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桐鳳 雅禮中學(xué)
大約是兩年前吧,在爸爸強(qiáng)烈要求下,年邁的爺爺終于搬到我們家。
依稀記得那是一個頗有涼意的日子,爸爸提著大包小包的,爺爺站在他身后,背顯得有點駝,頭微微向前勾著,干瘦的身軀被包裹在稍顯寬大的衣裳里,透出一種單薄的無力感,皮膚是典型的莊稼人的顏色。我乖巧地叫了一聲“爺爺”,他渾濁的瞳孔帶了幾分笑意,點了點頭,再無話。
而我早已習(xí)慣了和爺爺這樣的溝通方式。爺爺一直住在鄉(xiāng)下,不會說也聽不太懂普通話,我從小在父母身邊長大,對方言一無所知,因此我與爺爺?shù)臏贤ê苌佟?/p>
而爺爺在家里除了偶爾與爸爸搭一兩句,大部分時間總是無言。更多的時候,他習(xí)慣背著手,頭微垂著,或是凝視地面,或是看著窗外,眼眸里帶著幾絲縹緲的、令人捉摸不定的情愫。他總是一站就是幾個小時且一言不發(fā),仿佛一棵深深扎根的大樹,堅定而沉默。這令我很好奇,總想從他的目光中捕捉點什么,卻總是一無所獲。爸爸似乎也有所察覺,但同樣毫無辦法,每次看見爺爺這樣總是欲言又止,只能將滿腔的話凝聚成一聲低嘆。
日子本這么平靜無波地按照軌跡運(yùn)行,可有一天,爺爺忽然說要回鄉(xiāng)下,腳邊是簡單的行李。爸爸有些生氣,極力勸阻爺爺,爺爺只是沉默,我無措地望著媽媽,正準(zhǔn)備說些什么,耳邊驀然傳來爺爺蒼老的聲音,如他的身子一樣單薄無力,還帶了點顫音,我向他望去,枯瘦得筋脈盡顯的手有些顫抖。爸爸不再說話,只是默默地提起爺爺腳邊的包,向樓下走去。
經(jīng)過兩小時的顛簸,我們終于回到老家,撥開長得齊腰高的荒草,老屋黯淡在群山蒼綠的背景中,磚塊之間有細(xì)小的罅隙,每一寸肌膚都是斑駁的歲月鐫刻的痕跡。村里的老屋大多閑置了,那些老人要么走了,要么隨著子女進(jìn)城了,只有爺爺,總是執(zhí)拗地想要陪著老屋,日夜與大山為伴。
一點一點地,老屋一點一點離我們近了,爺爺?shù)哪_步比原先顯得快了些,腿腳有些顫抖。他推開那扇木門,門咿咿呀呀地發(fā)出響聲。他步履急促地走向臥室,取下一個相框,小心翼翼地放在陳舊的木桌上,仔細(xì)擦拭,還時不時用嘴吹開縫角里的灰,動作緩慢而柔和,輕微而細(xì)致。我走到木桌邊看清了照片上的人——奶奶。聽爸爸說在我兩歲多的時候奶奶便走了,因此我對她的印象近乎淡薄。我再次看向爺爺,他的眼里帶著我沒見過的光亮。
我們和爺爺?shù)绖e時,天色已漸漸暗沉。走了幾步,我忍不住回頭看了一眼,只見爺爺倚著磚墻,身上披著一件外套,指尖夾著一根煙,微紅的火星一明一暗,閃爍不停,青藍(lán)色的煙霧模糊了他的臉龐,漸漸地飄向他所凝望的黛青色的遠(yuǎn)山。
回家的路上我突然想起了什么,問道:“爸爸,先前在家,爺爺說了什么?”爸爸握方向盤的手緊了緊,道:“你爺爺說老屋不能沒人守著,他怕你奶奶想家時回家沒人,他想守著,守著……”
聽了這話,我愣了愣,想起了塞林格的《麥田里的守望者》,那個守望在懸崖邊麥田的男孩。爸爸說爺爺想要守著老屋,守望著奶奶的歸來,他守望的,是否還有以前相濡以沫的愛情,還有他生于斯長于斯的大山?再回首,已看不清那秀麗的遠(yuǎn)山、沉寂的老屋,它們都在我的視野里模糊成一片朦朧……
點評
本文選材有獨(dú)到之處,為我們展現(xiàn)出一個爺爺搬到我們家到離開我們家的過程,文章的前半部分展現(xiàn)了一個沉默的老人的形象,為后文蓄勢,與后文中爺爺“步履急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文章將爺爺比喻成“一棵深深扎根的大樹”是一個浪漫瑰麗的聯(lián)想,既與后文老家衰敗的環(huán)境有著微妙的呼應(yīng),更暗示了爺爺對奶奶的深情。本文之美更在于作者下筆的節(jié)制,爺爺歸鄉(xiāng)時急促的步伐、倚著磚墻凝望遠(yuǎn)山的姿態(tài)刻畫讓情感表達(dá)更加深邃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