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揮
對于英國文學,我稍一思想,結果是連自己都吃驚了。我所開列的世界人類兩大高峰上沒有英國文學的影子,選擇的十六位世界級作家中,詹姆斯·喬依斯是愛爾蘭人,與英國的關系是有一些,但也不能把他歸到英國文學里去。這是怎么回事?英國文學竟然這樣慘!莎士比亞之前英國文學有些什么呢?《貝奧武甫》是民族史詩,是整個民族集體無數(shù)個時代的合成性創(chuàng)作。英國文學里似乎只有詩歌,除了詩歌幾乎沒有什么可說的。莎士比亞之后的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是應該認真一讀的,亨利·菲爾丁的《棄兒湯姆·瓊斯的歷史》和《大偉人江奈生·魏爾德傳》,還算能讀的作品,其他的像理查遜、薩克雷幾乎等同于通俗作家。簡·奧斯汀不過是閨房里的世界,除了婚姻似乎她就沒有思考過其他事物。我?guī)缀跞块喿x了司各特的歷史通俗小說,有近三十部吧。其中的《威弗萊》我一直念念不忘,讀起來輕松愉悅,但是文學價值不高。
勃朗特姐妹的世界放射出了刺眼的光芒,但與人類兩大頂峰尚有相當大的距離,《呼嘯山莊》距離相對要近一些,我是不能不把它放在心上的。記得有一次文友愛琴海先生叫我在世界上選五部小說,我把它與卡夫卡的《城堡》放到了一起,足以說明它在我心目中的令我敬仰的地位。狄更斯的小說產(chǎn)量浩瀚,但它們過于低端通俗,值得玩味之處有限。哈代和康拉德都是跨越兩個世紀的人,一半人生在19世紀,一半人生在20世紀。哈代生于1840年,離世于1928年。康拉德生于1857年,歿于1924年。我花了很多時間研究他們的小說,時間沒有浪費,使我認識到他們的優(yōu)秀之處,但他們的優(yōu)點并沒有使我把他們放入十六位之列。把他們放入全人類的文學進行觀照,感覺中還是不夠分量。20世紀的英國,意識流的主將弗吉尼亞·伍爾芙,她的小說天才是沒有問題的,可她的小說都不夠崇高和廣闊。你可以在某個領域鉆一個眼,這只眼再深都不行,這便是我對她的小說總體感受。高爾斯華綏、威廉·戈爾丁、多麗絲·萊辛都非大家,只能說他們的勤奮耕耘是可敬的。
《魯賓遜漂流記》的整個結構,特別是開始與結尾是媚俗而實用主義的,但它的中間部分,魯賓遜上了荒島之后,獨自謀生,從追獵畜牧到種植糧食,幾乎演繹了人類發(fā)展的幾個階段,有了濃烈的象征色彩。一個人的求生歷程可以擴大為整個人類的發(fā)展史,這樣一部小說,自然為它贏得了崇高的文學經(jīng)典的地位。我在接觸亨利·菲爾丁時,首先讀的是他的《大偉人江奈生·魏爾德傳》,把一個盜竊團伙的頭目稱為“偉人”,還為他做了一部長篇傳記,這本身就夠標新立異的了。小說的政治諷刺意味也是其不容低估的重要內(nèi)容。先鋒小說家馬原先生對《棄兒湯姆·瓊斯的歷史》非??春茫⑸钍芷溆绊?,在從岳陽到6501工程的山路上,我還專門請教過他。但這部長篇小說我只看過它的改編版的同名電影,小說文本至今還沒有閱讀,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我會全文讀它的,這要在適當?shù)臅r候,讀了小說全文后,也許我會對這部杰作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簡·愛》的整體結構似乎并不優(yōu)秀,其中的逃亡細節(jié),雖然是在二十歲時讀的,至今還難以忘記。以前我在攻讀世界二十世紀的文學各個流派時,對夏綠蒂·勃朗特這樣的作品是持不屑一顧態(tài)度的,認為那是老掉牙的、庸俗不堪的貨色,一腳踢進垃圾堆還怕弄痛了腳、臟了鞋子?,F(xiàn)在回想《簡·愛》的內(nèi)容,會發(fā)現(xiàn)它的深部有一個灰姑娘或者丑小鴨的童話,問題是夏綠蒂把這個色彩絢麗的童話糟蹋了,她的思想意識過于世俗,心里裝的除了婚姻、家庭那樣的人工性概念,就沒有啥超越的東西了。觀念陳舊,這對一個作家來說是致命的缺陷。她的妹妹艾米莉是能夠沖破傳統(tǒng)世俗觀念束縛的,《呼嘯山莊》顯然是驚世駭俗的,棄兒希刺克厲夫?qū)χ魅思业呐畠簞P瑟琳的愛情可謂天長地久、永恒不朽。這部小說對于人性的黑暗面的探索所達到的深度,憑著這樣的成績是應該進入不朽小說行列的,可它與雨果的代表作相比,就會把它的缺陷映襯擴大出來。希刺克厲夫這樣的人物無法與冉阿讓媲美,他實在太小,連地獄里的撒旦身上那點兒“大”都沒有。不過這部小說倒是可以作為《悲慘世界》的背面而存在,把它們放到一起細加對照,會有非同一般的發(fā)現(xiàn)。
《呼嘯山莊》里希刺克厲夫的錢,《簡·愛》中簡·愛的錢,《悲慘世界》中冉阿讓的錢,《白鯨》中亞哈船長的金幣,《基度山伯爵》中主人公的錢……財富這種東西幾乎成了人類小說中的神明,這一道具如此重要,使我駭然。希刺克厲夫出走三年后返回呼嘯山莊,他帶回來了財富,他把財富作為他的槍炮進行了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這樣的革命與歷史上發(fā)生的革命如出一轍。錢的不同用途,決定了上述小說的高低不同。猶大出賣耶穌的三十個銀幣也許是一切錢的源頭,資本顯然是可怕的,它將把人類帶到一個不祥的未來,這就是為什么《白鯨》可以充當人類未來的啟示錄的理由。
既然把莎士比亞選入了我開列的世界級大作家行列,就應該對他說一些什么。他的戲劇,三十七部吧,這樣龐大的陣容,不給他一個位置,顯然苛刻了。世界雙高峰杰作肯定是沒有他的位置的,即使把他列為十七個大作家,我也是有微詞的?!豆啡R特》中的主角完全是個自私透頂?shù)膫€人主義者,他明著是為拯救被叔父僭取的王國,其實是為了自己陰暗的內(nèi)心,他的戀母心理與對他的父親死后留下的王國,他非要那些還活著的人,他的母親、叔父、朋友、戀人……所有的人都毀滅了,他才安心。這樣一個把整個世界連同他自己都毀滅了的王子,這樣的一個比魔鬼還要可怕的人,這樣一部以此為主要構架的戲劇,它可以是不朽的,但它在我內(nèi)心的評判臺上是不會有較高地位的。要說梅爾維爾的《白鯨》的主人公也是把一船人都毀滅了,但他畢竟是為了探索人類背面的神秘領域,小說所寫的他是為他的一條腿被咬掉復仇,實質(zhì)上并不是完全那樣,小說家是有其神秘象征意圖的,而哈姆萊特的重整乾坤,完全是為了一己私欲,為鬼魂報仇,這不是人能干得了的事情,完全是一個欺詐性的幌子。《麥克白》中的麥克白與他的妻子的血腥暴虐與哈姆萊特幾乎沒有多大的區(qū)別,一個是殺了國王奪取他的王位,一個認為王位本該是他自己的,被叔父僭越要奪回它?!独顮柾酢分械膰跏莻€把王權分配給了他的女兒而又反悔了、圖謀奪回的專制獨裁者,他的第三個女兒從外國引來了強大的軍隊,幫他奪回權力,結果包括李爾王自己沒有一個人活下來,全毀滅了。《奧瑟羅》中的將軍更是一個嫉妒兇殘的小人,他因懷疑就掐死了他的所愛,他完全是一個野人,一個把他人當作私有財產(chǎn)的奴隸主。創(chuàng)作出了這樣的名著的莎士比亞真的就那么偉大嗎?由此可見他是一個沒有獨立思想的戲劇家,他匍匐在專制國王的腳下,為國王制作一些喜聞樂見的作品,這樣的劇作家與戲子沒有根本的區(qū)別,不過是國王家養(yǎng)的小丑罷了。
我本來還想就英國的哈代和波蘭出生的英籍作家康拉德的小說指三說四,但這似乎有違我的初衷,我不是為總結與評論他們而寫這樣一篇文章,我的目的是為全世界全人類指出兩部文學高峰,并遴選出十幾位世界級大師,引起反對或贊同的喧囂就行了。
德國格里美爾斯豪森的《癡兒西木傳》是我二十多年前就閱讀過的流浪漢體小說,我對它的評價很高,曾經(jīng)建議我的一些文學朋友閱讀。萊辛的戲劇《愛密莉婭·迦綠蒂》我在閱讀時曾經(jīng)心潮澎湃過,父親親手刺死女兒,為了所謂女兒的貞潔,真是彌天大謊。如果那欲占有這位弱女子的親王是個誘奸強奸犯的話,那么這位父親就是殺人犯,是真正的兇手。在這里萊辛的思想糊涂而僵化,他并不明白世間最重要的是什么,他沒有把人看作第一重要的,而是把由人的大腦產(chǎn)生的一些空洞反動的觀念看成了比人的生命還要重要的東西,是那些觀念為人服務,使人變得更為美好而需要它們,而不是為了這些丑惡的觀念而把人作為祭品。歌德是德國文學中的最偉大的人物,在我二十幾歲時對他十分蔑視,說他是個平庸至極的家伙,那無疑是年輕人的狂妄。他的早期著作我很早就讀過,他的詩劇《浮士德》也是二十多年前就讀過了,想像的瑰麗輝煌,深深地楔進了我的記憶。他的最長的小說《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我是今年春天看完的。這部小說文筆輕松恬適,閱讀時會把你心靈的憂傷一一撫平治愈。他的《維廉·邁斯特的漫游時代》的故事性與前者相比就差遠了,但其中的“教育省”的烏托邦性質(zhì)還是不能不叫我大吃一驚。烏托邦和反烏托邦類小說在我心目中有著重要的地位。這里既然談到反烏托邦類小說了,不妨就說一說英國的喬治·奧威爾、赫胥黎、俄國的扎米亞京。要說赫胥黎的《美麗的新世界》還算是小說的話,那么我覺得奧威爾的《動物莊園》《1984》和扎米亞京的《我們》就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小說,為它們發(fā)明一個文學的新品種新名稱似乎更合適一些。
歌德的《維廉·邁斯特》像是輕喜劇一類的作品,讀后在你心中會留下綿長久遠的記憶的柳絮,它在風中搖晃,或者把湖面劃開閃過瞬間的漣漪,實在不是什么重量級的作品。席勒是歌德的年輕朋友,也可以說是他的學生,《強盜》和《陰謀與愛情》皆是在歌德指導與影響下寫成的。歌德的戲劇作品《鐵手騎士葛茲·馮·貝利欣根》與《托爾夸托·塔索》還有其他一些劇本,讀過后印象淡漠,缺乏強烈的沖擊力量,即使他的最輝煌的詩劇《浮士德》里面也沒有多少令你驚異的新思維,這不能不叫你失望。這位大作家還是有些平庸,缺乏反叛抗爭精神,沒有自由的訴求,從來沒有在自由與奴役上有過撕心裂肺的時刻,這與他的處境是一致的。印象中德國19世紀沒有特別偉大的小說家,而克萊斯特和霍夫曼只是令我敬佩的小說家。我常常把《米夏埃爾·科爾哈斯》這樣的馬販子起義的小說掛在嘴上,介紹給文友們。這部中篇是非常有力量的,它的文學價值應該不小于塞萬提斯的大部頭《堂吉訶德》?;舴蚵摹斗惖V山》等一系列中短篇小說,我是一篇不落地看過的,他的長篇《雄貓穆爾的生活觀》我讀過兩遍,對他最先開創(chuàng)的兩部小說穿插合為一部的小說形式大有興趣。這使我聯(lián)想到美國托馬斯·品欽的《萬有引力之虹》,這部長篇是由四部長篇小說穿插合成。20世紀有豪普特曼、黑塞、托馬斯·曼,還有伯爾,還有君特·格拉斯等一些作家。豪普特曼的《索維那的異端者》還是令我振奮了一番。親兄妹相愛合婚生育了兒女,住到了沒有人跡的高山上,過的是半原始人的生活,靠牧羊為生。兄妹結合生育的女兒出奇美麗,她的美征服了當?shù)叵虢袒哪贻p牧師,他與她在荒山野地完成了亞當夏娃式的結合。豪普特曼的戲劇《沉鐘》充滿神話童話色彩,是令我憧憬的,而他的《群鼠》等現(xiàn)實劇顯然不是我所喜愛的。托馬斯·曼的《魔山》對于我來說還有一段回憶起來相當恥辱的故事。這個故事與我的貪心緊緊連在一起。那大約是上個世紀的90年代初,廣西漓江出版社出版了《魔山》,我是通過郵局郵購了一本。后來我到漢中市的新華書店去,發(fā)現(xiàn)有另外一個版本的《魔山》,是外國文學出版社出的,上下冊兩本。漓江社出版出的是厚厚的一本。我多么想再買一套這種分上下冊的版本,可手頭錢不多,好像是還缺幾元錢。我是騎自行車去的市里,回來的時候騎著自行車上了石馬坡,被一堆人吸引住了。那是用撲克牌扎圈賭博的,一次十元錢。我看得入了迷,一心想著要是能贏十元錢,就可以下坡重新到城里書店去把那上下冊的《魔山》買回來了。我看準了,用手壓住了一張牌,押了賭注。當莊家揭開牌后,我傻了眼,輸了十元錢。至今我還覺得遺憾,沒有那種上下冊的《魔山》。一個不認識的同路小伙子也騎在自行車上,他說一圈的人就你下注了。他的意思是說就你一個人是傻瓜。確實就我一個人是傻瓜。郵購的《魔山》太厚了,估計有兩斤重,也是畏懼它的厚度,近一千頁,我讀完它,用的是另外一個版本的,是另外買的一種小32開本上下冊的。魔山是一個大的象征,是死氣沉沉的人類社會,人類的縮影,住在魔山上的人全都病入膏肓了,他們在忍受著末日的折磨,沒有得救的希望。世紀絕癥控制了魔山地區(qū),凡是進入這個高山區(qū)域的人都像入了魔鬼的老窩,不能指望健康地活著下山了。主人公在山上待了七年,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了,他才得以逃下山去。魔山仿佛是被病魔死死糾纏住了,迷住了,一直沉在噩夢里,只有山下世界大戰(zhàn)的隆隆炮聲才能把病魔嚇跑,山上的病人也就從虛弱中醒來了,紛紛掙脫病魔,活躍起來了。這部小說無疑具有深刻廣闊的思想,它沒有停留在人類固有僵化的思想觀念之下,山下的戰(zhàn)爭好像是古希臘時代的伊利昂戰(zhàn)爭,死氣沉沉的希臘世界被長久和平的濃霧掩蓋住了,帕里斯的劫持海倫這一小小事件刺激了他們的神經(jīng),他們興奮起來了,活躍了,組成了龐大的希臘聯(lián)軍,駕駛著無數(shù)戰(zhàn)艦,從海上開向了特洛伊城。他們將要在特洛伊城下建立英雄功業(yè),使他們的姓名響亮起來,進入到人類的英雄史冊,至今不朽?!赌健返闹魅斯珴h斯·卡斯托爾普宛若是一位希臘戰(zhàn)士,他奔下魔山,投入到了戰(zhàn)爭的洪流當中。夢魘解除了,病魔也不敢再糾纏了,悄悄地躲到了它自己的老巢里。這里好像在呼喚戰(zhàn)爭而不是和平,文本分析的走向?qū)嶋H如此,沒有必要回避。偉大作家的思想是超出人類固有觀念的,這樣的現(xiàn)象在列夫·托爾斯泰的《戰(zhàn)爭與和平》中也很明顯。沙皇俄國似乎到了只有在舞會中打發(fā)消磨時光的昏沉時代,拿破侖的來到把俄國活尸變成了活人,刺激出了他們身體里本來存在的熱量,他們要活出一個新樣子來。可以把《魔山》與《白鯨》對照一下,整個魔山地區(qū)好像就是一艘大船,世界大戰(zhàn)便是那只叫莫比-迪克的白鯨。《魔山》出版于1924年,《白鯨》出版于1851年,兩者相差七十三年,孔圣人的壽限,顯然托馬斯·曼是學習并繼承了梅爾維爾的小說智慧。黑塞的《荒原狼》你什么時候閱讀,都會對自己產(chǎn)生巨大的絕望感,因為你會覺得黑塞的這部小說你一生都不會寫出來的。它是20世紀卡夫卡之后的一部頂尖杰作,它的想像與夢幻堪稱典范。海因里?!げ疇柎篌w屬于紀實性文學范疇。君特·格拉斯是想像文學的繼承者,他的導師與前輩應該有霍夫曼、格里美爾斯豪森、托馬斯·曼、歌德等。還有一個叫克里斯塔·沃爾夫的女作家,她的《美狄亞》《卡珊德拉》都是取材于古希臘神話與傳說,她從古老的傳說中發(fā)現(xiàn)我們這個時代,或者說從我們現(xiàn)在這個時代發(fā)現(xiàn)了古老時代的幽靈。我曾經(jīng)十分熱愛這個作家的作品,幾乎買了她所有的中文翻譯作品,讀了她的《美狄亞》和《卡珊德拉》之后,對于她的《天使之城,或弗洛伊德博士的外套》雖然一出版就買了,卻已經(jīng)失去了閱讀的熱情,至今還放在書架上。我想這種翻寫或者說新寫歷史或傳說神話,是一個作家某個時期的興奮點,過了那個時期,也就興奮不起來了。詹姆斯·喬依斯把奧德修斯從古代擒獲,把他放到愛爾蘭首都都柏林的大街上,把他曾經(jīng)十年歷程海上磨難也挪動到了城市里,把他變形為一個叫布盧姆的猶太人,從事著現(xiàn)代職業(yè)——這樣的結構與構思對一個年輕的學習者是挺新鮮刺激的,但過了那樣的時期,心里會產(chǎn)生旺盛的厭煩情緒。為什么就不能寫一部叫閱讀者找不到源頭的全新作品呢?迄今為止,人類的作家們幾乎窮盡了小說的所有表現(xiàn)結構,我指的是人類情感結構。一個男人,一個女人,這兩個數(shù)字無論你如何交叉變幻,它也不會出現(xiàn)新交叉新結構了。美國的黑色幽默大師約翰·巴思說文學枯竭了,死了,于是他不斷地進行滑稽模仿,寫出他自己的杰作《煙草經(jīng)紀人》《羊童賈爾斯》。這位老兄認為戲仿能夠解決枯竭的問題,真的如此嗎?戲仿其實是無能的黔驢技窮之表現(xiàn),你戲仿出來的東西不管多么能叫人笑,還賦予了新意,但它畢竟是建立在人家的舊有結構與形式之上的,主體是已有的,你所創(chuàng)造的新還能叫新嗎?這是實在沒有辦法了的辦法。
德國還有個劇作家,他叫漢德克,他的戲劇實驗取得的成就是得到世界公認的,他的《罵觀眾》,他的《無欲的悲歌》《守門員罰點球時的焦慮》《左撇子女人》等很多書都有了中譯本,他名聲很大,可我的記憶里卻不知他哪部作品是偉大的。他不像奧地利的哈恩伯德那樣處處顯露天才,總感覺他的作品中人為的加工成分太多了。
法國、英國、德國的文學我粗略地談了一通,都是憑多年的閱讀記憶談的。我本想開始對俄國文學進行評談,但轉(zhuǎn)念一想,那是一個巨大的工程,還是先從奧地利這樣的小工程開始吧。我最近從孔夫子舊書網(wǎng)花八十元書款、十元郵寄費網(wǎng)購了一本《特羅塔家族》。說起來好笑的是,這本書就是我所居住城市西安的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987年版。那個年月可能還沒有太白文藝出版社,它還只是人民出版社下面的一個部門編輯部,這樣一想就更覺得有意思了。我曾經(jīng)在太白文藝出版社上過幾年班,居然花這么大的代價從我上過班的出版社買了這樣一本小說。我在陜西省圖書館讀者服務網(wǎng)上沒有查到這本書。好在現(xiàn)在的網(wǎng)購真是太方便了,只要你不怕書貴,凡是在國內(nèi)出版過的書,你都能買到?!短亓_塔家族》是奧地利的約瑟夫·羅特的作品,這個羅特出生于1894年,去世于1939年,只活了四十五歲。這部小說原來的名字十分響亮:《拉德茨基進行曲》。它在法國《理想藏書》中,在德語文學中名列前十名。不僅僅是德國,而是整個德語世界,居然都名列前十名,這說明《理想藏書》的編選者是多么重視這部小說。我在這里把德語文學前十本抄錄于此:1.《維吉爾之死》(小說,1945)[奧地利]赫爾曼·布羅赫;2.《沃伊采克》(劇本,1836)[德國]喬治·畢希納;3.《親和力》(小說,1809)[德國]約翰·沃爾夫?qū)じ璧?4.《米夏埃爾·科爾哈斯》(小說,1805)[德國]海恩里?!ゑT·克萊斯特;6.《魔山》(小說,1924)[德國]托馬斯·曼;7.《沒有個性的人》(小說,1930—1943)[奧地利]羅伯特·穆齊爾;8.《馬爾特·勞里茨·布里格紀事》(日記體小說,1910)[奧]萊納·馬利亞·里爾克;9.《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散文詩,1883—1885)[德國]弗里德里克·尼采;10.《拉德茨基進行曲》(小說,1932)[奧地利]約瑟夫·羅特。
對于《理想藏書》,我覺得編選者問題太多,認識的高度不到,無法鑒別世界上的偉大作品,編選傾向于多濫;似乎編選者十分恐懼把杰作遺漏,就盡量把這個隊伍的陣容擴大。布羅赫是我期盼多年的作家,到目前為止,他的杰作《維吉爾之死》還沒有翻譯到中國大陸,但有關這部作品的研究性文章倒是不多,我可以多少了解一些它的真相。偉大作家與歷史上的皇帝的關系,同樣是人,身體結構相同,大腦也相同,一個是作家,手里握著創(chuàng)作的天才,一個是君主,手里攥著他人的生殺予奪。一般情況下,掌握智慧的人總是受制于掌握權力的人,掌權者可以欣賞保護掌智者,也可以把他消滅掉。布羅赫嘗試通過但丁崇拜的導師維吉爾與獨裁皇帝奧古斯都的關系,把作家與君主的關系,無論是肉體的還是精神的來一次全面的闡述與清算。同樣是人,同樣的細胞組織,人類的大多數(shù)為什么總是被一些少數(shù)人壓制與管理著呢?少數(shù)人結成團伙群幫,就把各自為主的多數(shù)人壓制強迫住了。這是君主專制皇帝專政的時期,人類就處在這樣的政治下。這個時期專橫而漫長,至今還不愿主動退出壯樓高臺。我研究蘇聯(lián)斯大林時期的偉大作家布爾加科夫時,發(fā)現(xiàn)了同樣的問題。布爾加科夫這位蘇聯(lián)時期的偉大作家,在世的時候,他生活在斯大林的陰影之下,整個心態(tài)不是正常人的了,對主宰他生命的人說他是俄羅斯的一匹孤狼,他的心靈確實是那樣一匹狼,在自由的荒野里尋找自己的使命。但在現(xiàn)實中,由于斯大林因他寫給他的信而回了電話,他便與君主有了有別于他人的特殊關系。他受到了君主的特別關照,他們好像有了朋友關系,這是他對這種關系的一種誤解。這怎么可能會是朋友關系呢?這是主人與他家豢養(yǎng)的一只狗的關系。狗受到了主人的關照,有了感恩的心理。布爾加科夫在這種心理下茍延殘喘,悄悄地完成了他的偉大小說《大師與瑪格麗特》。這與羅馬大詩人維吉爾寫作他的史詩《埃涅阿斯紀》的情況十分相似。維吉爾為何要在他生命的垂危時刻燒掉他苦心經(jīng)營的《埃涅阿斯紀》呢?他一定認為他的創(chuàng)作被玷污了,甚至是被強奸了,其中有了雜質(zhì),有了強權者的骯臟物質(zhì)。仔細分析,你會發(fā)現(xiàn)《埃涅阿斯紀》中羅馬皇帝的物質(zhì)太多了,那是維吉爾抗爭與拒絕的東西,是他的心靈不容的東西,他燒掉它是力圖想要清除那涂抹到他身上的骯臟雜物。他沒有燒掉它,在他熱病昏迷中已經(jīng)力不從心了。布羅赫的小說中說他是克服了自己的褊狹心理,克服了對于皇帝的偏見,最終同意留下了那部史詩。歲月的塵埃已經(jīng)把《埃涅阿斯紀》掩沒覆蓋了,我是說把史詩中的對于皇帝的奴才心理磨蝕掉了,留下了傳奇和故事。我這樣一個讀者,在遠離古羅馬屋大維時代的環(huán)境中,對這位皇帝沒有什么感覺,所以我能夠安下心來閱讀這部史詩。問題是,你可以設想一下與維吉爾同時代的古羅馬人,特別是當時的詩人作家知識分子群體,他們心目中的維吉爾會是什么形象呢?他們會罵道:他甘愿是皇帝的一只狗!我對布爾加科夫充滿了巨大的同情,假如斯大林沒有給他專程打電話,他也就與君主沒有絲毫的關系了,他的心理就不會扭曲變形,他心靈和大腦的壓力與羞恥就不會那么沉重巨大,他不但會完成他的《大師與瑪格麗特》,還會堅強勇敢地生活下去,不管多么拮據(jù)潦倒,他還總會給自己弄一口糧食??墒牵闆r恰恰反了,君主的關照,成了他的心病,越來越嚴重,他也只能在英年之時去向死神報到,得到最終的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