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斌
蘆筍是一種常見的蔬菜作物,別名石刁柏、龍須菜,不同的采收方式會得到不同種類的食用部分,通過培土軟化方式采收的叫做白蘆筍,而不經過培土軟化的部分叫做綠蘆筍。蘆筍是一種經過外來引進的蔬菜作物,約在十九世紀末正式引入中國。安徽省對于菜農種植蘆筍很是重視,政府通過出臺各種政策鼓勵扶助農民種植蘆筍。在不斷地鼓勵農戶種植蘆筍的過程中,政府先后督促建立了相關的蘆筍協(xié)會和合作社,提高對蘆筍種植的技術人員和蘆筍銷售人員的福利待遇以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蘆筍種植業(yè)中。并且,近年來,政府推動將蘆筍種植納入政策性農業(yè)保險中以加大對蘆筍種植戶的扶助保護力度。在這期間,與蘆筍種植相關的法律體系和社會服務體系也在不斷的完善。
1選種
在自然環(huán)境中,蘆筍的生長適應能力強,品系眾多,因此對于蘆筍的選種是一項重要的工作。要注意種植地當地的氣候環(huán)境和種植制度,要選取優(yōu)良的品系,保證產品適應力強和抗病能力優(yōu)異。美國加尼福尼亞蘆筍種子公司出產的最新產品--無性系雙雜交一代綠白兼用蘆筍種子,這種新品系的蘆筍具有品相優(yōu)良、口感鮮美、抗病能力強等優(yōu)點,并且畝產高,曾有畝產達2000kg的記錄,平均畝產可以穩(wěn)定在1500kg左右,對于菜農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2播種育苗
為了保證蘆筍幼苗的正常生長,對于幼苗期的蘆筍使用營養(yǎng)缽來培育是十分有必要的。營養(yǎng)缽可以保證蘆筍保持一個可觀的存活率,促進壯苗早發(fā),在移植的時候保護蘆筍的根莖完整性,為蘆筍的高產打下鋪墊。蘆筍育苗過程中的苗床需要選擇疏松的沙壤土作為苗床,輔以雞糞、磷肥、草木灰等,營養(yǎng)缽的規(guī)格需要是直徑8cm以上、缽體高度在10cm左右,平均每畝地需要設置2500個營養(yǎng)缽。
2.1種子處理工作
2.1.1將蘆筍種子置于清水中,通過水的浮力篩選出癟粒和病蟲害粒,留下正常健康的種子;
2.1.2將第一步篩選出來的正常健康的種子放置于濃度50%的多菌靈溶液的300倍液浸種十二個小時左右;
2.1.3準備水溫在30℃左右的溫水,將種子浸入其中,放置十二小時左右,并在放置期間每隔六小時換一次水;
2.1.4等到種子在溫水中充分地因吸水而膨脹時,便可將種子撈出,將種子置于26℃左右的溫室中靜置,待到種子根部露白時便可進行正式的播種工作。
2.2播種
2.2.1使用營養(yǎng)缽育苗,首先需要選擇合適規(guī)格的營養(yǎng)缽,一般比較常用的營養(yǎng)缽規(guī)格是直徑8cm、高度10cm的營養(yǎng)缽,之后再調配合適的土基與肥料的比例,生物有機肥料和營養(yǎng)土基之間的比例大概在1;4左右。當營養(yǎng)缽的規(guī)格和土基選擇好之后,便可將土基裝入營養(yǎng)缽中,為了使種子能夠充分發(fā)育成長,每個營養(yǎng)缽中只放置一枚種子,大概3~4個月之后,等幼苗長高到30cm,長出五條莖之后盡可以將幼苗定植。對于菜農來說苗床播種育苗是最常見的一種育苗方式,由于營養(yǎng)缽育苗的成本較為高昂,所以農戶比較傾向與苗床播種育苗。苗床播種法最為重要的一步就是選擇合適的苗床,根據蘆筍的生長特性,苗床的土質應該是選用松軟、透氣的土壤或者是選擇沙壤土為苗床土質。
2.2.2苗床選好后,要對苗床進行翻耕作業(yè),翻耕作業(yè)的深度不低于25cm,并且在翻耕后要及時地施肥,施肥量大概在每畝3500kg。隨著肥料的施入,緊接著就是制作畦,要求畦的寬度要在120cm以上,深度20cm左右,對于長度可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將畦面整平后就可以正式的進行種子的播種工作。在種子的播種過程中,要考慮到的播種密度,一般的播種密度是根據每平方米種子的重量來決定,常見的播種密度在每平方米均勻播種5g的種子,以保證播下的種子有足夠的生長空間吸收養(yǎng)料。在播種之前還要對土壤進行一次滲透性的施水,等到水完全滲透土壤時,在土壤上制作長寬都為10cm的方格,在每個方格的正中央位置播下種子,并在每個種子播下的位置覆上一層3cm左右厚度的濕潤土壤。為了保護幼苗的正常生長,在播種之后應該及時的覆蓋地膜和除蟲。白天與夜晚應該對種子的生長溫度進行恒溫控制,白天保持在25~30℃之間,夜晚應該保持在15~20℃之間,恒溫生長一段時間之后,等到幼苗長出三個莖葉之后就可以定植了。
3定植
定植工作主要有兩個流程,一個是選地,另一個是選苗移植。選地是要根據蘆筍的生長特性選擇適合的土壤,一般適合蘆筍幼苗生長的土壤是肥力強、透氣、深度適宜的土質或者選用沙土培育幼苗,之后便要搭建標準的大棚,保持光照充足,及時整地和施肥。為了使移植后幼苗生長整齊,養(yǎng)料競爭力均衡,需要根據幼苗的大小對幼苗進行分類。在大棚中移植的時間一般在每年的夏季初,經過半年左右的培養(yǎng),可在第二年上市。
4大棚管理工作
在定植之后的管理工作是決定能否高產的關鍵,管理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在定植后的二十五天之內,要及時檢查幼苗生長狀況,對幼苗進行查苗補苗;剛種植的幼苗對于水分的需求比較大,所以要對幼苗及時的補水,保證幼苗有充足的水分可以吸收,同時在補水之后可以給幼苗及時的覆蓋一些細碎的土壤保證幼苗不出現(xiàn)倒苗的現(xiàn)象;幼苗需要及時的施肥,分別在定植之后的二十天和四十天對幼苗進行追肥,兩次追肥的用量有些差別,第一次追肥需要每畝地施加30kg尿素和適量的氮肥,第二次追肥需要10kg的尿素和40kg復合肥。
5病蟲害防治工作
大棚蘆筍易受病蟲害的侵襲,大棚管理者應該對大棚蘆筍進行及時有效病蟲害防治工作。常見的大棚蘆筍病蟲害有立枯病、褐斑病、甜菜夜蛾等,對于不同各種種類的病蟲害需要進行不同的防治,要因地制宜,蘆筍農戶需要在使用常見的農業(yè)傳統(tǒng)防治病蟲害的手段上輔以藥物以加強病蟲害的防治力度。
(作者單位:236200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西三十鋪鎮(zhèn)農業(yè)綜合服務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