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麗瑩
孩子對死亡的概念是怎樣發(fā)展的?如何幫助孩子理解生死?為什么有的孩子害怕談論死亡?孩子問到死亡的時候,他真正擔心的是什么?
如何看待死亡?一般大家會覺得,死亡意味著遺憾,意味著悲傷,意味著遠離小孩子的體驗,但現(xiàn)在,也有越來越多的爸媽開始認可,孩子需要死亡教育。
我女兒紅豆兩歲多的時候,特別喜歡去游樂場撈魚。撈魚時間結束之后,她負責帶兩條魚回家。但這種小魚不好養(yǎng),兩三天之后,兩條都翻起白肚皮了。
我對紅豆說:“小魚死了,它們再也不會動了,我們把它們埋起來吧?!蔽覀兊叫^(qū)花園里給小魚挖了個坑,舉行了一個小小的葬禮,鄭重地同小魚告別。但很快,紅豆就問我,媽媽,小魚晚上會回我們家嗎?這就是兩歲多的孩子對死亡的理解,死亡是可逆的。
事實上,根據(jù)兒童心理學家的研究,直到四五歲,孩子都會認為,人死是可以復生的,他們還不能理解死亡是永久性的事情。他們會覺得,死亡是暫時的,總有一天(可能不是明天),死去的人或物還會再回來。
孩子對死亡的理解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體驗的豐富,他們一點一點地理解了死亡的全部內(nèi)涵?!恫水吷l(fā)展心理學》中提到了死亡概念的五個要點:永久性、必然性、終止性、適用性、因果性。
永久性,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不可逆性,死亡意味著再也不會活過來,是永遠地離開;
必然性,也可以說普遍性,所有有生命的東西最終都會死亡,生命有開始也有終點;
終止性,是指死亡所帶來的狀態(tài)改變,死了之后,所有的生命過程都會停止,不能動,不能想,不能感受;
適用性,是指只有有生命的物體會死亡,無生命的物體是不會死的,而兒童區(qū)分有生命和無生命的物體,也會經(jīng)歷幾個發(fā)展階段,比如早期孩子會認為會動的就是有生命的,慢慢地區(qū)分主動運動和被動運動,分清有生命體和無生命體;
因果性,指死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導致了死亡,由于孩子思維的不成熟,如果家里有長輩在醫(yī)院去世,他可能會認為醫(yī)院是造成死亡的原因。
在成長過程中,孩子會逐漸理解死亡的五個要點,也慢慢地全面理解了死亡。可以肯定的是,個體經(jīng)驗影響孩子對死亡的理解,比如在幼年時經(jīng)歷過家人或者寵物的離世,他們會更早的理解死亡的永久性或者說不可逆性,因為實際的經(jīng)驗告訴他們,死去的人或者動物再也沒有回來過。
關于孩子對死亡概念的發(fā)展,影響較大的是納吉的一項研究,他通過對378名3-10歲的孩子的研究,提出了兒童的死亡概念發(fā)展模式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3-5歲,認為死亡是一種離去,是可逆的,暫時的,死去的東西還會回來。
第二階段:5-9歲,認為死亡是可以避免的,只有被死亡抓走(擬人化)的人才會死,而有些人是不會死的,比如英雄,幸運的人,特殊的人等。
第三階段:9歲以上,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是普遍存在的。
在具體年齡劃分上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孩子之間也有個體差異,但大體上,孩子對死亡的認識會經(jīng)歷一個從可逆的隨機的,到擬人化的,再到不可避免的過程(有一種終于認清現(xiàn)實的感覺)。同孩子談論生死,一定要遵循認知順序和孩子的發(fā)展水平,循序漸進。
首先,特別要謹記,不能強行科普。舉個反面的例子。紅豆有一次跟我分享,幼兒園里的小雞死了,老師和小朋友們把它埋了起來。她表示,她的心都碎了?!八械纳紩赖模‰u會死,小狗會死,爸爸媽媽有一天也會死。”這時我脫口而出。這個真相對小朋友來說太震撼了,聯(lián)想到之前小魚死了再也回不來,她馬上哭得上氣不接下氣,我不要爸爸媽媽死!我只好一邊安撫她一邊給她解釋,所有的生命都會死,但我們?nèi)祟惖膲勖荛L,爸爸媽媽還可以陪你很長很長的時間,就算你長到媽媽這么大了,爸爸媽媽也還在陪著你。這件事也給了我一個教訓,當我想傳遞一個概念的時候,除了考慮正確性和科學性,也要考慮小朋友實際能接受的程度。
其次,從實際生活出發(fā)展開死亡話題。死亡雖然聽起來是個很沉重的詞,但其實離我們的生活一點也不遙遠,它并不一定就指生老病死,而是涉及生長變化和狀態(tài)改變,具體到生活中,草木榮枯、動物生長,都可以用來擴展孩子對于死亡這一概念的理解。
在日常生活中,帶孩子觀察植物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就是在了解一個生命周期,而幼兒園的老師會帶著小朋友一起養(yǎng)蠶寶寶,也是讓孩子在了解動物的生命周期。有開始,有結束,這就是自然地生命周期,也是死亡的普遍性,所有的生命都有終點。
第三,客觀地告知孩子真實原因,3-6歲兒童的思維有個特點,很難進行客觀、邏輯地準確歸因。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比較忌諱談論死亡,大人也怕孩子過早地承受恐懼和哀傷,會用一些隱晦的方式談死亡,但是,除了語言在傳達信息,家庭氛圍的改變也在傳達信息,孩子對于家人的離世并不是一無所知的。與其讓他動用自己不成熟的思維能力胡亂猜想,不如告知孩子真實的原因,并向他保證,他自己和他所關心的人,還會活很長很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