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山
明弘治年間(1488-1505),湖廣籍詩人彭民望自京落魄返湘,好友李東陽掛念不已,作《寄彭民望》詩:
斫地哀歌興未闌,歸來長鋏尚須彈。
秋風布褐衣猶短,夜雨江湖夢亦寒。
木葉下時驚歲晚,人情閱盡見交難。
長安旅食淹留地,慚愧先生苜蓿盤。
彭民望收到寄詩,讀前四句黯然不樂,至后四句乃潸然淚下,為之悲歌數(shù)十遍不休,并對其子說:“西涯所造,一至此乎!恨不得尊酒重論文耳?!辈坏揭荒?,彭民望抑郁而逝。
詩的首聯(lián)化用杜甫《短歌行贈王郎司直》“王郎酒酣拔劍斫地歌莫哀!我能拔爾抑塞磊落之奇才”之意,下句用戰(zhàn)國時期馮諼客食孟嘗君的典故,寫彭民望雖然英雄落魄,但不失豪邁之氣。頷聯(lián)承接首聯(lián),極狀彭氏歸湘時之凄涼苦境:“布褐衣尤短,夜雨夢亦寒”。頸聯(lián)源自屈原《九歌·湘夫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以及杜甫《秋興八首》其五“一臥滄江驚歲晚”。在蕭瑟秋風之中,感嘆時光之流逝,交友之難,反襯出李東陽對朋友的真摯情意。尾聯(lián)由所寄之人聯(lián)想到作者本人,謂彭失意南歸,而自己卻不得不為衣食之計淹留京師,不能與友人共慰寂寥,也隱含了詩人無力助友的遺憾。
全詩人木三分地刻畫出彭民望返回湖湘時的凄苦悲涼,情真意切,催人淚下,無怪乎彭氏會為之悲歌數(shù)十遍不休,足見詩言真情之震撼力。
作為一位杰出的詩人,李東陽一生留下了大量感人至深、傳之久遠的詩篇,并開創(chuàng)了影響較大的茶陵詩派,這也是歷史上唯一以湖湘地域命名的詩派。
李東陽(1447-1516),字賓之,號西涯。祖籍湖廣長沙府茶陵縣(今湖南茶陵縣),因家族世代行伍出生,入京師戍守,屬金吾左衛(wèi)籍。
李東陽八歲時以神童之名入順天府學,天順六年(1462)中舉,天順八年舉二甲進士第一,時年十八歲。弘治八年(1495)以禮部右侍郎、侍讀學士入值文淵閣,參預機務。李東陽立朝五十年,柄國十八載,清節(jié)不渝。官至光祿大夫、左柱國、少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死后贈太師,謚文正。
李東陽是明代中葉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作為當時的文壇領袖,他以一己之力開創(chuàng)了茶陵詩派,在當時以及后世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
茶陵詩派之得名較晚,最早正式見于清乾隆年間。在此之前,明人徐泰有過相似的提法,語見徐泰《詩談》:“廬陵楊士奇,格律清純,實開西涯之派?!蔽餮臑槔顤|陽之號,茶陵為李東陽的祖籍,兩者相去不遠。明清之際錢謙益也提到“西涯一派”:“吾友程夢陽讀懷麓之詩,為之擿發(fā)其指意,洗刷其眉宇,百五十年之后,西涯一派煥然復開生面?!?/p>
到了乾隆年間,《四庫全書》館臣在沿襲前人“西涯之派”的基礎上,正式提出“茶陵派”之說。《四庫全書總目·東江家藏集》稱:“(顧清)其詩清新婉麗,天趣盎然,文章簡練,淳雅自嫻……在茶陵一派,亦挺然翹楚矣?!?/p>
茶陵詩派的形成有較為復雜的內(nèi)外因素。有明一代,文人學士特別熱衷于結社立派,有較強烈的宗派意識。結社立派一方面可以互相切磋文藝,另一方面則可標榜門戶,黨同伐異,而明人于后者尤其鐘情。據(jù)明人范景文《葛震甫詩敘》記載:“余嘗笑文人多事,壇坫相高。其意莫不欲盡易昔人所為,獨雄千古,不知矯枉有過,指擿適滋。往者代生數(shù)人,相繼以起,其議如波……今則各在戶庭,同時并角,其議如訟。擬古造新,入途非一;尊吳右楚,我法堅持。彼此分囂,莫辨誰是?!边@種結社立派之風氣自然會影響到李東陽,他在任職翰林院時曾作詩《西山和許廷冕、劉時雍、汪時用三兵部韻五首》,談及人社之情景:“社中詩友今頻換,湖上山名問不迷。興發(fā)便須呼筆札,酒酣故側雁行題?!庇衷凇洞雾嵓拇鹑籼摱住分懈袊@:“城市行蹤嗟我在,山林性格只君知。如今舊社無新興,不似星堂夜戰(zhàn)時。”
詩中提到“詩友頻換”,知其在社時間非短:“如今舊社無新興”,知其很早即參與詩社,且不止一個。能以李東陽為中心形成一個詩派,與這種詩壇結社之風密不可分。
當然,茶陵詩派的形成,其內(nèi)在根源在于李東陽當時獨特的地位及其影響深遠的文藝觀點。
據(jù)明人何良俊所著《四友齋叢說》記載:
李文正當國時,每日朝罷,則門生群集其家,皆海內(nèi)名流,其座上常滿,殆無虛日,談文講藝,絕可不及勢利。其文章亦足領袖一時。正恐興事建功或自有人。若論風流儒雅。雖前代宰相中亦罕見其比也
李西涯長于詩文,力以主張斯道為己任。后進有文者,如汪石譚、邵之泉、錢鶴灘、顧東江、儲柴墟、何燕泉輩,皆出其門。
李東陽以其獨特的政治地位、突出的文學成就以及卓爾不群的文藝識見,吸引了一大批文人學士于己門下,已有文壇宗主之象,門生學士也自覺地視李為文壇盟主。
李東陽在與門人學士談文論藝的同時,又以自己的文藝主張影響著他們,他們復被李的才華與精深的文藝思想所折服,而以宗主目之。明人靳貴《(懷麓堂文集)·后序》即謂李東陽“高文大冊既已光朝著而澤海宇,而長篇短述又皆流播四方,膾炙人口。蓋操文柄四十余年,出其門者號有家法?!?/p>
不少同年、同僚亦視李為文壇宗主,如謝鐸《讀懷麓堂稿》稱:“其發(fā)而為文,則根據(jù)六籍,泛濫百家,隨所欲言,無不如意,一時學者翕然宗之。先生方且自視欲然,雖與人無競,而其中則固有不可奪者。”謝鐸是茶陵派重要詩人,與李東陽天順八年會試同年,同入翰林院。
一個文學流派的形成除了與開創(chuàng)者的獨特地位有關外,還與其文藝思想的影響力密切相關。李東陽的時代,詩歌盛行卑軟委瑣的臺閣體。李力主革新,主張超越宋元,以盛唐為宗,以李白、杜甫之詩為師法典范,講究聲韻,倡導求真,即主張詩言真性情,描寫真體驗,抒發(fā)真感悟。這些主張得到許多門人弟子及同年、同僚的認同,成為茶陵派的理論基礎,也是這一流派詩人活動的起點并形成其共有的詩文風格。
李東陽一生著述宏富,廣泛流布,就詩稿而言。計有以下幾種:
《南行稿》一卷,成化八年(1472)成集。當年李東陽陪父李淳回祖籍茶陵省親,歷時七月,行程萬里,飽覽山水,遍賞名勝,發(fā)為詩篇。
《北上錄》一卷,成化十六年(1480)結集。是年,李東陽與同年羅璟赴南京主持應天府鄉(xiāng)試。試畢,與南京士大夫燕會唱和,得賦一、詩一百零三、聯(lián)句二、散文三。
《哭子錄》一卷,弘治十四年(1501)結集。該年李東陽長子兆先不幸病卒,年二十七歲。友人多賦詩吊慰,李東陽答之,多至數(shù)十首。
《東祀錄》三卷,成于弘治十七年(1504)。弘治十六年(1503)山東曲阜孔廟毀于大火,次年重建。李東陽以內(nèi)閣大學士身份前往祭祀,留下詩文,集成《東祀錄》。
《集句錄》一卷,成化十三年(1477)結集。這年春,李東陽告假養(yǎng)病,戒作詩,而戲集古句,略代諷詠,間以應酬。兩月間得數(shù)十首,集為一卷。
《集句后錄》一卷,弘治十七年冬至十八年春,李東陽于病中復集古句,抒懷酬贈,得數(shù)十首。
《擬古樂府》二卷。李東陽十分推賞漢魏樂府古辭,于弘治年間取史冊所載忠臣義士、幽人貞婦、奇蹤異事,擬作古樂府一百零一首,于弘治十七年初成兩卷。后友人謝鐸、潘辰評點,門生何孟春為之作注。
《同聲集》一卷,此集所收為李東陽與友謝鐸同官翰林時唱和之作。友人陳音為作引。
《后同聲集》一卷,此集收錄李東陽與謝鐸于弘治初復同官翰林唱和之作。吳寬為之作序??偣彩珍浳迨住?/p>
以上除《同聲集》、《后同聲集》外都收錄于《懷麓堂稿》。此為李東陽仕宦期間詩文作品集,有《詩稿》二十卷、《文稿》三十卷、《詩后稿》三十卷、《文后稿》三十卷、雜記七種,即《南行稿》、《北上錄》、《講讀錄》等。為李東陽生前自輯。《詩后稿》、《文后稿》系門生何孟春編次。此稿始刻于正德十一年(1516),清代刻本名《懷麓堂集》或《懷麓堂全集》,清代刻本與明代刻本有較大差異。此稿今存。
另由弟子為其編輯刊刻《懷麓堂續(xù)稿》二十一卷。此稿主要收錄李東陽致仕后四年間的詩文作品,包括詩八卷、文十二卷、補遺一卷。李東陽去世的第二年,即正德十二年由門生張汝立等在蘇州刊行。今存版均有不同程度的殘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