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簡媜
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相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時光,重疊在一棵樹上。
開頭用老樹新芽,形象地展現(xiàn)歷史與現(xiàn)在的傳承關(guān)系。
舊枝葉團(tuán)團(tuán)如蓋,新條從其上引申。時光在樹上寫史,上古的顏色才讀畢,忽然看到當(dāng)代。總奇怪,嶙峋的老枝怎會抽出嫩條,而又相安無事。
我們隔了一段距離,觀賞樹的新舊問題,既承認(rèn)舊枝葉盤出的姿態(tài)之美,又歡喜新條帶來生機(jī)與綠意。則在觀賞者眼里,舊與新,往昔與現(xiàn)在,并不是敵對狀態(tài)的,它們在時光行程中互相辯證,以美為最后依歸。
欣賞之所以可能,因為有了適當(dāng)?shù)木嚯x,以及主、客體分明。距離太近,失其全貌;過遠(yuǎn),流于肌理模糊。而主、客不能分,則容易泛濫私情,陷于自傷。
我們能清楚明白地鑒賞一棵樹,一座高峰,體貼其舊史、新頁;我們能否以同等清楚明白鑒賞自己呢?能在自身之外拉出另一個自身,以此為主,以彼為客,隔一段距離,白發(fā)人看白發(fā),眼中人說眼中事?
不粗淺地將對立的詞對立,又能從宏大的歷史回觀自身,這種靈活的思考本身,就是一種姿態(tài)啊!
在時間的推移中,過去的確永遠(yuǎn)過去,無法倒提回到人面桃花初相逢之時;可是在人的記憶中,過去的風(fēng)韻或余傷,卻常?;貫懪陌?,使現(xiàn)在成為過去風(fēng)韻或余傷的延長,更行更遠(yuǎn)還生。
如果,生命是一冊事先裝幀、編好頁碼的空白書,過往情事對人的打擾,好比撰寫某頁時筆力太重,墨痕滲透到后幾頁,無法磨滅了。當(dāng)然不必自毀舊頁而后快,如同黃鶴既然已去,何必去毀黃鶴樓;然而,燈下攤開舊史,行于所當(dāng)行,止于所當(dāng)止,卻是必要的。
對生命有一完整的擁抱之后,看舊事或新物,都能寬宏大量,給它們應(yīng)得的位置與意義,它若是美事,看得出從這事兒的芽眼又抽出什么樣的枝子;它若是傷心事,也看到有一條嫩枝從陰天出發(fā)伸到晴天里來了。
用空白書比喻生命,用滲透的墨痕來比喻前塵往事,喻體之間形成一套相互照應(yīng)的體系,巧妙而又自然。
時光,重疊在一個人身上。
他既站在鶴背,俯視亭樓、煙江、茂樹與沙洲,為未來的空樓而喟嘆。
他也站在日暮的空樓,為前塵往事而嘆。
最后又用嫩枝來呼應(yīng)開頭,是時光的重疊,也是寫作形式的重疊。
竹里館
王維
獨(dú)坐幽篁里,彈琴復(fù)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布衣老人的鼾聲拂吹門簾,隔著一道土墻,好似忽遠(yuǎn)忽近的海潮。
“甭收拾了,呵呵,上床與鞋子道別!”他撂下這話,步法顛蕩往房里去,兩只鞋兒在桌底走散,一前一后,半夢半醒,左腳不追右腳。
陳年釀的酒,在臉上回春;一股暖意,游走于五內(nèi),尖石亂巖般的心垢遂化為一陣散沙。
作者用想象延續(xù)王維的《竹里館》的情節(jié),揣測詩中主人公接下來的情緒狀態(tài)。
于是,我走出柴門,看見一輪明月。
好酒需留待好友,好夜留待好人,知音相逢才斟好酒??蜕岫?,此時最難得,不獨(dú)人善、夜清、酒醇,還得加上知音已離席,留我獨(dú)自與明月敘舊,酒的余韻使天地同我暢懷。
有什么能比擬明月?周而復(fù)始逍遙天際,月牙也好,或是此時皎潔銀盤,總也不老!亙古以來,滾滾紅塵不能沾染她,四季風(fēng)霜不能埋沒她,人的渴慕眼神不能挽留她。
月與人的關(guān)系、與時光的關(guān)系,一直在啟發(fā)歷代文人的哲思。
明月照著松林,一針一縷,補(bǔ)綴誰的春衫?是猶然關(guān)閉于書齋,形銷骨蝕的士子?還是早已無夢無災(zāi),睡時斂目、醒時怒視的布衣老翁?抑是我,忘了名姓的旅人?
酒意讓我多情起來,我暗笑自己。板階上散亂的松葉,似拆衣后的線頭;月牙曾拆裂誰的舊衣?于今,明月親手穿針,縫紉誰的新裳?
合該是我的,旅人的鞋后頭沾著舊塵,前頭迎著新泥。
深夜里春蟲唧唧,說它們的夢話。人費(fèi)盡唇舌爭辯的生命道理,是不是比老人鼾聲,蟲子夢話更透徹呢?
此時,明月照我,便是只為我而照了。我應(yīng)該空曠自己的心,像了無獸跡的平灘,讓月輝沾染心岸上的每一粒散沙。
“我”像是一個在月夜穿越而來的人,在不同的時光里,體驗著相似的人情,思索著生命的真理。真理不在言語,而是在月色中,在松濤里。
告別的話,都是多余的吧!回蕩在我耳內(nèi)的琮琮琴音,那是老翁的密旨,托付松濤傳來他的送客曲。
望江南·超然臺作
蘇軾
春未老,風(fēng)細(xì)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青石路,磚瓦小城。好端端是夾山傍谷的一塊桃源地。
時光多么奇妙,像千手千眼的觀音化身在每一絲季風(fēng)里,照拂山城的人民,及草、木、鳥、禽。
蘇東坡的詞,總是帶給人一種坦蕩和達(dá)觀,哪怕面對的是世人嗟嘆的生與逝。
對與世隔絕的人民而言,這塊傍山平野便是全部的世界。他們從墾拓的祖先手里接過來屬于他們的農(nóng)田與季節(jié),便一鋤鋤地向土地問他們所不懂的問題,土地以豐收回答他們。他們得了答案,感到滿足了,又把手上的鋤交給下一代。心滿意足地收拾包袱,穿上最光鮮的衣飾,住進(jìn)城門外的墓崗里。
微雨濕了青石路,一樹艷艷的桃花開在山崗旁,原以為是誰的深宅大院,那么詩意地叫桃花為他撐傘。才知道桃林后是一座座墓域,躺著城里的鄉(xiāng)親父老。
對于自然規(guī)律有了接受,所謂逝去,不過是換了一個居所,如此而已。
消逝的故事,在這里看來是件理所當(dāng)然的事。他們的送葬隊伍也像迎娶鑼鼓那樣順其自然;一個是潮來,一個潮往。我遇見一位剪手闊步的老人,他以歡愉的神色指給我看他將來的深宅。他有事無事地在桃花崗上溜達(dá),相好了一塊土坡,在春天挖了桃樹苗,一鋤鋤地種下。桃樹愈長愈高昂,他的時辰愈來愈短暫。
他已事先觀賞煙雨桃花的凄美,也在黃昏時,高高地站在桃樹下,看兒孫媳婦如何一一返家。
怎樣才能豁達(dá)?把生與逝當(dāng)作同一棵桃樹?在枝頭嬉鬧的,尾隨流水的,都是同一語義,不同發(fā)音。
煙雨籠罩的家家戶戶,有他們風(fēng)細(xì)柳斜的心事;而桃林下的青冢內(nèi),也有一桌新火新茶。
桃花煙雨,詩意人生,一代代人之后又是一代代人。蘇軾的視角,跳脫了時間的局限,才如許豁達(dá)。
“詩言情,詩言志”,古人和我們一樣,對于自己所寄托的這個世界,有著深入的觀察,對于生命本身,也有著深邃的思考。在廣袤的時空中,人的此生終歸是有限的,那么人該以何種姿態(tài)自處?
崔顥、王維、蘇東坡,這些閃耀古今的名字,究竟因何而千古流芳?簡媜用她細(xì)膩的文筆,穿越時空,如同一場春雨,潛入詩人的詩境之中。她化作新芽、明月、桃林,去體察不同的詩人內(nèi)心的悵惘、岑寂與淡然。詩的姿態(tài),就是人的姿態(tài)。千年逝去,我們?nèi)匀荒軓闹屑橙∝S厚的營養(yǎng),可見選擇一種活法,本身有多么重要。而能讓詩人以此傲立于世的,不是辭藻,不是技法,而是洞察的思想,是對生命無限尊重與敬畏的態(tài)度。
不只是詩人,我們每一個人都應(yīng)該好好思考,該以何種態(tài)度去面對自己,面對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