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燕, 孫志雙, 劉美含, 朱彩鳳, 施溯筠
( 延邊大學 藥學院, 吉林 延吉 133002 )
中國林蛙(Ranachensinensisdavid)又稱哈什蟆,屬兩棲綱無尾目蛙科蛙屬[1],是集食補、藥用、美容等功能于一體的珍稀動物.目前,對林蛙的研究與應用主要集中于林蛙油和林蛙卵,而有關林蛙皮的則很少.研究[2]表明,林蛙皮中天然保濕因子透明質(zhì)酸、膠原蛋白等含量較高,同時對修復微創(chuàng)面、恢復皮膚屏障具有很好的效果[3].銀耳(Tremella)是銀耳科銀耳屬門擔子菌門真菌銀耳的子實體[4].銀耳多糖作為銀耳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不僅具有優(yōu)良的保濕功效,而且可改善皮膚紋理度,降低皮膚粗糙度,增加皮膚彈性,可作為功效性成分應用于化妝品中[5].
在護膚市場中,保濕功效類護膚品一直深受消費者青睞.查閱文獻發(fā)現(xiàn),有將林蛙皮或銀耳為原料制成護膚品的報道[2,4-7],但未發(fā)現(xiàn)有將林蛙皮和銀耳共同作為原料制成護膚品的報道.鑒于此,本實驗以林蛙皮和銀耳多糖為主料,通過響應面分析法優(yōu)化保濕霜的基質(zhì)處方,并用皮膚角質(zhì)層的水分含量評價該處方的保濕效果.
UV-2201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日本島津公司; HH-6型數(shù)顯恒溫水浴鍋,金壇市科技儀器有限公司; FA-2004電子天平,上海良平儀器儀表有限公司; Z-36HK高速臺式離心機,天津市醫(yī)療器械廠; pHSJ-4F雷磁型pH計,上海儀電科學儀器股份有限公司; ZK-2S真空干燥箱,北京中興偉業(yè)儀器有限公司; DHG -9145A型電熱鼓風干燥箱,常州諾基儀器有限公司; SK-III數(shù)字皮膚水分測試儀,深圳凱爾電子有限公司; Laisen多功能活氧解毒機,廈門市萊森電子有限公司.
三乙醇胺,撫順佳化化工有限公司生產(chǎn);甘油,益海嘉里投資有限公司生產(chǎn);單硬脂酸甘油酯,廣州市佳力士食品有限公司生產(chǎn);棕櫚酸異辛酯,山東優(yōu)索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ǎn);卡波姆940,山東優(yōu)索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ǎn);其他試劑均為分析純.
新鮮林蛙皮來自長白山輝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80 ℃冷凍備用;銀耳購于延吉市西市場.
2.1.1林蛙皮極細粉的制備 將林蛙皮剪切成3 cm×2 cm的薄片.采用復合脫腥法[8](臭氧脫腥法[9]、β-環(huán)糊精法[10]和茶湯吸附法[9])對林蛙皮進行脫腥處理.采用H2O2法[11]脫色.將脫色后的林蛙皮置于真空干燥箱中干燥(80 ℃,3 h),然后粉碎過200目篩,得到林蛙皮極細粉.
2.1.2銀耳多糖的制備 將50 g銀耳子實體粉碎后過60目篩,加蒸餾水(料液比為1∶40),在80 ℃水浴加熱提取3.5 h,冷卻后4 000 r/min離心10 min.將上清液濃縮至300 mL,用乙醇(體積比為1∶4)在4 ℃下沉淀12 h, 4 000 r/min離心10 min.除去上清液得到沉淀,取200 mL蒸餾水將其溶解,用Sevage法除去蛋白,得200 mL銀耳多糖提取液,備用.采用硫酸-苯酚法[12]測定銀耳多糖的含量.
根據(jù)相關文獻[13],結合預實驗初步確定保濕霜的基本配方如表1所示.
表1 林蛙皮銀耳保濕霜的配方
將卡波姆940用蒸餾水預先溶解,然后加入甘油,在45 ℃水浴中加熱攪拌直至甘油完全溶解.將B相水浴加熱至80 ℃溶解,攪拌條件下將A相加入B相并攪拌45 min以上;自然冷卻至45 ℃后,加入C相水浴恒溫(45 ℃)攪拌20~25 min,加入D相繼續(xù)攪拌至室溫,成霜體后裝瓶密封保存.
2.4.1外觀性狀 觀察樣品色澤是否均勻,有無明顯的麻點,是否細膩易涂抹.1~2分為色澤不均勻,有明顯顆粒感,不易涂抹; 3~4分為色澤不均勻,有顆粒感,不易涂抹; 5~6分為色澤較均勻,顆粒感不明顯,涂抹效果一般; 7~8分為色澤較均勻,顆粒感不明顯,涂抹效果良好; 9~10分為色澤均勻,無顆粒感,涂抹效果極佳.
2.4.2乳化穩(wěn)定性 取樣品0.1 g加入50 mL去離子水,50 ℃下攪拌均勻,冷卻至室溫;以水作參比,測定其在380~800 nm范圍內(nèi)的最低透光率.透光率越低表示乳化越穩(wěn)定.透光率為0.8~1,為0~2分;透光率為0.6~0.8,為2~4分;透光率為0.4~0.6,為4~6分;透光率為0.2~0.4,為6~8分;透光率為0~0.2,為8~10分.
2.5.1單硬脂酸甘油酯添加量對膏劑制備的影響 在棕櫚酸異辛酯用量4%、三乙醇胺用量0.8%、甘油用量8%、乳化時間45 min條件下,以單硬脂酸甘油酯作為單因素,選取不同水平單硬脂酸甘油酯的用量(1.0%、2.0%、3.0%、4.0%、5.0%)進行實驗,以此確定單硬脂酸甘油酯的最佳用量.
2.5.2棕櫚酸異辛酯添加量對膏劑制備的影響 在單硬脂酸甘油酯用量3%、三乙醇胺用量0.8%、甘油用量8%、乳化時間45 min條件下,以棕櫚酸異辛酯作為單因素,選取不同水平棕櫚酸異辛酯的用量(2.0%、3.0%、4.0%、5.0%、6.0%)進行實驗,以此確定棕櫚酸異辛酯的最佳用量.
2.5.3三乙醇胺添加量對膏劑制備的影響 在單硬脂酸甘油酯用量3%、棕櫚酸異辛酯用量4%、甘油用量8%、乳化時間45 min條件下,以三乙醇胺作為單因素,選取不同水平的三乙醇用量(0.2%、0.4%、0.6%、0.8%、1.0%)進行實驗,以此確定三乙醇胺的最佳用量.
2.5.4甘油添加量對膏劑制備的影響 在單硬脂酸甘油酯用量3%、棕櫚酸異辛酯用量4%、三乙醇胺用量0.8%、乳化時間45 min條件下,以甘油作為單因素,選取不同水平甘油的用量(2.0%、4.0%、6.0%、8.0%、10.0%)進行實驗,以此確定甘油的最佳用量.
2.5.5林蛙皮極細粉和銀耳粗多糖提取液的添加量對膏劑制備的影響 參考文獻[14]選取不同林蛙皮極細粉的用量(1.0%、1.5%、2.0%、2.5%、3.0%)和銀耳粗多糖提取液的用量(1.0%、1.5%、2.0%、2.5%、3.0%)進行實驗,以此確定林蛙皮極細粉和銀耳粗多糖提取液的最佳用量.
根據(jù)Box-Benhnken模型的中心組合試驗設計原理,選取單因素實驗中對保濕霜影響較大的3個因素(棕櫚酸異辛酯(A)、三乙醇胺(B)、甘油(C))作為自變量,并通過確定3個因素水平的最佳參數(shù)來進行響應面分析,因素及水平見表2.
表2 響應面分析因素及水平
按照自愿原則選擇20~30歲無皮膚病史及化妝品過敏史的10名受試者進行皮膚短期保濕性試驗.測試條件:環(huán)境溫度(25±1) ℃,相對濕度(40±5)%.測試前受試者需在測試條件下至少穩(wěn)定30 min,測試期間不能喝水和劇烈活動,不得使用其他同類產(chǎn)品.實驗過程中左右前臂(暴露狀態(tài))內(nèi)側(cè)標記(2 cm×2 cm)試驗區(qū)域,區(qū)域間隔1 cm.測試樣品和空白對照均隨機分布在左右前臂內(nèi)側(cè).樣品用量為(2.0±0.1) mg/cm2.使用皮膚水分測試儀測定標記點在樣品使用前和使用后每隔30 min皮膚角質(zhì)層的水分含量,直到180 min后停止測試,同時記錄所有的測試數(shù)據(jù)(單位為au.).
林蛙皮銀耳保濕霜的單因素實驗結果如圖1所示.單硬脂酸甘油酯含量在1%~5%時,保濕霜色澤均勻,但用量過多或過少會使其乳化穩(wěn)定性變差,因此將3%的單硬脂酸甘油酯作為最佳用量.棕櫚酸異辛酯含量過少時保濕霜不易涂抹,含量過多則變得油膩,并且棕櫚酸異辛酯含量在4%和5%時的涂抹效果相差不大.因此考慮經(jīng)濟性選擇4%的棕櫚酸異辛酯作為最佳用量.三乙醇胺含量過多或過少均會降低保濕霜的穩(wěn)定性,因此選擇0.8%的三乙醇胺作為最佳用量.甘油含量過低保濕霜不易涂抹,含量過高則變得油膩,因此選擇8%的甘油作為最佳用量.
由圖1可知,林蛙皮極細粉和銀耳粗多糖提取液在質(zhì)量分數(shù)為1.0%~3.0%時均有明顯的保濕作用.和基質(zhì)共同作用時,林蛙皮極細粉含量為1.5%和銀耳粗多糖提取液含量為2%時所制得的保濕霜的涂抹分散性及穩(wěn)定性最好.
圖1 單因素實驗
3.2.1響應面實驗設計 依次改變棕櫚酸異辛酯(A)、三乙醇胺(B)、甘油(C)的用量,以保濕霜的綜合評分作為指標,采用響應面分析法對工藝參數(shù)進行優(yōu)化.實驗設計和結果見表3.
表3 響應面實驗設計及結果
3.2.2擬合模型與顯著性檢驗 根據(jù)表3的數(shù)據(jù),可得表4所示的回歸方程方差分析表.利用軟件Design-Expert 8.0.6進行非線性回歸的二次多項式擬合,得如下預測模型:
Y=9.35-0.91A-0.16B-0.1C-0.17AB-0.095AC-0.08BC-0.085A2-0.55B2-0.87C2,其中Y為保濕霜綜合評分.
表4 回歸方程模型方差分析表
注:P<0.05表示差異顯著;P<0.001表示差異極顯著.
由表4可知:棕櫚酸異辛酯的P<0.000 1,達到極顯著水平;三乙醇胺的P=0.057 6,甘油的P=0.192 0,均為統(tǒng)計顯著性.由此得出各因素對綜合評分的影響順序是:A(棕櫚酸異辛酯)>B(三乙醇胺)>C(甘油).根據(jù)回歸方程,二次項中AB、AC、BC3項的P值均大于0.05,說明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不顯著,各實驗因素對響應值的影響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在二次項中A2、B2、C2的P值均小于0.001.依此配方,進行3次實驗,實驗所得綜合評分為9.19.
圖2—圖4為各因子交互作用的響應面分析圖和等高線分析圖.通過考察所擬合的響應曲面的形狀,可分析A、B、C的添加量對保濕霜綜合評價的影響.等高線的形狀趨于圓形表示2個因素之間交互作用不顯著,趨于橢圓形則相反.由圖2—圖4中的響應面的最高點和等高線可以看出,在所選的范圍內(nèi)存在極值,該極值點既是響應面的最高點,也是等高線最小橢圓的中心點.這說明,本文實驗因素所選擇的水平區(qū)間是合理的.
圖2 三乙醇胺和甘油相互影響的響應面分析圖(a)及等高線分析圖(b)
圖3 棕櫚酸異辛酯和甘油相互影響的響應面分析圖(a)及等高線分析圖(b)
圖4 棕櫚酸異辛酯和三乙醇胺相互影響的響應面分析圖(a)及等高線分析圖(b)
保濕霜保濕效果的測定結果如圖5所示.由圖5可以看出:A組在180 min內(nèi)皮膚角質(zhì)層的水分含量無顯著變化.B組在30 min內(nèi)時皮膚角質(zhì)層的水分含量最高,其原因可能是基質(zhì)中的成分阻斷了水分的流失;在30~90 min時,可能由于基質(zhì)內(nèi)的水分散失,水分含量降低;在90 min后無明顯變化.C組在30 min內(nèi)時皮膚角質(zhì)層的水分含量迅速升高;在60~90 min時水分含量平緩上升,且在90 min時水分含量最高;在90 min后隨時間的推移水分含量持續(xù)降低.D組在30~60 min時,皮膚角質(zhì)層的水分含量快速提高;在60~180 min時,水分含量增加緩慢.E組在0~90 min時,皮膚角質(zhì)層的水分含量有顯著提高,且在90 min達到最高值;在90~180 min時,水分含量高于同時間內(nèi)的C組和D組,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這說明,林蛙皮極細粉和銀耳粗多糖提取液在保濕效果上有協(xié)同增效作用.
圖5 林蛙皮銀耳保濕霜在180 min內(nèi)對皮膚角質(zhì)層水分含量的影響
本文研究了棕櫚酸異辛酯、三乙醇胺、甘油等物質(zhì)的添加量對林蛙皮銀耳保濕霜綜合評分的影響,并通過單因素實驗、Box-Behnken中心組合設計原理和響應面分析法等確定了保濕霜的最佳基質(zhì)組成及各因素的主效應關系.實驗結果表明,林蛙皮銀耳保濕霜的最佳配方為:單硬脂酸甘油酯3%、棕櫚酸異辛酯4%、三乙醇胺0.8%、甘油8%、林蛙皮極細粉1.5%、銀耳粗多糖提取液2%,最佳配方的綜合評分為9.19.本文提出的保濕霜的制備方法簡單,條件溫和,且保濕霜具有良好的耐寒、耐熱性及穩(wěn)定性和舒適性,符合化妝品GB/T 29665—2013的要求,因此該保濕霜可作為一種良好的護膚品進行開發(fā)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