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元
我曾經(jīng)讀過一本書,內(nèi)容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和兒童的對話。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在想,里面一定特別好玩??墒钱?dāng)我真正看了這本書,卻感到極其震驚。因為這里面沒有一句是在哄孩子,他們甚至根本不在乎這些孩子能不能聽懂他們說的話。他們每個人說話的語調(diào)和措辭都與他們平時跟同齡人交流時一模一樣,嚴(yán)謹(jǐn)而客觀。
我曾經(jīng)和兒童教育專家桑新民老師探討過這個問題。他告訴我:“從兒童教育的角度來講,這些諾貝爾獎獲得者的說話方式是非常正確的,因為跟孩子就是要說正確的話,否則就要面臨一次或者多次糾正錯誤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往往耗時又耗力。”
我問桑老師:“教育孩子的時候,什么樣的話才是‘正確的話?”
他舉了一個反例。比如,孩子渴了要喝水,餓了要吃飯,再正常不過,但是有些家長在哄孩子的時候就會說“喝水水”“吃飯飯”,這樣說看似充滿童真,卻包含了糾錯成本。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水水”“飯飯”這兩樣?xùn)|西,喝的是“水”,吃的是“飯”。
女兒小時候,有一次我?guī)鰢?,同行的還有幾個朋友。到了唐人街,她很好奇,就問唐人街是什么意思。很多時候,面對孩子的這種好奇,大人都會擔(dān)心:講那么多大道理他怎么聽得懂呢?于是常常按自己的理解去解釋,畢竟時間是何等神奇的存在,等孩子慢慢長大,自然就會明白。我的一個朋友很顯然就抱著這樣的想法,他逗我的女兒說:“因為在最開始的時候這里有一個賣糖人的,非常有名,所以這里就叫唐人街?!蔽耶?dāng)時并沒有很在意。直到后來的某一天,我偶然聽到女兒在給別人復(fù)述這個故事,帶著“我知道你不知道”的驕傲,我才突然意識到問題的嚴(yán)重性。
我告訴她,唐人街的“唐”不是吃的那個糖,它說的是我們古代的一個朝代,叫唐朝。那時候我們國家很強盛,所以外國人就把中國人叫作“唐人”,唐人街就是我們中國人到了外國之后大家聚在一起的地方。我女兒聽得似懂非懂,雖然聽了我的重新解釋,但她還是喜歡我那個朋友先前講的那個“糖人”,因為甜。
這兩個故事都關(guān)乎一個概念:糾錯成本。在這里,正確是關(guān)于事實的呈現(xiàn),我們需要嚴(yán)謹(jǐn)。
我之所以覺得正確很難,就是因為正確是一件不簡單的事兒。如果我們把正確作為一種價值判斷,那問題就會復(fù)雜得多,不是幾句話、幾篇文章、幾本書能夠說明白的。
不同的角度會出現(xiàn)不同的“正確”。于我而言,于孩子而言,正確的維度各不相同。而我們總是習(xí)慣性地用自己的正確去判斷別人錯誤。
正確的另一面不一定就是錯誤,可能是另一種正確。
我們要明白,正確的說法可能有限,但正確的方式不止一種,不要給正確貼上唯一的標(biāo)簽。
關(guān)于正確,我還有兩件事兒想說:
第一,正確很難,正因為這樣,我們既要盡量正確,同時又要小心正確。第二,不能因為一句謊話的糾錯代價小,我們就肆無忌憚地說不正確的話;但是反過來,如果說一句正確的話代價很大,而意義更大,我們就要勇敢一點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