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瑞
位于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尼泊爾,國土面積約為15萬平方公里,其中,自然保護區(qū)就占其國土面積的11.3%。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尼泊爾逐漸建立了完整的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體系,包括8個國家公園、5個野生動物保護區(qū)和1個自然保護區(qū),這一點是許多經(jīng)濟發(fā)達的國家還未做到的。
其中的功勞,不僅要歸于該國政府,還要歸于該國的宗教信仰。以印度教為主、佛教和伊斯蘭教為輔的尼泊爾,對動物致以崇高的敬意。人們認為動物是神的使者,想要死后靈魂去往天國,首先必須得尊重它們,其次是主動為動物們提供食物,甚至為它們修建寺廟。在這些教徒的保護下,那里的動物生活得自由自在,所以尼泊爾也被稱為“動物生活的天堂”。
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里,烏鴉象征著不吉祥,狗被經(jīng)常用在罵人的字眼里,而蛇更是常常與惡毒掛鉤。但對于尼泊爾人來說,烏鴉、狗和蛇不僅應得到尊重,還要讓它們吃好喝好,擁有專屬于它們自己的節(jié)日。
尼泊爾的寺廟里供奉著各種各樣的神,神的一旁又總是伴有各種動物,可見,動物在尼泊爾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烏鴉,被尼泊爾人視為與遠方親人溝通的橋梁,是神的使者。烏鴉的叫聲代表著遠方親人帶來的消息,而對著烏鴉說話則可以將自己的思念帶給遠方的親人們。除此之外,烏鴉還將腐臭的尸體和大街小巷的污穢之物當做美食,有清潔環(huán)境的益處,因此,烏鴉被當?shù)厝艘暈榧橹B。每年秋季首月的10號,就是尼泊爾的烏鴉節(jié),每戶人家都會將自家的屋頂打掃干凈,然后放上炒米、花生和餅干等食物,供烏鴉享用。誰家屋頂上來的烏鴉越多,就表明這家人今年能夠消災降福有好運。
去過尼泊爾的游客,可能都看見過流浪狗的身影。它們隨意躺在街上的各個角落休息,從不擔心會有人來打擾或驅(qū)趕它們,因為它們是死神的看門人。當?shù)厝讼嘈?,如果想要死后靈魂進入天國,就必須接受看門人的引導。提哈節(jié),也稱排燈節(jié),將敬狗作為慶祝節(jié)日的一部分,人們會在這天給狗帶上花環(huán),并在它們的額頭點上紅點,準備好吃好喝“伺候”著。吃飽喝足的狗就在大街上趴著曬太陽,人們情愿繞道而行也不會干涉它們。政府還會派出相關人員對這些流浪狗進行體檢,并對部分的狗做絕育手術,以控制流浪狗的數(shù)量。
每年尼歷四月的第五天,是祭拜蛇神納嘉的日子,也稱納嘉潘查米節(jié)。在加德滿都,好幾個地方都可以看到大大的水池,而水池中央便屹立著蛇神納嘉的雕像,人們需帶著貢品,坐著小船劃向水池中央向納嘉祭拜。在這一天,人們還會將蛇畫張貼在大門口,就像中國人貼門神秦瓊、尉遲恭一樣,用以驅(qū)邪避災。
尼泊爾人對自然萬物存有敬畏之感,對這些動物更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尊重,他們對宗教的堅定信念造就了人與動物和諧的共存方式,可見宗教在他們心中占據(jù)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說完神的使者,就該說說神靈本身。像烏鴉和狗那樣的神使在尼泊爾都有著高高的地位,那么那些代表神靈本身的動物又過著怎樣舒適的生活呢?尼泊爾人為它們修建的寺廟足以說明一切。有人說,到了尼泊爾,你永遠不用擔心去哪找寺廟,因為尼泊爾是出了名的廟比屋多,在那里,你可以見識到各種各樣的神,即便你不是個信教者,也會被尼泊爾人虔誠的態(tài)度所感染。
黃牛就是動物神靈中最典型的代表。尼泊爾人將黃牛視為母親,認為它們從頭到腳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連政府也都明文規(guī)定黃牛為“國獸”,傷害了黃牛就會遭到罰款,更嚴重的可能會面臨牢獄之災。當黃牛年老體邁行動不便時,就會被送往當?shù)刈罱摹皣F養(yǎng)老院”,安度晚年。尼泊爾的印度教教徒相信生命的輪回和因果報應,這也是佛教的核心教義之一,黃牛則是在人死后經(jīng)歷轉(zhuǎn)世時,負責為其保駕護航并送往天國的神靈。
于是,每年尼歷的5月,前八天都是屬于慶祝牛節(jié)的日子。慶祝,意味著人們要穿著多彩的服裝,伴著敲鑼打鼓的樂聲,牽著打扮后的黃牛上街游行,用歡快的氛圍送走各家各戶的亡靈,這一點恰恰跟中國祭祀祖先的清明節(jié)是相反的。人們還會將去世的親人的照片放在黃牛模型上,希望黃牛帶領亡靈進入天堂,而在世的人們,特別是少男少女會打扮成牛的模樣,然后和家里人一起上街參加游行。此時的黃牛則會是那幾天最閃耀的主角,不管它悠哉哉的走到哪里,都會有人給它讓路、喂食、喝彩,還會把它打扮得漂漂亮亮。
地位能與黃牛媲美的,還有猴子。
尼泊爾猴廟眾多,最出名的要數(shù)位于加德滿都市區(qū)西部一座小山上的蘇瓦揚布納特佛塔,這座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佛塔,是尼泊爾最古老的寺廟,因為該寺廟內(nèi)生活的猴子眾多,所以又稱“猴廟”。但廟里到底有多少只猴子,當?shù)氐纳艘膊恢?,只能回答“不計其?shù)”。這里的猴子被視為“圣猴”,傳說文殊菩薩在此剃去三千煩惱絲時,掉落的頭發(fā)化成樹木,而頭上的虱子就變成了這里的猴子。在猴廟生活的猴子可是從來沒被餓著過,照顧它們的不僅有寺廟里的僧人,還有當?shù)氐木用窈驮S多慕名而來的游客。正因如此,那些僧人還擔心過猴子們會不會因為吃的東西太雜,影響身體健康。
搗亂、霸道是人們對猴子的普遍印象,但在猴廟里生活的猴子可不一樣,它們在佛經(jīng)的熏陶下長大,比起其他猴子,顯得要多一份平靜和穩(wěn)重。在猴廟周圍,三五成群的猴子們偶爾散散步或打打鬧鬧,很少有過破壞性的搗蛋行為。舒適又自由的生活拉近了它們與人之間的距離,猴子們從來不怕人類,看見游客走過來也不會躲,反而還會好奇地盯著他們看。
人與動物之間的信任是由彼此的坦誠相見才得以建立的,而尼泊爾人靠著自己對宗教信仰的虔誠和發(fā)自內(nèi)心的尊重,成功將兩者和諧共存的場景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
不計其數(shù)的猴子走街串巷,最終還是要回到廟里去。因為對于這些猴子而言,寺廟不僅是供奉神靈的地方,而且還是它們的家。
在尼泊爾,大部分的動物都多少帶著點神的使命,除了前面提到的動物,大象、鴿子和馬等動物也都被尼泊爾人視為神,但并不是所有的動物都有這樣的待遇。
身為尼泊爾“國獸”的黃牛是不用干活的,所以水牛自然而然的成了一切田間勞動的承擔者,還有山羊和雞這些“平民”動物也跟水牛一樣卑微,就像是印度教社會種姓制度中最低層的姓首陀羅一樣,只能任人欺負,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
嘉蒂麥節(jié),曾是全球最大的動物血祭日。嘉蒂麥是印度教中的力量女神,據(jù)說該女神好鮮血,需用新鮮宰殺的牲畜來祭拜,才能消除鬼怪,帶來繁榮。印度教教徒會在為期兩天的祭拜時間里,將自己的牲畜帶到尼泊爾南方一小鎮(zhèn)的嘉蒂麥廟前參加祭祀活動,每五年就會舉行一場大規(guī)模的動物祭祀,大量的水牛、山羊和雞都會因此被殘忍屠殺。
祭祀活動完成后,動物的皮就會被剝下來賣,而它們的肉則會被教徒帶回家食用,他們認為吃了這些祭拜過女神的肉,就會帶來好運。實際上,教徒們只帶回了一小部分肉,因為祭祀的動物實在太多了,剩下的大部分只有暴露在野外。
這個傳統(tǒng)每一次都會帶走數(shù)十萬無辜動物的生命,因此引發(fā)了巨大爭議,受到國際動物保護組織的反對和大量國際輿論的抨擊??赡岵礌柺莻€宗教國家,這項祭祀的傳統(tǒng)已存在了長達幾百年,要想改變,談何容易。2014年,十幾萬動物又慘遭屠殺,尼泊爾政府也在各方面的壓力下開始思考對策。在此四年里,政府開始循序漸進地進行宣傳工作,希望民眾轉(zhuǎn)變思想觀念,以一種不傷害動物的祭祀方式向神靈表達敬意。不久后,尼泊爾高等法院頒布法令:明文禁止動物虐殺,并取消嘉蒂麥節(jié)的血祭活動。
尼泊爾人無時無刻不在敬奉神靈,他們的虔誠是常人無法想象的,當旅行的游客置身于此,就算不信教,也會被周遭氛圍感染,變得恭敬起來吧!
這一法令的頒布受到了國際方面的稱贊和支持,也獲得了不少民眾的叫好聲,當?shù)氐膭游锉Wo組織更是歡欣鼓舞。雖然改變進行得十分艱難和緩慢,但在政府和民眾共同的努力下,尼泊爾讓“動物生活的天堂”這個稱號變得更加名副其實。嘉蒂麥祭祀活動的主席也發(fā)表感言說:“數(shù)代人以來,我們通過殺戮動物來敬獻給我們的嘉蒂麥女神,企求獲得更好的生活,但面對每個被奪去生命的動物,我們的心情都無比沉重?,F(xiàn)在,改變舊傳統(tǒng)的時代已經(jīng)到了,我們應該用和平與崇敬來慶祝,終止屠殺和暴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