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明 薛龍毅 孫紅霞
濟源市經過近兩年的實踐、總結,基本探索出一套番茄全程綠色防控技術模式。通過健身栽培、農業(yè)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控、科學用藥等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增產增收成效顯著,防治成本明顯降低,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
濟源市番茄病蟲害全程綠色防控試點基地是農業(yè)部果菜茶病蟲全程綠色防控示范基地,位于王屋鎮(zhèn)柏木洼、茶坊、五里橋、羅莊、上二里等5個自然村,核心區(qū)66.67hm2,輻射帶動區(qū)133.33hm2。近兩年來,我站以“公共植保,綠色植保,和諧植?!睘槔砟?,我站積極行動,大力推進綠色防控工作,為我市農業(yè)增效、農民增收做出了積極貢獻。經過近兩年的實踐、總結,基本探索出一套番茄全程綠色防控技術模式。
1.技術模式
以農業(yè)防治為基礎,以物理、生物防治為重點,以化學防治為輔助的番茄病蟲害綠色防控配套技術。
2.預期防控效果及產量減損目標
病蟲害綜合防治效果達到95%以上,減少化學農藥使用50%以上畝防治成本平均降低10%以上,危害損失控制在10%以內,生產番茄達到無公害食品標準。
3.采取的技術措施
3.1健身栽培
3.1.1品種選擇
根據(jù)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優(yōu)先選擇抗病性能好、高產性能穩(wěn)定、貯運性能好、產品品質優(yōu)、具有良好商品性能、滿足市場需求的優(yōu)良品種1017、京研122、粉都女皇等。
3.1.2種子處理
將種子在55℃溫水中浸泡15分鐘,要保持水溫均勻;或用清水浸種6~7h,再放入0.1%高錳酸鉀溶液中浸泡10~15分鐘,撈出洗凈;或用清水浸種3~4h,再放入10%磷酸三鈉溶液中浸泡20分鐘,撈出洗凈防治病毒病等病害。
3.1.3培養(yǎng)無病壯苗
采用育苗盤育苗,在定植前7~10d進行煉苗。
3.2農業(yè)防治
3.2.1地表覆蓋
地表使用黑色地膜、銀灰色地膜、麥糠或菇渣防治雜草。
3.2.2高溫悶棚
在夏季高溫季節(jié),及時翻耕25cm以上土層,起高壟,鋪地膜,灌水,悶棚升溫,使地面溫度達到60℃以上,持續(xù)7~10d。
3.3物理防治
3.3.1色板誘殺
出苗后,每畝掛30張黃板、藍板,高于作物30cm,黃板誘殺蚜蟲、白粉虱等害蟲,藍板誘殺薊馬等害蟲,待色板粘滿蟲或懸掛超過20d要及時進行更換。
3.3.2殺蟲燈
每臺殺蟲燈防控面積為3hm2左右,布局要相對集中,高度一般高出作物頂部65~75cm,最多不超過80cm。
3.3.3防蟲網
防蟲網用40~60目的,設置在大棚通風口,防止外來蟲害入侵和雨水的侵蝕,能有效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
3.4生物防控
3.4.1微生物制劑農藥防治
按照“以菌治蟲,以菌治菌”的方法,使用枯草芽孢桿菌、白僵菌、綠僵菌、核型多角體病毒、Bt、天然除蟲菊素等生物農藥防治病蟲害。
3.4.2植物源或抗生素農藥防治
用天然除蟲菊素、苦參堿、苦皮藤素、新奧霉素、新盾、多抗霉素、除蟲菊素、春雷霉素、多殺霉素等防治番茄主要病蟲害。
4.取得的成效
4.1增產增收成效顯著。以露地番茄為例:一方面產量明顯增加,試點區(qū)畝產6930kg,群眾自防區(qū)畝產6450kg,增產480kg,增幅達7.44%;另一方面投資收益比明顯提高,群眾自防區(qū)畝均總成本3809元,畝產值16770元,投資收益比1:4.4,試點區(qū)畝均總成本3834元,畝產值19404元,投資收益比1:5.06。
4.2防治成本明顯降低。群眾自防區(qū)畝用藥256元,畝均用藥人工280元,畝防治成本536元;試點區(qū)畝用藥225元,畝均用藥人工265元,畝防治成本490元。
4.3生態(tài)效益明顯彰顯。據(jù)調查,在作物整個生長過程中試點區(qū)畝施藥0.967kg,群眾自防區(qū)畝施藥1.156kg,試點區(qū)施藥量較群眾自防區(qū)降低16.35%,農藥使用量降低,有效降低了農藥在番茄中的殘留。
4.4社會效益影響深遠。試點區(qū)的建設運行,有效扭轉了以往依賴化學防治的觀念,運用農業(yè)、物理和生物防治,化學農藥的使用量大幅度地減少,農藥殘留量降低,保障了食品安全。
(作者單位:454650河南省濟源市植保植檢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