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嵚
路易十四不洗澡的說法,源自他的情婦——蒙特斯班侯爵夫人的那句著名吐槽:“路易十四身上的臭氣,能在10步開外就叫人惡心得作嘔。”
但這句吐槽嚴重不靠譜,路易十四可是“歐洲洗澡史”上的重要人物。這位傳說中發(fā)明香水的鐵腕國王,其實非常厭惡香水味。而且他一輩子最重要的習慣就是愛清潔,每天要用酒精擦拭全身,貼身內(nèi)衣每天要換三次。至于洗澡?那更是重要愛好。
在凡爾賽官,專供路易十四享受的浴室就有三個。這些浴室設(shè)計腦洞大開,很多設(shè)施甚至有現(xiàn)代浴室的影子,比如調(diào)節(jié)冷熱水的管道及完備的地面排水孔。在這無比先進的浴室里,路易十四洗得相當愜意,還拉著蒙特斯班侯爵夫人洗鴛鴦浴。
如此熱愛洗澡的路易十四為何背上了“不洗澡”的黑鍋,甚至衍生出“路易十四一年只洗七次澡” “路易十四為遮臭發(fā)明香水”之類的傳言呢?只怪他生活在歐洲人不洗澡的時代。
由于技術(shù)水平落后,中世紀的歐洲人洗澡要比同時代的中國人難得多。中國宋代時,歐洲修道院規(guī)定修道士每年只能洗兩次澡。明朝的江南人花一文錢就能進澡堂泡個痛快,大洋那邊被黑死病折磨的歐洲人卻說: “什么瘟疫肆虐,都是洗澡惹的禍。”
所以,15-17世紀,歐洲各國大量關(guān)閉公共浴室,比如英王亨利八世在位期間,英格蘭境內(nèi)的公共浴室就被完全取締,洗澡一度十分稀罕。教會的精英們也不停地帶節(jié)奏,宣稱“骯臟的身體才能更好地接近上帝”,還選了一批“不洗澡楷?!弊觥笆ヅ薄笆ト恕保河械摹笆ト恕?0年沒洗過澡,有的修女從不洗腳,一聽“洗澡”就吐。還有位“圣女”年過六十,奄奄一息,卻不愿清洗身體的任何部分。如此一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洗澡在西歐社會成了罕事。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一輩子都不洗澡,資助哥倫布航行的卡斯蒂利女王就承認自己洗過澡,一次是出生時,一次是結(jié)婚前。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也是洗澡愛好者,還被英國大臣吐槽有潔癖,因為她“一個月就要洗一次澡”。
直到路易十四生活的17世紀中葉,洗澡依然很困難。除了“醫(yī)學原因”外,洗澡成本也高得嚇人:要用特質(zhì)的銅盆燒熱水,肥皂也是天價。路易十四洗一次鴛鴦浴的費用簡直勞民傷財。所以,就算是貴族,平日都只用干布擦臉。為顯示自己干凈,歐洲人喜歡把內(nèi)衣的領(lǐng)口露出來,并流行系領(lǐng)巾——這就是“西裝領(lǐng)帶”的前身。在重大場合,衣服里的臟垢遮不住怎么辦?所以歐洲人流行起在腰間裝香料袋,用噴鼻的香氣來遮臭。尤其在“不洗澡”風氣盛行的法國,此舉蔚然成風,香水等就是這樣為“遮臭”而誕生的。
生活在這樣的年代,又是功業(yè)彪炳史冊的“太陽王”,路易十四自然就背鍋了。不過,那確實是歐洲洗澡史的重要轉(zhuǎn)折。正是從路易十四起,洗澡的習俗漸漸復蘇,特別是凡爾賽官的豪華浴室,也在之后的幾十年里得到普及。到1750年,巴黎已有九家公共浴室。隨著科技革命的普及、衛(wèi)生觀念的進步,西方人逐漸養(yǎng)成洗澡的習慣。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明朝中葉時,造訪中國的西方傳教士會發(fā)出那樣的驚嘆:“他們(明朝人)第一是極其整潔,不僅在屋內(nèi),也在街上?!斌@嘆背后,是西方文明曾嚴重跑偏并付出健康代價的洗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