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娟
春秋時期,齊國和魯國是鄰居,表面上友好來往,其實內(nèi)心恨不得一下子將對方吞掉。有一天,齊桓公憂心忡忡地對管仲說:“現(xiàn)在魯國發(fā)展勢頭很好啊,照這樣下去,它的綜合國力總有一天要超過我們齊國,到那時候就麻煩了。愛卿,你可有什么辦法搞垮魯國呀?”管仲胸有成竹地說:“這好辦,從明天開始,大王和眾大臣不穿齊紈,只穿魯縞做的衣服就行了?!饼R桓公半信半疑,但還是按照管仲的建議去做了。
紈,是一種細致光潔的白絹,主要生產(chǎn)于齊國臨淄,因此有“齊紈”之稱;縞,則是一種細白的生絹,生產(chǎn)地主要集中在魯國曲阜,“魯縞”之名由此而來。齊、魯兩國由于比鄰,所以兩國的特產(chǎn)經(jīng)常貿(mào)易往來。
由于齊桓公和王公貴族們帶頭穿用魯縞做的衣服,立即在齊國引起一股以穿魯縞為榮的流行浪潮。管仲還下令禁止齊國人織縞,所有布料全部從魯國進口。這樣一來,魯縞就供不應(yīng)求,價格猛增。魯國人見織縞有利可圖,一窩蜂地織起縞來。管仲還派人張貼公告:魯國商人給齊國販來一千匹縞,可以獲得三百金;販來一萬匹,可以得到三千金。頓時,魯國從上到下,掀起了“家家紡機響,戶戶忙織縞”的狂潮,頗有點今天“全民炒股”的景象,所有魯國人都沉浸在發(fā)財?shù)膲粝胫?。如此一來,魯國原本肥沃的田地都荒蕪了?/p>
一年后,正當魯國百姓拍著腰包偷笑的時候,管仲卻突然下令封閉齊國所有關(guān)卡,不讓魯縞進入齊國。同時,又讓齊桓公和大臣們一股腦地改穿齊紈做的服裝。于是,齊國上下紈料衣服又開始大流行,無人再穿縞衣了。
這一下,可苦了魯國政府和魯國百姓。由于兩季莊稼沒了收成,堆積成山的縞卻賣不出去,換不來糧食,百姓頓時陷入了饑餓之中。魯莊公這才發(fā)現(xiàn)中了管仲的計謀,急忙下令停止織縞,可為時已晚,只好派人到齊國購糧。管仲借機把糧價一提再提,把魯莊公搞得內(nèi)外交困,火急火燎。迫不得已,魯莊公主動派人向齊國求援,請求借糧,并表示今后愿聽齊桓公調(diào)遣,最后簽訂了尊奉齊桓公的協(xié)議。
管仲這種“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做法,讓齊桓公贊嘆不已,他甚至躬下身子問管仲怎么就想到了這樣的妙法制敵。管仲笑道:“與其說小臣的方法巧妙,倒不如說是貪心導(dǎo)致魯國人自困啊。當一個人被眼前利益所蒙蔽、誘惑的時候,他怎么還能看到更遠、更深的利害關(guān)系呢?”
(雪茹摘自《淮河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