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業(yè)大學 人文學院 210037)
中國傳統(tǒng)的風箏文化藝術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現(xiàn)已經(jīng)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各地的風箏協(xié)會紛紛建立,風箏節(jié)、風箏會盛行全球,風箏也逐漸成為各地開展文化交流活動和旅游活動的重要載體。國內對于風箏的研究主要圍繞著其歷史淵源、藝術價值、制造工藝,缺乏對風箏地域性和現(xiàn)代功能的深入研究。
南京是風箏文化繁榮發(fā)展的地方,清人潘宗鼎的《金陵歲時記》記述南京地區(qū)的風箏在發(fā)展情況以及其文化考究,而缺乏對南京地區(qū)風箏文化系統(tǒng)、全面而又深入地研究。本文在查閱相關文獻基礎上,調查了南京市玄武湖公園、白馬公園、明故宮遺址公園、燕子磯等放風箏集中的區(qū)域風箏愛好者,從全新的視角對南京的風箏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進行較為系統(tǒng)的調查與分析,探索南京風箏文化的美學精神、時代意義和現(xiàn)實價值。
“風箏”一名,始見于五代。關于風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時期,相傳墨翟居魯山,“斫木為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焙髞?,其因能“輔輿馬志之能,補舟輯之不逯。”而被用于軍事,《鴻書》中就有:“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钡挠涊d。據(jù)考證,南京飛風箏的習俗,可追溯到六朝?!赌鲜贰ず蚓皞鳌分杏浭隽肆何涞凼捬芤虮慌衍姾罹袄в谀暇┡_城,用紙鳶載詔求援的故事。
唐宋時,不論民間還是宮廷,都對風箏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唐天寶年間,宮廷里出現(xiàn)了絲絹扎制的“夜光”風箏。北宋皇帝宋徽宗趙佶是一個風箏愛好者,主持編寫了《宣和風箏譜》,這是我國歷史上已知的關于風箏的第一部專著。明清以后,風箏逐漸演變成了普通民眾的娛樂工具,20世紀30年代以后,風箏由民間娛樂向體育運動發(fā)展。
南京被稱為“江南佳麗地”,經(jīng)濟和文化發(fā)展非常繁榮,風箏文化十分盛行。老南京有這樣一句俗語:“楊柳青,放風箏?!泵恐燎迕魈で?,放風箏和吃青團便成為了南京人的兩件趣事。時人記錄:“每屆清明時節(jié),放風箏者糜集南京外之雨花臺”。從上世紀三十年代國民政府也曾組織過大規(guī)模的全市性風箏比賽到今年牛首山風箏節(jié)的成功舉辦,足以證明南京人對放風箏的喜愛之情,從古至今,從未改變。
從古至今,風箏文化在不斷的積淀中形成了“南北雙駢”、“五大流派”。俗話說“南有江陽,北有濰坊”。北京,上海,南通,天津,濰坊等各地區(qū)的風箏又各有不同,種類繁多,特色鮮明。而南京處于南北交匯的樞紐上,汲取了南北風箏的特點,融貫南北,兼收并蓄,又注入自己的地方特色,形成了南京特有的風箏文化。風箏也賦予了這座城市更多的文化內涵與靈魂。
據(jù)《金陵歲時記》載:“今人巧制不一,有龍、鰱、蝶、蟹、蜈蚣、金魚、蜻蜓、蟬、鷹、燕、七星、八角、花籃、美人、燈籠、鐘、板門、胡子、老雙人諸名翱翔空際,宛轉如聲,復加響弦其上足以極視聽之娛?!被鞠x魚、鳥獸人物無不皆備,形式多樣,扎制技藝則巧而奇。清末張汝南有詞曰:“江南好,最好是風箏,折蝶風前舒軟翅,磨鷹之際轉雄睛,絕技擅江城”又描述道:“翅軟蝶可折蝶而藏,磨鷹能旋轉空中,不異真鷹”??梢姰敃r南京風箏手藝人的技藝超脫、工藝精巧,且樣式更為新奇,所扎制的風箏既可以放飛,又能當做藝術品觀賞和收藏,窮古今之智慧,頗有趣味而又獨樹一幟。
風箏以其簡潔明快的藝術感,給人予憧憬和想象。唐榮的《紙鳶賦》中對風箏有這樣的生動描述:“飾素飾以成鳥,像飛鳶之戾空。翻兮將度振沙之鷺,杳兮空光漸陸之鴻。仰之則仰之則無限,動之則無窮,動息絲綸之際,行藏乎掌揮之中。”宋代蘇漢臣的《百子圖》和出土的晚宋風箏圖案瓷枕中對放風箏景象的描繪都體現(xiàn)了當時人們對風箏喜愛。明代徐渭曾有許多以風箏為主題的書畫作品,清代詩人高鼎寫有“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的詩篇。
南京人有放風箏祈福的習俗,清明前后是放風箏的最好時節(jié)。雨花臺風箏會和斗風箏活動在南京人的眼中和端午賽龍舟,元宵節(jié)看花燈等活動一樣重要,有詩人寫詩稱贊當時的情景:“春衣稱體近清明,風急鷂鞭處處鳴;忽聽兒童齊拍手,松稍吹動美人箏。”
風箏在我國古代不僅僅是一種民間娛樂和體育活動的工具,還曾被用于偵察、測量、傳遞信息或是向敵人投擲燃燒物等,扮演著諸多角色,極大地促進了我國軍事的發(fā)展。
待劍尖快要刺進我胸口時,我閃身躲開。那丑丫頭收不住腳,身子似斷線風箏一般朝前沖去,利劍深深扎進前方一棵榆樹里。
高空收集地面軍事情報的“偵察機”。春秋時期,出現(xiàn)了風箏的早期形式木鳶,即人造具有飛行功能的木鳥。清代曹雪芹在《南鷂北鳶考工志》中就認為這種木鳶是風箏的雛形。相傳公輸班曾乘坐自己所制的木鳶偵查過宋國的城市,獲取了軍事上所需的情報資料。木鳶現(xiàn)已被《中國大百科全書航空航天卷》認為為是“人類研究航空模型之始”。華盛頓美國國家航空博物館稱:“人類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p>
高空測量地面距離的“測量儀”。宋代《事物紀原卷八紙鳶》載:西漢名將韓信居功自傲,想要奪權篡位。于是趁漢高祖劉邦率兵征討陳之際,為了準確計算出測量未央宮離城外有多遠,他制作風箏放入皇宮,根據(jù)風箏線的長度和傾斜角度,利用“勾股定理”準確計算出未央宮離城外的距離,此時的風箏被軍事上用作探秘禁地的“測量儀”
戰(zhàn)場傳播信息的“信號彈”。在《南史》和《資治通鑒》中均記有下述史實:南朝時,侯景叛亂,領兵包圍了京都建康,并攻破了外城,皇帝百官都被困于臺城內,與援軍音訊隔絕。遠處雖有援軍可用,無奈音訊難通。這時“有羊車兒獻策作紙鳶”,在風箏上題寫求援詔“得鴟送援軍,賞銀百兩”,梁太子蕭綱親自帶人借著西北風把風箏放了出去??上?,終因風箏被叛軍射下,“援卒不至,臺城遂陷”。
古人將風箏作為探索高空的“飛行器”。明朝初年,有人在風箏上安裝火藥,點燃盤香放飛到敵營上空,盤香燃盡點燃引信,火藥立即爆炸,這便是有名的“神火飛鴉”。
風箏是古人用來祛病除晦氣的“神秘道具”。從民俗史的角度來看,放風箏最初具有巫術性質,即“放晦氣”的風俗?!胺呕逇狻庇址Q“放公災”,就是放飛者把自己的病痛、不幸、煩惱等等寫在風箏上,進而視之為災難病痛的化身或象征物,然后努力將風箏放得又高又遠,待風箏飛入高空后有意扯斷或剪斷風箏線,讓風箏飄走,讓風箏飄落得越遠越好。風箏落入誰家,誰家便認為沾上了晦氣,是不吉利的事。房主會將風箏扯亂燒毀,表示已經(jīng)驅走晦氣?!都t樓夢》第七十回中有對“放晦氣”習俗的相關描述。
明朝人陳沂所撰《詢芻錄風箏》中記載:“五代李鄴于宮中做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后于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作聲,如箏鳴,俗呼風箏”。李鄴不僅是在紙鳶上安裝響器的首創(chuàng)者,而且風箏也才由此得名。
古代民間體育就是民間體育娛樂活動往往與各種民俗節(jié)日有機地融和在一起。據(jù)《清嘉錄》記載:“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
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愈加重視生活的品質,養(yǎng)生,身體健康等。有研究表明,風箏可用于神經(jīng)衰弱,精神抑制,視力減退,小兒智力減退等治愈。據(jù)調查分析,老年人放風箏群體認為風箏對于清神明目,改善睡眠,調養(yǎng)精神,緩解腰椎和頸椎疼痛等有著顯著的功效(如表1)。放風箏活動由原來的娛樂活動和傳統(tǒng)習俗轉變?yōu)楝F(xiàn)代養(yǎng)生休閑,鍛煉身體的一種體育活動。
現(xiàn)在每年一到春季,人們也會聚集到南京的城市空地和平地公園放風箏,尤其是在南京的玄武湖公園,白馬公園,明故宮遺址公園,燕子磯等地,放風箏的人成群結隊,熙攘奔走,其樂融融。放風箏老幼皆宜,愛好風箏的群體所涵蓋的年齡段廣。據(jù)調查數(shù)據(jù)分析,南京市廣大的風箏愛好者群體中百分之13%為兒童、33%中年、39%青年風箏愛好者,15%為已退休的老年人(表2),其中兒童多為父母長輩陪伴放風箏。
表2 風箏運動愛好者的特征
南京傳統(tǒng)的風箏文化一脈相承,歷久彌新。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和物質水平的不斷提高,傳統(tǒng)的風箏文化也在發(fā)生著顯著的變化。
首先,從風箏的材質和造型上來說,制作風箏的材料很多,過去老南京的扎風箏藝人一般用細竹篾捆成骨架再糊上薄棉紙,注重風箏的“扎”、“糊”、“繪”等技法,技藝高超。風箏上的圖案有畫上去的,也有印上去的,主要有蝴蝶,金魚,鷂鷹,鶯燕等等,多有吉祥如意的美好意義,這樣做出來的風箏不僅結構堅固,骨架輕盈,起飛平穩(wěn),而且形態(tài)逼真、圖案精美,工藝觀賞性強。還有一種“瓦片”風箏,制作簡單只需兩根細竹片交叉,再糊上紙張,用紙在做兩條尾巴使其平衡,平常人家的孩子一般是放這種簡易的自制風箏。
現(xiàn)在的風箏則多為工廠車間生產,骨架由玻璃鋼纖維桿、樹脂桿、碳素桿。面料多為滌綸、尼龍、降落傘布等,圖案多為卡通,動漫人物形象或簡單幾何,甚至出現(xiàn)了軟體風箏和夜光風箏等一些富有時代特征的風箏,更符合現(xiàn)代人的需求與審美,也較為實用。
其次,人們放風箏時間和空間上的變化,過去南京人有“放晦氣”的習俗即“放斷鷂”來祈求好運,驅除病災。認為放風箏只能放清明一天,清明后要再放會被認為晦氣。隨著人們的觀念日益改變,使得放風箏活動不再具有“季節(jié)性”。近年來夜光風箏的興起,即便是晚上也有人放風箏;另外,人們的閑暇時間增多,放風箏的時間限制被打破。城市化的發(fā)展,人們放風箏的場地也由原來僅在城南雨花臺、城東明故宮等地向玄武湖公園,燕子磯、白馬公園等延伸,形成了“沿山帶”和“沿江帶”兩大空間格局。據(jù)調查問卷結果分析發(fā)現(xiàn),許多中老年人在天氣晴朗和身體狀況好的條件下都會到城市公園或城市空地放風箏(表3),風箏成為了南京人永不過時的體育娛樂休閑活動。
表3 風箏運動的空間分布
在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fā)展中,南京風箏文化也在不斷變遷和豐富,無論是風箏的功能還是風箏的形式以及內涵都在發(fā)生變化,風箏制作從傳統(tǒng)手工制作向現(xiàn)代化機器生產轉變,拓展了風箏運動的體育健身功能、親子功能等,南京的風箏文化與時俱進,在新的時代增進新的內涵,其功能和作用也在不斷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