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亦通
悲秋,是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們常懷的情結(jié)。早在戰(zhàn)國時期,宋玉筆下的《九辯》就曾以“悲秋”主題抒發(fā)自己對盛夏、對興盛的楚國的回憶。自此,文人筆下的秋天,似乎早早地就被染上了一層悲涼的色彩。
杜甫的“涼風(fēng)動萬里,群盜尚縱橫。家遠傳書曰,秋來為客情”,陸游的“我豈楚逐臣,慘愴出怨句?逢秋未免悲,直以憂國故”以及“殘年孤寂不禁秋,醉自凄涼醒更愁”……一到秋天,詩人們就變得格外多愁善感,競相借著落葉紛飛、秋風(fēng)蕭瑟、斑駁一片的秋景,抒發(fā)自己的哀怨與愁緒。但是,在唐代詩人劉禹錫的筆下,秋天這個自古以來讓人感到哀傷憂愁的季節(jié),卻無時無刻不生發(fā)出勃勃的生機與活力。
劉禹錫,盛唐時期的詩人、哲學(xué)家,字孟德,今河南洛陽人。他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文采飛揚如他,性格卻十分倔強,有一種認準(zhǔn)了理就不回頭的精神,導(dǎo)致了他屢遭貶謫,《秋詞》這首詩就是劉禹錫因為參加政治革新運動而被貶謫到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時寫下的。
《秋詞》一反前人悲秋傷春的常情——“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在劉孟德的筆下,秋天是明朗的、熱烈的,這樣明麗的秋景蘊含的便是詩人豪邁的詩情,表現(xiàn)了詩人愈挫愈勇、堅忍不拔的精神。
的確,初讀這首詩,你能夠充分感受到詩歌在色調(diào)、畫面、用語方面的敞亮、豪邁。然而,在反復(fù)咀嚼與尋味中,我卻在這明麗的秋景下體味到了詩人的感傷與無奈。
首先,我們看“晴空一鶴排云上”這句,為什么作者不寫“群鶴”,而是“一鶴”呢?大家都說這首詩中排云而上的鶴是劉禹錫本人的自詡,殊不知,“一鶴排云上”雖然讓我們看到了他不畏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精神,但我卻更多體會到的是這“一鶴”的孤獨,一種不為世人所理解的寂寞。這世間能真正懂他的人,真是太少太少。其次,“便引詩情到碧霄”一句,乍看之下,是一種灑脫,可細細品讀后,我不由得替詩人感到陣陣哀傷,一個生長在皇天后土中的詩人,他的詩情,他的理想和抱負,為何只能拋灑向萬里長空呢?歸根到底,他的理想和抱負,在他所生活的現(xiàn)實世界里,終是無法實現(xiàn)的??諔岩磺幻篮玫纳鐣硐?,卻難于在世間立足,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孤苦,一種無奈呢!
所以,我認為《秋詞》一詩,實際上蘊含著詩人深深的寂寞與無奈。
盡管如此,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百折不撓的劉禹錫——他迎難而上、樂觀豁達,這就是劉禹錫。而他筆下的秋景,既有讓人覺得明麗清朗、耳目一新的感受,又讓我讀出了詩人生活在那樣的現(xiàn)實中的萬般無奈與孤獨惆悵。劉禹錫眼中、心里、筆下的秋天,不僅在唐詩中留下了獨特的韻律,也穿越了歷史的時空,讓我們回味久久。
這,正是劉禹錫筆下,獨特的、在人心里留下深深印記的秋天。
(編輯:王瑩)
演戲,要布景,沒有布景,光幾個人走來走去,乏味。議論說理,揭示論點,也要有一點襯托,一點背景。這樣做有兩點好處,一是言之有據(jù),二是可以突出論點。這篇文章采用對比論證的方法(反襯),來揭示劉禹錫筆下秋天的真面目。作者首先從視覺上剖析了“在唐代詩人劉禹錫的筆下,秋天這個自古以來讓人感到哀傷憂愁的季節(jié),卻無時無刻不生發(fā)出勃勃的生機與活力”;接著從精神層面論證“在這明麗的秋景下體味到了詩人的感傷與無奈”;最后總結(jié)劉禹錫筆下的秋景“既有讓人覺得明麗清朗、耳目一新的感受,又讓我讀出了詩人生活在那樣的現(xiàn)實中的萬般無奈與孤獨惆悵”。文章由表及里,先分后總,層層挖掘,邏輯嚴密。