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淺議語言的信息傳遞功能

      2019-06-05 01:16劉焱
      現(xiàn)代語文 2019年3期
      關鍵詞:信息語言

      摘 要:語言是傳遞信息的工具。語言所傳遞的信息主要由客觀信息和主觀信息構成。主觀信息包括說話人對自我的關注,如說話人的視角、認識、情感、信息來源和心理傾向;還包括說話人對聽話人的關注,如關注聽話人對命題的態(tài)度、聽話人的“面子”以及對交際過程的關注。

      關鍵詞:語言;信息;客觀信息;主觀信息

      在人類社會中,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fā)展,就需要與他人進行交流,交流的對象被稱為“交流物”。功能語言學派將交際中的交流物分為兩種:即“物品和服務”與“信息”。也就是說,除了“物品和服務”的交流外,人與人之間還會進行“信息”的交流。關于信息這一概念,不同學科各有自己的定義。如理論信息學關于信息概念的工作定義是:“信息是信號和符號的含義(information is the meaning of signal and symbol)。”[1](P42)而在控制、通信和計算機科學等領域內(nèi),信息是信號和數(shù)據(jù)的同義詞;在情報檢索、新聞傳播和經(jīng)濟管理等領域內(nèi),信息是消息和情報的同義詞;在科學、文化、教育等領域內(nèi),信息是新知識的同義詞等[2](P22)。

      1848年,信息工程專家申農(nóng)(Shannon)與韋弗(Weaver)在數(shù)學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關于通訊的數(shù)字理論。語言學界逐漸認同了言語交際過程在本質(zhì)上與通訊理論的相似性,歸根到底,它們都屬于交際雙方信息傳遞、交流的過程。換言之,言語交際過程從根本上來說是交際雙方進行信息交流的過程。我們知道,語言學領域關于信息的理解是指說話人通過語言結構形式在交際中要傳達給聽眾的消息。語言信息論認為,語言是一種載負信息的符號,也是一個復雜的信息系統(tǒng),信息交流也就是“給予信息”(輸出)和“求取信息”(輸入)的過程,這種信息輸入與信息輸出間的交替也被稱作“人際信息交流”[3]。實際上,語言信息交流過程可通過著名的“信息傳遞言語交際結構圖”來進行直觀展示:信息->信號(編碼)->信道(受到外來因素干擾)->接受信號->(解碼)->接受信息[4](P15)。

      “信息”交流的主要載體是語言,語言的基本功能是傳遞信息。從這個意義上說,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的言語交往實際上就是信息交流的過程?!靶畔⒔Y構是把語言組織成為‘信息單位(information unit)的結構。信息單位是信息交流的基本成分。所謂信息交流,即言語活動過程中己知內(nèi)容與新內(nèi)容之間的相互作用?!梢赃@樣說,信息結構就是已知信息與新信息相互作用從而構成信息單位的結構?!盵5](P172)Halliday指出,“把說話的行為稱為‘互動行為(interact)也許更為合適,因為這是一種交換,在交換過程中,‘給予意味著反應方‘接受;‘求取意味著反應方‘給予”[6](P68)。所交換的可以是信息,也可以是物品與服務。如果A問:“今天的電影怎么樣?”,B回答說,“我覺得還不錯”。他們之間交換的是關于電影好不好看的信息;如果A說:“請把鹽遞給我”,或“請把窗戶關上”,那么,A對B索取的就不是語言上的信息,而是物品(鹽)或關窗戶的行為。這里,A扮演的是“求取”的言語角色,B扮演的是“給予”的言語角色[5](P115)。在這個過程中,說話人總是試圖向聽話人傳遞更多的信息,而聽話人的興趣也就是捕捉這些信息。因此,說話語境中所包含的信息(尤其是新信息)是會話交際雙方的共同關心所在。

      一、信息傳遞的三要素

      《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對“信息”的定義是:“用符號傳送的報道,報道的內(nèi)容是接收符號者預先不知道的。”[7](P1452)根據(jù)這一定義,可以看出信息交流包含三個基本要素:信息發(fā)出者、信息接收者與信息本身。這三者在語言表達中有明顯的外化形式:

      (1)亞里士多德告訴我們說,地球居宇宙的中心,那是由組成它的物質(zhì)的本性決定的。(吳國盛《人與自然的千年對話》)

      (2)李敖告訴我們,怎樣讓自己的人生意氣風發(fā),生機勃勃。(李曉娜《走進名人》)

      上述兩個例句中,信息發(fā)出者分別為“亞里士多德”和“李敖”,信息接收者都是“我們”。例(1)的信息是“地球居宇宙的中心,那是由組成它的物質(zhì)的本性決定的”;例(2)的信息是“怎樣讓自己的人生意氣風發(fā),生機勃勃”。

      在信息交流的三個基本要素中,信息的發(fā)出者和接收者較為簡單。在人際溝通中,信息交際的主、客體主要體現(xiàn)為說話者/作者(人)和聽話者/讀者(人),前者即為信息的發(fā)出者,后者即為信息的接收者。當然,信息主體不僅限于有生命的人,還包括無生命的電視、報紙、網(wǎng)絡等各種信息傳播手段以及其他信息載體。例如:

      (3)有兩口子,下了班吃完了飯就看電視,倆人一句話不說,嗑著瓜子兒,到了電視說再見時,便熄燈睡覺。(百度網(wǎng)《組詞大全——兩口子》)

      (4)除了特殊情況之外,常識告訴人們有人在從事某種活動或工作時所產(chǎn)生的興奮心理狀態(tài),這便是大家常說的,某某來情緒了。(佚名《淺談德育與情商》)

      (5)《月令》告訴我們:“孟春之月,……東風解凍,蟄蟲始振,……是月也,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同,草木萌動?!保T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信息本身卻較為復雜。我們更為關注的是,交際主體說者向交際客體聽者傳達的信息到底包含了哪些內(nèi)容呢?下面即探討這一問題。

      二、信息的構成——客觀與主觀

      語言可以客觀地表達命題式的思想,這一觀點早已深入人心。近年來,隨著功能語言學、語用學及認知語法的興起,結構語言學“語言只是表達客觀命題的工具”的說法越來越受到質(zhì)疑。與此同時,“語言必然帶有自我表現(xiàn)的印記”這一觀點卻逐漸成為學界的共識。所謂“自我表現(xiàn)的印記”即“主觀化”。Lyons曾指出,語言具有這樣一種特性,即在話語中多多少少總是含有說話人“自我”的表現(xiàn)成分。也就是說,說話人在說出一段話的同時還表明自己對這段話的立場、態(tài)度和感情,從而在話語中留下自我的印記[8]。

      語言是信息的載體,言語所傳遞的不只是客觀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說話人附加于其上的主觀意圖和主觀價值,亦即發(fā)話人為什么要傳遞這個信息。那么,信息自然而然地包含兩個部分:一是主體信息,說話人的主要目的是向聽話人傳遞其“預先不知道的”的客觀命題意義,這是相對客觀的命題信息;二是附加信息,說話人在傳遞主體信息時,不可避免地或故意地夾雜著自己的評價、感情和態(tài)度等情感傾向性的信息,這是相對主觀的情感部分。具體地說,信息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一)基礎信息——客觀理性意義

      理性意義也叫邏輯意義或指稱意義,它是詞匯意義的基礎,基本等同于命題意義或真值條件。在詞語平面上,它是與概念相聯(lián)系的那一部分語義;在句子平面上,它是與判斷和推理相聯(lián)系的那一部分語義。理性意義是語義的基礎要素。例如:

      (6)他說小王結婚了。(自擬,以下未注明出處的例句皆為筆者自擬)

      例(6)中,“小王結婚了”為交際信息,這一信息反映的是純客觀的事實,是可以判斷真假的:如果現(xiàn)實中小王真的結婚了,則該信息為真;現(xiàn)實生活中“小王沒有結婚”,則該信息為假。由此可知,理性意義是相對穩(wěn)定的概念,不會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它基本上可以決定句子的意義,即具有表意功能。

      (二)附加信息——主觀情感意義

      附加信息主要指理性意義之外的部分。說話人在傳達某一主體信息時,除了表述命題意義外,還會夾雜著說話人對于命題的主觀信念、認識、態(tài)度或評判等主觀色彩。這種說話人在表達命題信息的同時也表明自己對該信息的立場、態(tài)度和感情等,也被稱為“主觀性”。例如:

      (7)他說小王竟然結婚了。

      (8)他說小王果然結婚了。

      (9)他說小王終于結婚了。

      (10)他說小王確實結婚了。

      (11)他說連小王都結婚了。

      (12)他說小王還是結婚了。

      上述例句中,主體信息都是“小王結婚了”這一客觀事實,但除了主體信息外,每個例句所體現(xiàn)的說話人的情感、對“小王結婚了”的態(tài)度等都有所不同。例(7)反映了說話人“出乎意料”的心理;例(8)則相反,反映的是說話人“在意料之中”的心理;例(9)反映的是說話人對“小王結婚”“期盼已久”的心態(tài);例(10)反映了說話人對“小王結婚”的確認態(tài)度;例(11)反映了說話人對“小王結婚”可能性的低估和意外;例(12)反映了說話人對“小王結婚了”的惋惜。由此可以看出,信息除了包含客觀的命題信息外,還可以包含信息傳達者自身的主觀認識、情感和態(tài)度等。

      三、信息的主觀構成

      信息的主觀構成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說話人對自我的關注,即說話人對所陳述命題的態(tài)度、情感、立場等。說話人根據(jù)交際語境和目的加以選擇,其結果都會體現(xiàn)說話人立場、認識、態(tài)度或修辭策略。第二,說話人對聽話人“自我”的關注,如對聽話人認知狀態(tài)、面子需要等的關注。語言的這種表達說話人自我以及說話人對聽話人“自我”關注的特性就是語言的“主觀性”(subjectivity)與“交互主觀性”(intersubjectivity)。

      (一)說話人對自我的關注

      說話人對自我的關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說話人的視角

      視角(perspective)是指描寫事件的角度,也就是“說話人對客觀情狀的觀察角度,或是對客觀情狀加以敘說的出發(fā)點”[8]。不同的視角所看到的事物都可能是不同的,古詩所謂的“橫看成嶺側成峰”是因觀察視角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影像。同樣,語言所表征的對象也是經(jīng)過特定認知模式加工過的心理圖景,也會體現(xiàn)說話人的觀察視角。例如:

      (13)a.小楊坐在我的對面。

      b.小楊坐在對面。

      例(13a)是說話人從自己的視角出發(fā)對小楊座位的客觀敘述;例(13b)中,說話人雖然沒有出現(xiàn),但依然是從自己的視角出發(fā)對小楊座位的主觀描述。

      說話人不同的觀察視角也可以在語言中體現(xiàn)出來,說話人觀察視角不同往往影響其表述內(nèi)容及其表達方式。例如:

      (14)a.下課后請到我辦公室來一下。

      b.下課后請到我辦公室去一下。

      例(14)中的a和b反映了說話人不同的視角:a例中使用了趨向動詞“來”,說話人使用的是將然視角——下課后會在辦公室;b例中使用了趨向動詞“去”,說話人使用的是當時視角——在交談的地點。

      從上述例句可以看出,由于視角出發(fā)點不同而對同一客觀情狀可能產(chǎn)生不同識解并進而反映為不同的語言表達。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主觀視角表達,視角是主觀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2.說話人的認識

      “認識”(epistemic)來自希臘語,原意為“知識”。最初是模態(tài)邏輯術語,主要關注的是一些陳述句的邏輯結構,它們斷定或蘊含相關命題是己知的或信念中的,后來語言學家用來建構語言中情態(tài)動詞和相關結構的理論框架。馮軍偉認為,情態(tài)關注的是說話人對于句子命題真值的確信程度(the degree of a speakers commitent),或者關注的是句子命題為真的可能性評估,抑或是表達說話者對命題真值的主觀估價[9]。例如:

      (15)a.小王應該結婚了。(我覺得)

      b.小王應該結婚了。(都老大不小了。)

      c.小王應該結婚了。(你看他帶著戒指呢。)

      例(15a)為認識情態(tài),表明說話人對“小王結婚了”這一命題不太確認的心態(tài)(相對于“小王一定結婚了”而言)。例(15b)為責任情態(tài),表達了說話人對“小王結婚”的道義上的評判。例(15c)是說話人對“小王結婚了”這一事實的推斷。再如:

      (16)但是,在一定的程度上來說,產(chǎn)品的質(zhì)量問題其實是個人的道德水平問題,它突出地表現(xiàn)著從事產(chǎn)品生產(chǎn)的人的道德水平。(崔蕊,2008)

      在例(16)中,“其實”所在的命題“直接表達說話者對某件事情或某個現(xiàn)象的主觀性認識”,而“不需要對比性語境”[10]。

      由以上例句可以看出,“無論是說話人的確信程度、說話人的可能性評估,還是說話人的主觀估價,都表明認識情態(tài)所表達的意義屬于一種主觀認識”[9](P43)。

      3.說話人的情感

      說話人對信息的主觀態(tài)度表現(xiàn)為情感(affect),情感可以通過語言來傳遞。以稱呼語為例,稱呼語可以體現(xiàn)交際雙方的角色關系、社會地位和親疏程度,還可以傳遞說話者對聽話者的情感傾向等信息。例如:

      (17)人家把孩子帶來一塊向你求情了,大局長!(嚴歌苓《一個女人的史詩》)

      人家把孩子帶來一塊向你求情了,局長!

      “大局長”這一稱呼體現(xiàn)了說話人對被稱呼者諷刺、挖苦的情感。如果這一稱呼改為“局長”,那么說話人的諷刺、挖苦情感就不復存在了。

      同時,情感表達也可以看作一種“社會指稱”(social referencing),即人們從周圍交往的人和社會環(huán)境中獲取感情信息,來幫助理解不確定的信息,并作出相應的反應[8]。同樣以稱呼語為例:

      (18)開了門,他說,孟副館長,這貴的腳,怎么來了?……孟保田說,莊館長,你別挖苦我,早知老孔用的是離間計,還不如和你一道當個助理算了。(劉醒龍《菩提醉了》)

      “孟副館長”這一稱呼語明顯帶有諷刺、調(diào)侃的負向情感,聽話人也準確識別出說話人所傳遞的信息,所以用“你別挖苦我”來做出回應。

      此外,“情感”還包括說話人的情緒、意向、態(tài)度等。例如:

      (19)a.小王差點結婚了。

      b.小王差點沒結婚。

      例(19a)命題信息是“小王沒結婚”,同時還表達了說話人對“小王沒結婚”的慶幸或惋惜;例(19b)命題信息是“小王結婚了”,同時還表達了說話人對“小王結婚了”的慶幸。

      4.信息的來源

      信息的來源被稱為言據(jù)或傳信。它關注的是說話人知識的來源(sources of knowledge)以及對知識的態(tài)度或介入程度(attitudes towards knowledge commitment to knowledge)[11]。在傳信系統(tǒng)內(nèi),言語表達在形式上嚴格區(qū)分陳述證據(jù)是說話人親眼所見的(eyewitness或visual),還是推斷的(inferred),或是聽別人說的(reported)。信息來源在語言形式上有體現(xiàn)。以話語標記為例,不同的話語標記就體現(xiàn)了不同的信息來源。例如:

      (20)a.我看到小王結婚了。

      b.我認為小王結婚了。

      c.聽說小王結婚了。

      d.據(jù)我所知小王結婚了。

      e.報紙上說小王結婚了。

      信息來源表明“說話人對所表達的信息的肯定或不肯定的態(tài)度,因此都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地帶有主觀性的成分”[11]。

      5.信息與心理傾向(預期)

      人們在接受某一新信息前,一般會對該信息進行先期了解和基本判斷,并會對該主體的近期發(fā)展有一個預判,即圍繞著該信息主體的過去、現(xiàn)在、將來(近期)會有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心理傾向性,這一心理傾向性心理學上稱之為預期(expectation)。神經(jīng)心理學認為,預期注意是為了讓相應的腦結構提前做好準備,或者是降低腦活動的門檻以確??焖俚丶庸?,讓主體(原文為“被試”——引者注)獲取當前形勢的有效信息[12](P1)。當該信息主體有了新的變化時,新信息與接受者的心理傾向會產(chǎn)生不同的結果:新信息與預判一致、新信息與預判相反、新信息與預判無關(沒有預判)。例如:

      (21)a.小王結婚了。

      b.小王竟然結婚了。

      c.小王果然結婚了。

      例(21a)說話人對“小王結婚了”這一信息沒有事前預判(心理傾向),該信息只是一個新信息。例(21b)說話人對“小王結婚”存在預判:小王不會結婚,至少不會短時間內(nèi)結婚。但事實是“小王結婚了”,事實與說話人的心理傾向性(預判)相反。說話人在傳遞事實信息的同時,使用副詞“竟然”把自己“意料之外”的主觀心理傾向傳遞出來。例(21c)說話人對“小王結婚”存在預判:小王很快會結婚的。事實也是“小王結婚了”,事實與說話人的心理傾向性(預判)一致。說話人在傳遞事實信息的同時,使用副詞“果然”把自己“意料之中”的主觀心理傾向傳遞出來。

      我們知道,人不僅在認知,而且是在已有知識和根據(jù)這些知識對情境做出初步判斷的基礎上進行認知。簡言之,任何認知都在預期中進行,人類是帶著預期進行認知的。語言表達也是一個認知過程,任何語言表達其語義內(nèi)容都是在預期中形成并受著預期的制約,預期因而成為語言不可或缺的一個范疇。

      (二)說話人對聽話人“自我”的關注

      說話人對聽話人“自我”的關注也稱交互主觀化。Traugott(1999)曾指出,語言不僅能表達主觀性,而且還常常表達交互主觀性(intersubjectivity)。交互主觀性指的是說/寫者用明確的語言形式表達對聽/讀者“自我”的關注,這種關注可以體現(xiàn)在認識意義上,即關注聽/讀者對命題內(nèi)容的態(tài)度;但更多的是體現(xiàn)在社會意義上,即關注聽/讀者的“面子”或“形象需要”[13]。說話人對聽話人“自我”的關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關注聽/讀者對命題內(nèi)容的態(tài)度

      交際是交際雙方合作的過程,而不是說話人單方面的獨白。說話人在運用語言進行交流時,除了時刻監(jiān)控自己的語言表達之外,還要時刻留意對方的反應,即關注聽話人對自己所表達命題內(nèi)容的態(tài)度。這一關注可以以話語標記的方式投射在交際中。例如:

      (22)我也就是泛泛地說了,真說深了我也不懂,這么跟您說得了。這太陽比地球大你知道吧?可是滿天的小星星哪個都比太陽大,……有一挺大個兒一星星,正瞄準咱地球撞過來了……(王朔《編輯部的故事》)

      (23)喲,這兒還有一個大雞腿兒呢。爸怕生痰,不吃。得,全義,你吃了得了!(陳建功、趙大年《皇城根》)

      (24)她很實在,反問我:你想,我要是一個出色的演員,能隨便改行嗎?(1994年《報刊精選》)

      (25)好多國畫畫月亮都是用這個方法,是不是?烘云托月的方法就是負的方法。(余敦康《哲學導論》)

      例(22)中“你知道吧”的主要作用是“在監(jiān)查聽話人對背景信息擁有情況的過程中,把說話人認為對聽話人來說可及性較高(較為熟悉的、容易想象、理解的信息)、但可能處于聽話人當前認知語境休眠狀態(tài)的背景信息提示給聽話人,使之轉換為當前激活狀態(tài),從而更好地理解說話人的話語內(nèi)容。”[14]例(23)中用不用“得了”會讓句子具有“明顯的建議語氣”和“稍帶輕微的命令語氣”的區(qū)別[15],說話人更多地顧及了聽話人的感受。例(24)中“你想”是希望聽話人“我”認同她的觀點。例(29)的“是不是”主要用來確認“好多國畫畫月亮都是用這個方法”這一信息是否為對方所接受。這些話語標記的使用體現(xiàn)了說話人對受話人對命題內(nèi)容的態(tài)度的關注。

      2.關注聽/讀者的“面子”需要

      Brown & Levinson(1978)最先提出“面子”理論(The Face Theory)。在話語交際活動中,人們需求的面子可以分為兩種:積極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極面子(negative face)。所謂“積極面子”是每個社會成員希望他的愿望能夠?qū)崿F(xiàn),他的自我形象或個性被人認同。所謂“消極面子”是每個社會成員希望他的行動不被人妨礙,即私人所有和行動自由等不受侵犯。在信息傳遞中,說話者也非常關注對方的面子需要。

      以批評言語行為為例,批評是損傷對方積極面子的行為。為了減少批評對面子的損傷,說話人在傳遞信息時,會使用一定的語用策略,其中以話語標記來減弱批評力度就是一種常用的方法。例如:

      (26)書記說:“小盧呀小盧,不是我說你,你這么吵也沒有用,關鍵是上面不同意你上?!保ǚ椒健兑徊ㄈ邸罚?/p>

      (27)乙:你那叫聰明?你那叫拆。說句不好聽的,你是敗家子兒。(劉英男《中國傳統(tǒng)相聲大全》)

      (28)“這里電梯運行狀況如何?”“怎么說呢,三二天它就鬧毛病,害得我這么大歲數(shù)還得爬樓梯?!保▌㈧?,2014)

      這些話語標記的使用體現(xiàn)了說話人對受話人面子的關注。

      3.提醒交際過程

      耶夫·維索爾倫(2003)曾指出,“語言使用者,總是監(jiān)督著自己產(chǎn)出或解釋話語的方式,并同時都意識到意義協(xié)商的永恒必要性,也意識到阻塞這種協(xié)商的障礙在哪兒?!欢?,從我們迄今為止對意識突顯性的討論中應該清楚地看出,發(fā)話人和釋話人永遠都不可能在同一個時候而且以同樣的意識程度對選擇活動的每一個層面進行監(jiān)控?!盵16](P231)為了使交際過程能夠順利進行,說話人會借助一些手段來提示聽話人交際的進程。例如:

      (29)“我說,老李,你得注意身體呀。那么瘦還行?”(老舍《趕集》)

      (30)講完以后呢,他很激動,他就把這個都寫下來,寫下來以后呢,然后,我舅舅從美國回來,回來以后呢,然后他就把家譜寄來了,寄到北京……(高增霞,2006)

      (31)周炳用兩手捂住臉說:“好了,好了,不談這個了。(歐陽山《三家巷》)

      (32)老胡:這東西,和平時期想買這個可不大容易,這樣,我?guī)湍嚷蚵犞!皇?,您要手榴彈干什么呀?(《我愛我家》?/p>

      (33)我也該買樣東西送你父親,給我出點主意,該送什么?哦,對了,你看我會不會穿得太隨便了?我是不是該穿西裝打領帶……(瓊瑤《夢的衣裳》)

      例(29)說話人用“我說”提示交際的開始,例(30)用“然后”提示交際的進行,例(31)用“好了”提示交際的結束,例(32)用“不是”提示話題的轉換,例(33)用“對了”將背景知識前景化了。上述話語標記的使用體現(xiàn)了說話人對交際進程的關注。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交際的過程也是信息傳遞的過程。言語交際過程中,言語傳遞的不僅僅是客觀的命題信息,同時還傳遞著主觀的情感信息。主觀情感信息包括說話人對自我的關注,如說話人的對該客觀命題信息的視角、認識、情感以及心理傾向等;還包括說話人對聽話人“自我”的關注,如關注受話人對命題內(nèi)容的態(tài)度、關注受話人的面子需要以及提示交際進程等。

      參考文獻:

      [1]金新政,李宗榮.理論信息學[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

      [2]尹曉敏.走向開放的象牙塔:“公共性”視野下高等學校信息公開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3]曹志希,王曉麗,劉偉.二語習得信息處理模式[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5).

      [4]吳世花.意識焦點在言語交際中的作用[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5]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李戰(zhàn)子.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6]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4.

      [7]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8]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4).

      [9]馮軍偉.認識情態(tài)與傳信情態(tài)[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2,(4).

      [10]崔蕊.“其實”的主觀性和主觀化[J].語言科學,2008,(5).

      [11]房紅梅,馬玉蕾.言據(jù)性·主觀性·主觀化[J].外語學刊,2008,(4).

      [12]朱麗萍.負性刺激的預期對個體情緒和認知的影響[D].重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13]吳福祥,近年來語法化研究的進展[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1).

      [14]劉麗艷.話語標記“你知道”[J].中國語文,2006,(5).

      [15]管志斌.“得了”的詞匯化和語法化[J].漢語學習,2012,(2).

      [16][比]耶夫·維索爾倫.語用學詮釋[M].錢冠連,霍永壽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17]高增霞.現(xiàn)代漢語連動式的語法化視角[M].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6.

      [18]劉焱.話語標記“怎么說呢”[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4,(5).

      [19]劉焱,黃丹丹.反預期話語標記“怎么”[J].語言科學,2015,(2).

      猜你喜歡
      信息語言
      用鯨魚“語言”通信
      White Lover
      訂閱信息
      我有我語言
      展會信息
      語言的將來
      Action?。樱穑澹幔耄蟆。蹋铮酰洌澹颉。裕瑁幔睢。祝铮颍洌蟆∧銓χw語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語言
      信息
      健康信息
      英德市| 桂阳县| 新闻| 东至县| 竹北市| 长乐市| 绥化市| 平阳县| 平邑县| 六枝特区| 永城市| 班戈县| 宾川县| 武安市| 来安县| 罗江县| 堆龙德庆县| 延吉市| 昭苏县| 茶陵县| 沂南县| 武隆县| 河津市| 丰原市| 濉溪县| 南木林县| 庆城县| 武山县| 连山| 莎车县| 桓仁| 铜鼓县| 甘孜| 龙江县| 福清市| 辰溪县| 义乌市| 全椒县| 盐源县| 张家川| 大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