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臨滄市鳳慶縣城西文廟街,始建于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清康熙八年(1669)、同治十二年(1873)兩次遷建并多次增建,形成如今的文廟建筑群,占地8800 余平方米,含大門、泮池、龍門、欞星門、鄉(xiāng)賢祠、名宦祠、大成門、南北廂房、大成殿、崇圣殿、鳴鳳閣(又稱魁星閣)等主要建筑。1995- 2005年,先后修復了大成殿、南廂房、大成門、北廂房、魁星閣;在大成殿前增置了孔子圣像、石桿、香爐,大成殿內(nèi)供奉孔子坐像,添置大成門及大成殿匾額;2005年6月完成文廟大門重建,鳳慶文廟基本恢復原貌。
文廟坐東向西,主體建筑大成殿,面闊五間18.3 米,進深四間13.7 米,高14 米,重檐歇山頂,檐下施斗拱,透雕格子門,工藝精巧。泮池與大成門間有石牌坊一座,四柱三門,中間刻有“龍門”二字,故稱“龍門”。龍門石坊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遷建于清光緒七年(1881),造型大方,古樸典雅。
鳳慶文廟布局合理,結(jié)構(gòu)嚴謹,依地勢層層增高遞進,氣勢雄偉。1993年被列為第四批云南省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