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健勇,張方明,林連男,葛玉祥,楊璟,張國財
(1.東北林業(yè)大學林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2.呼倫貝爾市紅花爾基林業(yè)局,內(nèi)蒙古 呼倫貝爾 021112)
樟子松Pinns sylvestnisvar.mongolica是200 多萬年前由于冰山作用從歐洲遷移到我國大興安嶺形成的歐洲赤松變種[1],具有適應性強,生長快,材質好的特點[2],是我國“三北”地區(qū)營造速生豐產(chǎn)林的首選品種[3-4]。紅花爾基是聞名遐邇的樟子松故鄉(xiāng),也是我國唯一的樟子松天然林種源基地所在地[5]。但由于紅花爾基地區(qū)樹種單一,林型基本為樟子松純林[6],使得樟子松病蟲害頻發(fā),種實害蟲危害嚴重時甚至超過80%以上的球果被害,造成嚴重的經(jīng)濟損失。已有記錄的樟子松害蟲有樟子松球果象甲Pissodes validirostrisGyll、棘梢斑螟、微紅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落葉松毛蟲Dendrolimus superans和松縱坑切梢小蠹蟲Tomicus piniperda等[7-8]。其中樟子松球果象甲是廣泛分布于歐洲和我國樟子松自然分布區(qū)的主要種實害蟲之一[9]。樟子松球果象甲在紅花爾基地區(qū)1a1代,以成蟲越冬,5月下旬到7月上旬為產(chǎn)卵期,7月上、中旬為孵化盛期,7月下旬幼蟲化蛹,8月上旬為化蛹盛期,成蟲于8月上旬羽化,8月底至9月初為羽化盛期,9月中旬為羽化末期[10],以成蟲和幼蟲取食球果鱗片和種子危害,可造成球果早落、種子減產(chǎn)[11-12]。
曲姬蜂Scambusspp.是一種常用于防治農(nóng)林業(yè)害蟲生物的寄生性天敵[9-10,13],可體外和體內(nèi)寄生鱗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等全變態(tài)昆蟲的幼蟲和蛹[14],在紅花爾基地區(qū)1a1代,5月中旬化蛹,6月上旬開始羽化,6月中旬為羽化盛期,幼蟲共5 齡,歷時35 d,自然寄生率34%,人工助遷可提高寄生率16%~24%[15]。徐學恩 等采用人工助遷曲姬蜂對樟子松球果象甲進行生物防治,連續(xù)防治2 a 后樟子松球果象甲蟲口密度下降63.75%[16]。侯德海等采用人工助遷曲姬蜂對樟子松梢小卷蛾進行生物防治,防治效果達17.18%[17]。
煙霧劑防治也是林業(yè)害蟲防治中常用的一種施藥手段。2012年沙縣煙堿·苦參堿煙霧劑和苦參堿煙霧劑對剛竹毒蛾幼蟲進行煙霧劑防治試驗,防治效果均可達95%以上[18]。李守興等采用敵敵畏煙劑及苦參·煙堿煙劑對速生楊人工林食葉害蟲進行防治,防治效果可達76.5%以上[19]。劉衛(wèi)宏 等人采用核型多角體病毒煙劑防治桉樹尺蛾,尺蛾死亡率可達89.2%以上[20]。
近年來,紅花爾基地區(qū)樟子松受球果象甲危害嚴重,影響了樟子松種子產(chǎn)量與質量,制約了紅花爾基在林業(yè)生態(tài)建設大環(huán)境下的建設與發(fā)展。本文對樟子松球果象甲人工助遷曲姬蜂生物防治和煙堿·苦參堿煙霧劑防治的經(jīng)濟投入、人工投入、物資投入及防治效果等方面的優(yōu)弊進行了對比分析,擬為生產(chǎn)實踐中樟子松球果象甲防治方案的確立提供參考依據(jù)。
1.1 試驗地樟子松球果象甲危害情況調查 試驗地設在我國唯一的樟子松天然林種源基地所在地——內(nèi)蒙古紅花爾基林業(yè)局行政區(qū)。為掌握試驗地樟子松球果象甲危害情況,2013年和2014年分別在紅花爾基林場16、22、44 林班,輝河林場10、53、70、81、42 林班,諾干諾爾林場 32 林班,巴日圖林場27 林班設置50 m×50 m 標準地,按對角線法選取5 株樣株,每年9月上旬采集樣株全部2 a 生球果。同時,在紅花爾基林業(yè)局主要采種林和母樹林分布區(qū)展開隨機抽樣調查,采取樣株全部2 a 生球果。將球果進行解剖檢驗,統(tǒng)計球果被害情況。
1.2 人工助遷曲姬蜂防治 人工助遷曲姬蜂生物防治所需被害球果在防治前1年7月中下旬進行收購。要求收購的被害樟子松球果均采集自紅花爾基當?shù)啬笜淞謨?nèi)。2013年收購被害球果19 375 kg,2014年收購被害球果15 267 kg。收購的被害球果用鐵沙籠分層裝好。待樟子松球果象甲和棘梢斑螟全部羽化后集中消滅,把球果放入球果庫內(nèi)人工保護越冬。球果入庫翌年5月上旬,調集防治工作人員3 人,交通運輸車輛2 臺,耗時8 d,將被害球果從球果庫內(nèi)取出運往林地,按4.48 kg/hm2被害果均勻地釋放在輝河林場 10、42、53、70、81林班,諾干諾爾林場32林班,巴日圖林場27林班,共計4 000.00 hm2樟子松球果象甲發(fā)生區(qū)內(nèi)。同年9月設立標準地對人工助遷曲姬蜂生物防治的防治效果進行調查,統(tǒng)計放蜂區(qū)和對照區(qū)球果被害率。以未放蜂對照區(qū)球果被害減退率校正放蜂區(qū)球果被害減退率,計算防治效果。
1.3 煙堿·苦參堿煙霧劑防治 2015年6月16—25日,使用煙堿·苦參堿煙霧劑8 000 kg,雇傭放煙工作人員50 人,調集交通運輸車輛6 臺,耗時10 d,對紅花爾基林場 16,22 林班,共計1 333.33 hm2樟子松球果象甲發(fā)生區(qū)進行煙霧劑防治。利用晚間氣溫逆增現(xiàn)象,采用固定放煙為主,流動放煙為輔的方法施放煙劑,使煙霧劑煙云籠罩樟子松林冠層,對樟子松球果象甲進行煙霧劑防治。同年9月設立標準地對煙霧劑防治效果進行調查,統(tǒng)計防治區(qū)和對照區(qū)球果被害率。以未防治對照區(qū)球果被害減退率校正防治區(qū)球果被害減退率,計算防治效果。
2.1 球果被害情況 樟子松球果被害情況調查結果表明:2013年輝河林場 10、53、70、81、42 林班;諾干諾爾林場32 林班;巴日圖林場27 林班等地球果平均被害率44.04%,共計發(fā)生面積4 000.00 hm2。2014年紅花爾基林場 16、22 林班球果平均被害率46.99%,共計發(fā)生面積1 333.33 hm2。
2.2 防治成本
2.2.1 人工助遷曲姬蜂防治成本 人工助遷曲姬蜂防治樟子松球果象甲,平均一千公頃防治區(qū)耗費人工為12 工日(每人每天工作8 h 為1個工日)。2014年防治所用被害球果收購費9.3 萬元,人工費0.48 萬元,運輸費1.28 萬元;2015年防治所用被害球果收購費7.33 萬元,人工費0.48 萬元,運輸費1.28 萬元。合計2014—2015年人工助遷曲姬蜂生物防治成本為 20.15 萬元,平均防治成本50.38 元 /hm2。
2.2.2 煙堿·苦參堿煙霧劑防治成本 2015年紅花爾基樟子松球果象甲煙堿·苦參堿煙劑防治平均一千公頃防治區(qū)耗費人工為375 工日。煙劑采購費8.4 萬元,人工費5.0 萬元,運輸費3.0 萬元,合計防治成本為 16.4 萬元,平均防治成本123.00 元/hm2。
2.3 防治效果
2.3.1 人工助遷曲姬蜂防治效果 連續(xù)2 a 人工助遷曲姬蜂對樟子松球果象甲進行生物防治,2014年人工助遷曲姬蜂生物防治防治效果為35.31%,2015年人工助遷曲姬蜂生物防治防治效果為47.12%(表1),連續(xù)2 a 人工助遷曲姬蜂均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表1 2014—2015年人工助遷曲姬蜂生物防治效果
2.3.2 煙堿·苦參堿煙劑防治效果 采用煙堿·苦參堿煙霧劑對樟子松球果象甲進行防治,防治區(qū)樟子松球果平均被害率23.77%,對照區(qū)樟子松球果平均被害率48.41%,防治效果達到50.90%(表2),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表2 2015年樟子松球果象甲煙堿·苦參堿煙霧劑防治效果
2.4 挽回種子損失 2014年煙霧劑防治樟子松球果象甲,球果被害減退率16.53%,挽回種子損失10.2 t;2015年球果被害減退率14.17%,挽回種子損失9.0 t。2015年樟子松球果象甲煙霧劑防治,球果被害減退率24.64%(表3),挽回種子損失5.6 t。
表3 紅花爾基樟子松球果象甲防治挽回種子損失
在紅花爾基林業(yè)局行政區(qū)對樟子松球果象甲進行了人工助遷曲姬蜂防治試驗和煙堿·苦參堿煙劑防治試驗。防治效果調查顯示,曲姬蜂防治和煙堿·苦參堿煙劑防治均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但兩種防治技術各有優(yōu)弊:煙劑防治人工投入是曲姬蜂生物防治的31.25 倍;每公頃資金投入為曲姬蜂防治的2.44 倍;首次防治當年,煙堿·苦參堿煙劑防治挽回種子損失量為同年曲姬蜂防治的1.87 倍。煙劑防治人力與資金投入明顯大于人工助遷曲姬蜂生物防治,但煙堿·苦參堿煙霧劑防治的速效性明顯優(yōu)于曲姬蜂防治。
因此,我們建議在生產(chǎn)實踐中選擇樟子松球果象甲防治方法時,可以根據(jù)“是否需要急救”來選擇防治方法。如果樟子松球果象甲發(fā)生區(qū)域為重要的采種林,種子質量與產(chǎn)量至關重要,我們可以選擇煙堿·苦參堿煙霧劑防治作為有效的急救措施,在短時間內(nèi)將樟子松球果象甲危害控制在允許水平以下。如果發(fā)生區(qū)并非主要采種林,不追求防治的速效性,可以選擇相對經(jīng)濟持效的曲姬蜂進行生物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