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媒體
怎么說我們也是在中華五千年的文化熏陶下成長起來的,一些成語只要瞟一眼,就能腦補出故事來,更不用說是故事的主角了。比如三顧茅廬肯定說的是劉備,聞雞起舞說的是祖逖,東窗事發(fā)是講秦檜的……但是,我們也有看走眼的時候,就像下面的這些成語。
助紂為虐? 竟然是“助桀為虐”演變而來的
童年被《封神榜》洗過腦的孩子們都知道,妲己這只九尾狐不僅不像白淺上神一樣拯救蒼生,還整天慫恿紂王殘害忠良、虐待百姓,真的很過分!
然而沒想到,助紂為虐這個成語最初的主角竟然不是妲己,而是漢高祖劉邦。助紂為虐的出處也并非明代的《封神演義》,而是歷史更加久遠的《史記·留侯世家》。
當(dāng)年,劉邦率先殺入咸陽,逼得秦王子嬰投降。本來形勢一片大好,但劉邦一看秦宮美女如云就不想走了,于是張良勸諫劉邦:“夫秦為無道,故沛公得至此。夫為天下除殘去賊,宜縞素為資。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p>
意思是說:“剛進了秦宮您就想跟秦王一樣荒淫無道了嗎?這人心你還想不想要了???”劉邦一聽,嚇得趕緊還軍霸上。
可見,“助桀為虐”最初是批評劉邦的,后來因為商紂王的罪狀被越加越多,以至于大家都覺得紂王比夏桀還要壞。于是,《晉書·武帝紀》里就把成語“助桀為虐”升級為我們熟悉的版本——助紂為虐了。
一決雌雄? 的主角竟然不是花木蘭
樂府名篇《木蘭辭》成功地把花木蘭塑造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攻氣十足的女神。其中有一句最為出名——“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理所當(dāng)然地認為一決雌雄說的就是花木蘭。
呃,不好意思,一決雌雄的主角其實是純爺們項羽。
據(jù)《史記·項羽本紀》里記載,當(dāng)年楚、漢兩軍勢均力敵,打了好久都沒分出勝負。項羽不干了,他想跟劉邦單挑:“天下匈匈數(shù)歲者,徒以吾兩人耳,愿與漢王挑戰(zhàn),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p>
劉邦也不傻,知道霸王孔武有力,于是笑著推辭說:“吾寧斗智,不能斗力。”
所以,一決雌雄跟性別沒關(guān)系,只是比高下的意思。而且從最終的結(jié)果看,劉邦才是雄霸天下的那一個??!
氣壯山河? 的主角不是項羽
雖然項羽運氣沒有劉邦好,但他氣場卻超級強,直到兵敗那一刻他還霸氣地唱出《垓下歌》。單是一句“力拔山兮氣蓋世”就看得人虎軀一震。所以,氣壯山河這個成語應(yīng)該就是這么來的了!
可惜,不是!氣壯山河的故事最早說的是宋高宗時期的名相趙鼎。
趙鼎一心為國,卻因為主張抗金,被奸臣秦檜忌憚,慘遭貶謫。氣得他為自己寫下墓志銘,然后絕食而死。陸游在《老學(xué)庵筆記》里說了這件事:“趙元鎮(zhèn)丞相與謫朱崖,病亟,自書銘旌:‘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p>
雖說被朝廷傷了心,但趙鼎到死還想著國家,留下的墓志銘上說自己死后氣概會化為山河,保護宋朝強大起來。
運籌帷幄? 也非諸葛亮也
運籌帷幄這個成語指那些有著超高指揮才能的人,說他們即使在幕后也能對前線的局勢了如指掌,做出最佳決策。這說的不就是諸葛亮嗎?他身居茅廬卻對天下大勢洞若觀火,還準備了最牛策劃案——《隆中對》。
然而運籌帷幄這個故事里的主角其實是劉邦的智囊張良。
運籌帷幄出自《史記·高祖本紀》。當(dāng)年劉邦打敗項羽,建立了漢朝。之后,劉邦總結(jié)自己成功的秘訣就是知人善任。劉邦曰:“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p>
子房就是在峣下用計破敵、鴻門宴上助劉邦脫險、霸上分封時又為劉邦取漢中的張良了!
運籌帷幄的光環(huán)加在張良身上,估計連諸葛亮也是信服的吧!
明察秋毫? 的主角到底是誰?
沈復(fù)的《童趣》靠著“背誦全文”成了不少人的童年陰影,但文字君至今仍對沈復(fù)的好眼力印象深刻——“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這個境界難道還不算明察秋毫嗎?
可事實是, 明察秋毫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有一次孟子在給梁惠王講治國之道時,拿鳥獸毛和柴火作對比:“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意思是:“大王你相信能看清鳥獸毫毛,卻看不見一車柴的人嗎?”暗指梁惠王明明目光敏銳,卻對民生疾苦視而不見。
因此,明察秋毫后來還衍生出了洞察事理的意思。
老當(dāng)益壯? 說的不是李廣?
飛將軍李廣六十多歲了還主動請纓遠赴邊境打匈奴,儼然成了老當(dāng)益壯的代表。王勃在《滕王閣序》里也用他來做例子:“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老當(dāng)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爆F(xiàn)在卻有人告訴我老當(dāng)益壯這個成語故事的主角居然不是李廣!
老當(dāng)益壯最早出現(xiàn)在《后漢書·馬援傳》里。書里說馬援這個人志向遠大、為人耿直,最厲害的是他那句著名的口頭禪——“丈夫為志,窮當(dāng)益堅,老當(dāng)益壯”。其實這句話李廣來說也毫無違和感,只是李廣將軍光顧著打仗,根本沒時間做宣傳工作。
不過,馬援也不是只會耍嘴皮子。光武帝時期有人叛亂,六十二歲的馬援自請帶兵去圍剿。這敬業(yè)程度也不輸給李廣將軍?。?/p>
誰比孔子更能? 桃李滿天下? ?
說到桃李滿天下,誰能比得上孔子?
可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講的的確不是孔子的故事。其實,“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本只是個諺語,后來被司馬遷在《史記》中用來評價李廣將軍,從此才火成了成語。
前面說了,李廣老當(dāng)益壯,六十多歲還上戰(zhàn)場??山Y(jié)果是他不僅被設(shè)計調(diào)離主戰(zhàn)場,還在途中迷了路,老人家不甘心被罵,于是自殺了……
天下人聽到這個消息都為他痛哭。司馬遷說:“彼其忠實心誠信于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睒銓嵉睦顚④姴簧蒲赞o,卻真正受人愛戴,就像不會說話的桃樹李樹,因為有芬芳的花果,大家自然就會親近。
你知道在?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中誰是主角嗎?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這個成語乍一看,覺得就是為岳飛鳴冤的呀!想當(dāng)年,岳飛不就是被大奸臣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的嗎?
的確,這個成語用在岳飛身上很合適,但是岳飛卻不是第一個。
據(jù)《左傳·僖公十年》記載,春秋時期,晉惠公為了討好周公忌父等人要殺自家的卿大夫里克,但里克是位權(quán)臣,得找個借口才能殺。于是晉惠公就說他殺了兩個國君和一個大夫,自己雖然舍不得,但也保全不了他。不過里克早已看穿一切,對來人說:“不有廢也,君何以興?欲加之罪,其無辭乎?臣聞命矣?!?/p>
“這是潑臟水,不就是要我死嗎?死就死!”說完就自殺了。果然又是一出“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悲劇啊……
以上這些成語故事里的主角,你猜對了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