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3日,是中共黨史研究、毛澤東思想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隊伍中的杰出代表鄭德榮同志不幸逝世周年。
鄭老師是我的恩師。1988年夏,我在東北師范大學參加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的全國性學術研究會時與鄭老師初次見面,以后30年里和他建立并保持密切的師生關系。他為人師表、默默耕耘,把畢生精力奉獻給了中國社會科學園地中幾個極其重要的研究領域。鄭德榮老師的離世,是中共黨史學界、思想理論界的巨大損失,其思想行為、道德文章,堪稱典范。
鄭德榮老師為中共黨史、毛澤東思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和宣傳所作的重要貢獻,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為改革開放后高校系統(tǒng)中共黨史學科建設和教材建設奠基。他是教育部統(tǒng)編《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教學大綱兩名編寫組組長之一并主編四部教材,其中,他任第一主編的《中國共產黨歷史講義》等書,被教育部指定為通用教材,發(fā)行百余萬冊?!吨袊锩方炭茣肥侨珖邘煂S媒滩?,《中共黨史教程》是衛(wèi)星電視教材。
2.開創(chuàng)研究毛澤東思想史體系的先河。他用歷史與邏輯相統(tǒng)一的觀點展現毛澤東思想形成、發(fā)展、成熟的歷史。思路清晰、內容簡明、論述深刻、實用性強。
《中國共產黨歷史講義》(第四版)
以他在2015年出版的深化毛澤東思想研究的重要成果《毛澤東思想縱橫觀》一書為例。鄭德榮老師將長期積累的研究成果加以體系化,為讀者展現了一個內容極為豐富但又言簡意賅、重點突出的毛澤東思想寶庫,一個既為人們熟悉但又充滿新意的毛澤東思想體系。書中著眼于透析毛澤東思想的高超智慧,并以此為切入點探尋“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問題。將歷史和現實有機結合起來,立足當今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和中國共產黨加強執(zhí)政能力和提升執(zhí)政水平的需要,將凝聚了中國共產黨歷史經驗和心血結晶的毛澤東思想娓娓道來,具有很強的理論說服力和啟示意義。
3.最早開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理論飛躍和重大成果。鄭德榮老師以多年研究毛澤東思想為堅實基礎,又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展開研究,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縱橫觀》這一專著是他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研究這一重大課題的理論結晶、重要成果。在書中他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前提、客觀依據、出發(fā)點、實踐基礎、土壤、生命線等諸要素進行了深入論述,深刻地解讀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次歷史性飛躍取得的成果,這對深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繼續(xù)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很有啟示和幫助。該書不僅探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軌跡,而且著重于揭示中國革命和建設為什么會取得成功的思想理論基礎。這對今天全黨全國人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也具有參考價值。
從《毛澤東思想縱橫觀》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縱橫觀》,鄭德榮老師馳騁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這個龐大、豐富的研究領域之中,不斷探索、不斷深入,將理論和歷史邏輯結合起來,力求縱橫交織、多角度、全方位、立體地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重大問題,真正形成了一家之言。
此外,作為中共黨史研究方面的專家,鄭德榮老師在西安事變、立三路線與共產國際的關系等研究領域的多項研究成果填補了黨史界的空白或薄弱之處。作為中共黨史宣傳家、教育家,他非常注重對學生的培養(yǎng),一生培養(yǎng)碩士、博士達49人,這些人大都成為宣傳、研究黨史的專家、學者。東北師范大學成為全國第一批三個黨史博士點之一也與鄭老師的貢獻密不可分。
鄭德榮老師能夠為中共黨史、毛澤東思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和宣傳作出重要貢獻,不是偶然的,與他勤奮、進取、嚴謹、創(chuàng)新的治學精神密不可分。
勤奮工作。鄭德榮老師的理想是為黨和人民多干工作。他長期勤奮工作,家里五個孩子的吃喝拉撒他很少操心,全交由他愛人打理。多少個春節(jié),別人和家人歡聚,他卻拎包去了辦公室,說那里安靜。
《毛澤東思想縱橫觀》
不斷進取。鄭老師對學術的追求“永遠在路上”,他不因年齡問題而放棄對社會問題的關注,退休了還退而不休,以永不懈怠的飽滿熱情和開拓進取精神專注學術研究。直到逝世前,還全程主持研討、申報“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大精神”國家社科基金專項課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幾番論證、數易其稿,他都在學生的攙扶下全程參與。他還為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撰寫論文。在同學們留下的他在醫(yī)院的照片里,我們看到的還是敬愛的鄭老師在病床上修改文章的身影。
嚴謹求實。我在學習期間曾經寫過一篇關于蘇軍進入東北搬遷機器回國的文章。自以為查了不少資料,下了很大功夫,沒想到送給老師指導時沒能通過。他給我講了此事背景的復雜性,老師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在1989年至1992年期間攻讀博士學位,當時正是毛澤東被一些人妖魔化、攻擊之時,當聽說我的博士畢業(yè)論文想寫《毛澤東的人民民主思想》時,鄭老師表示支持,給予了我精心指導,我的論文經反復修改后還被評為優(yōu)秀論文。
探索創(chuàng)新。2017年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下發(fā)《關于在中小學地方課程教材中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zhàn)”概念的函》,鄭老師很快就在電話中和我討論:14年抗戰(zhàn)的觀點會不會影響到中國共產黨歷史的分期。他虛心地說要聽聽我的個人意見,我坦誠地向老師匯報了我的個人看法,交流中我感到老師思想的敏銳和在學術上不懈探索創(chuàng)新的態(tài)度。
鄭德榮老師令我們學生敬愛、熱愛,還在于他對學生、對青年無微不至的關心,不僅為我們釋疑解惑,還幫我們指點人生道路。1988年,我讀研究生時撰寫了一篇《共產國際與國民黨》的論文,入選了這年在東北師范大學召開的全國學術研討會。這次會議上我第一次見到鄭德榮老師,鄭老師鼓勵我和一群跟著導師參會的研究生報考博士生。同年底,在云南昆明舉辦的全國黨史學會組織的社會主義時期學術研討會上再次遇到鄭老師,他問我復習得怎么樣了?我感到鄭老師是真心誠意地關心青年,鼓勵和支持青年們學習深造。之后,我有幸成為鄭老師的學生,自己的人生也走出了一條新路。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縱橫觀》
成為他的學生后,鄭老師反復教導我們系統(tǒng)學習中共黨史的歷史文獻、資料,做好基本功,夯實研究基礎,讓我受益匪淺。當我學習中遇到困難,因家事而煩惱,身體欠佳而住院時,鄭德榮老師總是鼓勵并到醫(yī)院看望我,使我備感溫暖。
畢業(yè)后,鄭老師仍然不斷地關心我們的進步。他多次說過他最想知道學生的進步和成績,要求我們有了進步、出了成果一定要告訴他。這會給他巨大的精神享受,也是他工作的重要動力。他用這種方式鞭策、鼓舞著離開學校走上工作崗位的學生們。
2014年底我辦了退休手續(xù),開心地告訴鄭老師,我從此可以舒服地享受退休生活了??傻玫降氖抢蠋熣Z重心長的一番教誨。他以自己60歲以后開始帶博士生為例,要我克服惰性,在可能的范圍和條件下,繼續(xù)進行黨史研究和宣傳。受到鄭老師的批評和教育,我又振作起來,按老師的教誨,以老師為榜樣,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鄭老師真正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擔當起了學生成長、成才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并對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重大影響。
2014年12月本文作者李蓉和鄭德榮老師合影
鄭德榮老師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即使身體欠安,他也總說不要緊。每次見面或打電話,他都精神抖擻、聲若洪鐘。在老師病危前,包括我在內的許多學生都不知道鄭老師幾年前便得了癌癥。
2017年,鄭老師的愛人因病不幸逝世。鄭老師和師母相濡以沫半個多世紀,感情很深。我和同學們難過的同時也擔心他承受不了這個打擊,但老師卻表現得十分剛強。他安慰我們:人的生死是自然規(guī)律,只是時間早晚不同。他表現出的豁達的人生觀,對我們也是一種教育。此后,他不顧自己年邁,仍然一如既往把全部精力放在學術研究方面。我想,他實際上也是想借工作來分散和減輕與師母分別的痛苦與思念。
2018年3月23日,我給鄭德榮老師打電話問好,這也是我最后一次和老師通話并聽到他的聲音。
鄭老師逝世后,教育部和全國70余所高校和150多家單位、學術機構以及專家學者通過不同方式表示深切哀悼。他被中共中央追授“全國優(yōu)秀共產黨員”稱號,被教育部追授“全國優(yōu)秀教師”稱號。他還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改革先鋒”稱號并頒授改革先鋒獎章。平凡的一生,讓鄭老師活出了不平凡的精彩。我們紀念他,就是為了更好地學習他為實現崇高理想永不懈怠、開拓進取的精神,學習他為人師表、老驥伏櫪、自強不息的品德,學習他嚴謹求實,為黨和人民事業(yè)奉獻一生的高風亮節(jié),更好地把他為之奮斗一生的事業(yè)傳承下去并發(fā)揚光大。(編輯 楊琳)
作者: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