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妙
2019年的春節(jié)賀歲檔,出現(xiàn)了一匹黑馬,就是被稱為中國科幻電影新紀元的《流浪地球》。這部由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歷時4年與觀眾見面。為了打造這部科幻電影,劇組做了大量的功課。整部電影對太空、航天、機械等方面都有著豐富的表現(xiàn)。電影一開場,就開啟了一個宏大的敘事:太陽將要發(fā)生氦閃劇烈爆炸,人類在地球表面裝了上萬臺發(fā)動機,準備推動地球脫離銀河系,去比鄰的星系。于是地球開始了前途未知的流浪。被宏大的場面刺激眼球的同時,我們不禁也對影片里的科學知識產(chǎn)生了疑問。如:明知靠近木星有危險,為什么地球還要走這條路?為什么接近了木星,地球就會被“撕裂”?帶著種種疑問和思考,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影片里的科學解讀和背景,探尋電影中的科學奧秘。
為什么要去木星?
故事背景是這樣的:太陽急速老化,不斷膨脹,太陽系已經(jīng)不適合人類生存,于是人類為自己選了一個新的家園——比鄰星(半人馬座三星)。
比鄰星同太陽一樣都是恒星,但質量只有太陽的八分之一。而地球是個龐然大物,地球赤道半徑約6378千米,重達約59萬億億噸。人類造出了同樣龐大的行星發(fā)動機,計劃在5年左右將地球推進到逃逸速度(脫離太陽引力的最低速度)。但這個速度還遠遠不夠,比鄰星距離地球有4.3光年,如果按照逃逸速度航行,地球需要7.7萬年才能抵達比鄰星,這實在太漫長了!即使行星發(fā)動機繼續(xù)加速,達到光速的百分之一仍然不可行。于是人類想到了借助木星的“引力彈弓”,令地球零消耗改變方向并且提升速度,最后到達比鄰星。
那為什么行星發(fā)動機不能加速到百分之一光速呢?這是因為行星發(fā)動機的能量來自“重元素聚變”。
重元素聚變有什么限制?
所謂重元素聚變并不是什么稀奇玩意兒。在宇宙深處,有不少恒星“巨無霸”的內(nèi)部都在進行著重元素聚變。重元素聚變的質能轉換效率是相當?shù)偷摹?/p>
最樂觀估計,地球要達到逃逸速度,必須燒掉7億億噸的石頭,相當于把全球的地面挖去40米做燃料;要達到光速的百分之一,則必須削去地殼的一半。
如果無法靠自己的力量推動地球,那就只能借助于精巧的軌道計算,利用天文尺度的力量——萬有引力了。于是人類將目光投向了木星。
木星的引力彈弓是怎么回事?
航天中存在引力彈弓現(xiàn)象,利用這種現(xiàn)象可以使航天器零消耗地改變方向、提升速度,送達目標軌道。
引力彈弓一般發(fā)生在一對重量懸殊的天體之間。我們可以看看下面的示意圖。
如圖A,地球以速度V靠近木星,而木星在軌道上以速度U運行。
如圖B,當它們足夠靠近后,地球被木星引力抓住,牽引,優(yōu)雅地轉體半周,然后像擲鐵餅那樣甩出去。
如圖C,地球獲得了木星的軌道速度U,疊加上原有的速度V,速度增加到了U+V。地球的速度和能量都增加了,卻沒有消耗任何燃料,就奔著新家園去了。
試想,如果變軌時離一顆巨行星太近的話,這趟“觀光旅行”可就不怎么愉快了。
靠近木星時,
為什么行星發(fā)動機會大批熄火?
當?shù)厍蚩拷拘菚r,人類突然遭遇了巨大危機:數(shù)千臺行星發(fā)動機故障熄火了,全球開始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地震、火山爆發(fā),巖漿吞沒了地下城……
為什么幾千臺發(fā)動機會同時熄火呢?為什么地震、火山都趕在這個時候來湊熱鬧呢?這一切災難的根源是“洛希極限”,簡單說就是地球離木星太近了。
洛希極限是天文學中的一個特殊的距離。當兩個天體的距離少于洛希極限時,它們就傾向于被“潮汐力”撕碎。
計算表明,地球和木星的距離如果低于10.3萬千米,那么大氣就會在潮汐力的作用下脫離地球;如果距離低于7.44萬千米,那整個地球都會被撕碎。
潮汐力有多可怕,我們用茶杯和水來舉個例子:我們在杯壁頂部倒一滴水,讓它在重力作用下向著杯底滑落。我們會發(fā)現(xiàn),越靠近杯底,水滴會被拉得越長,最后被拉扯到了撕裂的極限。這個極限就可以被認為是茶杯對水滴的“洛希極限”。
木星的引力場,實際上就是這樣一個“茶杯”。地球尺寸很大,當它靠近木星時,離木星較近一側受到的引力將比較遠一側大得多,因此會像水滴一樣被逐漸撕裂。影片中,地球已經(jīng)達到了地木“流體洛希極限”(地木距離約10.3萬千米)。在此處,液體和氣體不再能被地球引力束縛,傾向于逃逸,而巖石還能勉強憑借自身的硬度堅持一會兒。如果再靠近木星一點,地球將進入地木“剛體洛希極限”(地木距離約7.44萬千米)。在此處,即使堅硬的巖石也會被引力差撕碎,地球將徹底被解體。
可以想象影片中的人類面臨著怎樣的絕望:太靠近木星,會被潮汐力撕碎;遠離木星,便無法借助引力彈弓變軌……最后他們利用氫氣爆炸來修正引力彈弓軌道獲得了成功。
很少有一部影片中能涵蓋這樣豐富的科學知識。盡管《流浪地球》中仍有一些不足之處,很多細節(jié)還有待推敲,但是它卻燃起了我們對科幻的熱情,開啟了我們的想象力與求知欲,甚至讓更多的人愿意走近科學,愛上科學。
超鏈接
《流浪地球》上映后,引起了廣大網(wǎng)友的熱議。雖然他們的爭論不代表權威,不代表絕對準確,但是從中足以看出他們對科學的熱情。我們一起瞧瞧吧!
@比鄰星游客:太陽真的會爆炸嗎?
@我是科幻迷:所有的恒星都和人一樣會經(jīng)歷出生、成長、壯年、衰老和死亡的過程,太陽也不例外。太陽的壽命大概有100億年,現(xiàn)在已經(jīng)過去了46億年,大概50億年后太陽就會衰老和死亡。恒星衰老的時候,由于燃料不足,內(nèi)核收縮,內(nèi)核附近的氫開始發(fā)生聚變,而整個恒星就會膨脹,引發(fā)劇烈的核聚變,拋出大量的質量,最終成為宇宙中的塵埃,再重新聚合成新的恒星。
@木星大哥:地球停止自轉會有什么后果?
@未來科學家:地球停止自轉后最大的影響是地磁場的消失。科學家認為地磁場的產(chǎn)生是因為地球自轉時造成的電流形成的。宇宙的射線照射到地球時會因磁場發(fā)生偏轉,對地球上的生物形成保護。所以,如果地球停止自轉,磁場消失,宇宙射線直接照射到生物體上,會造成生物的滅絕。除此之外,還會造成海平面及地殼結構發(fā)生變化,可能會帶來全球性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