加縱深感的同時,洞庭湖濕潤的氣候及光線照射在湖面時明暗的對比也是若隱若現(xiàn)。這種虛虛實實,或明或暗的變化,使得觀畫者的精神在恍惚迷朦中得到了升華。這亦是禪宗心源與造化,主體與客體互為憑依理論的一種體現(xiàn)。

      圖3 玉澗《洞庭秋月圖》宋末元初卷,絹本,水墨

      玉澗的山水畫,從線條來看,簡、淡的墨色線條在紙絹上分外奪目。以稚拙的墨色寫山水,而不用二色,正是禪宗“不二法門”的體現(xiàn)。我們看玉澗的《廬山圖》,除了三座山峰整個畫面再無他物,大片的留白側(cè)證了禪宗任他“水流花開”的高妙禪境。這種留白的大量出現(xiàn)亦是玉澗超脫肉身,神游山川的體現(xiàn)。細細品味之下,觀者仿佛順著那一絲絲禪意進入到了畫的世界中。在畫中,我們失去了身為主體的客觀性,舍棄了與世界為對象的身份。在這里,我是山、是云、是飛流直下的瀑布。朱良志先生說:“禪的無分別見沒有這樣那樣的態(tài)度,如果說禪有態(tài)度的話,就是放下所有態(tài)度,以無態(tài)度為態(tài)度?!盵8]

      通過禪意去觀照這個世界,就是摒棄客觀進行主觀體悟的活動。世界不因我而轉(zhuǎn)動,我亦視世界為泡沫。玉澗亦是如此,在玉澗的山水畫中剔除了客觀存在的山水形象,舍棄了山水固有的畫法,剩下的只有逸筆草草和玉澗自身的體悟。這樣直指內(nèi)心的做法從另一個層面來講便是通禪了。這種境地無以言傳,但對其體悟卻可于一朝一夕之間完成,如夕陽之落于水面,有影而無痕。

      注釋:

      [1]鈴木大拙:《禪與生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15頁。

      [2]朱良志:《中國美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39頁。

      [3]轉(zhuǎn)引自鄧椿:《畫繼》卷五,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63年,第112頁。

      [4]同[2],第44頁。

      [5]鈴木大拙:《禪風禪骨》,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9年,第285頁。

      [6]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天津:天津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5年,第228頁。

      [7]同 [6]。

      [8]同[2],第40頁。

      猜你喜歡
      禪宗世界
      禪宗軟件
      英語文摘(2021年10期)2021-11-22 08:02:26
      論舊禪宗與王維的詩歌創(chuàng)作
      我愛你和世界一樣大
      彩世界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1:44:42
      彩世界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1:39:47
      奇妙有趣的數(shù)世界
      彩世界
      足球周刊(2016年10期)2016-10-08 11:59:17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愚公移山》和醫(yī)學“禪宗”
      以禪宗為靈感:細線生成的天然晶體座椅
      临高县| 石门县| 平顶山市| 万安县| 阳泉市| 堆龙德庆县| 固始县| 江阴市| 南陵县| 洪江市| 荔波县| 西吉县| 武穴市| 吴川市| 泾阳县| 望都县| 阜新| 澎湖县| 高尔夫| 全椒县| 长春市| 塘沽区| 齐齐哈尔市| 澜沧| 磴口县| 广元市| 南开区| 宜州市| 呼图壁县| 桃江县| 克东县| 香港 | 天台县| 黄冈市| 兴国县| 沙田区| 禹州市| 姜堰市| 兴宁市| 新民市| 浠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